一种制作不同深度隔离沟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3106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作不同深度隔离沟槽的方法,在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衬底上依次形成衬垫氧化层和掩膜层,其中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大于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小于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然后对掩膜层和衬垫氧化层进行刻蚀,至第二区域暴露部分衬底,而第一区域剩余部分厚度的衬垫氧化层;然后采用高刻蚀选择比对暴露出的衬底与衬垫氧化层进行刻蚀,最终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与在第二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具有不同的深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内的隔离沟槽是同时形成的,从而避免分步骤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内形成隔离沟槽,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作不同深度隔离沟槽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作不同深度沟槽的集成电路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半导体器件的体积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集成的功能则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不同功能的器件所需要的一些电性参数差别较大,就需要不同深度隔离沟槽进行器件隔离。目前,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制造工艺流程,但总体来讲就是针对不同深度的沟槽进行分次刻蚀;然而,不同深度、不同图形密集度的刻蚀图形在最终的形貌、深度、宽度等方面会有差异,而且随着集成电路工艺尺寸的降低,这些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解决这些差异,集成电路制造工厂普遍采用的是使用不同的刻蚀工艺菜单和刻蚀设备来分开制造,这就大大增加了产能分配难度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作不同深度隔离沟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衬底上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衬垫氧化层和掩膜层,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小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步骤二:进行第一次刻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作不同深度的隔离沟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在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衬底上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衬垫氧化层和掩膜层,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小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步骤二:进行第一次刻蚀,依次刻蚀所述掩膜层和所述衬垫氧化层,至所述第二区域暴露部分所述衬底,所述第一区域剩余部分厚度的所述衬垫氧化层;步骤三:进行第二次刻蚀,采用高刻蚀选择比对暴露出的所述衬底与所述衬垫氧化层进行刻蚀,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作不同深度的隔离沟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在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衬底上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衬垫氧化层和掩膜层,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孔径,所述第二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小于所述第一区域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密度分布;步骤二:进行第一次刻蚀,依次刻蚀所述掩膜层和所述衬垫氧化层,至所述第二区域暴露部分所述衬底,所述第一区域剩余部分厚度的所述衬垫氧化层;步骤三:进行第二次刻蚀,采用高刻蚀选择比对暴露出的所述衬底与所述衬垫氧化层进行刻蚀,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形成的隔离沟槽的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不同深度的隔离沟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高刻蚀选择比为: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不同深度的隔离沟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第一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亚贞刘宪周王百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