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缓冲阀的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541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0
减震器包括缸体、活塞(11)、第一主通道(101、301)和第一主止回阀(111)、第二主通道(202、302)和第二主止回阀(212)、缓冲通道(105、205)以及缓冲阀(400),其中,缸体具有缸体壁(12.1);活塞(11)密封抵靠缸体壁并且将缸体分成第一缸腔和第二缸腔(10.1、10.2),活塞能够沿着缸体壁在缸体内移动,且能够分别在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上沿着缸体壁移动;第一主通道(101、301)和第一主止回阀(111)允许从第二缸腔到第一缸腔的第一主流体流(F10);第二主通道(202、302)和第二主止回阀(212)允许从第一缸腔到第二缸腔的第二主流体流(F20);缓冲通道(105、205)允许第一缸腔与第二缸腔之间的辅助流体流(F11、F21);缓冲阀(400)在缓冲通道中,使得缓冲阀在处于静止位置的情况下为辅助流体流提供通向缓冲通道的打开连接,并且在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在跨过缓冲阀的压力差增逐渐封闭辅助流体流,以影响活塞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辅助流体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缓冲阀的减震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器,该减震器包括缸体、活塞、第一主通道和第一主止回阀以及第二主通道和第二主止回阀,其中,缸体具有缸体壁;活塞抵靠缸体壁进行密封并且将缸体分成第一缸腔和第二缸腔,当活塞分别在缸体内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活塞能够沿着缸体壁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上在缸体内移动,活塞的第一侧与第一缸腔相关联且活塞的第二侧与第二缸腔相关联;第一主止回阀与第一主通道相关联使得第一主通道和第一主阀允许在向内移动时从第二缸腔到第一缸腔的第一主流体流;第二主止回阀与第二主通道相关联使得第二主通道和第二主阀允许从第一缸腔到第二缸腔的第二主流体流。
技术介绍
减震器广泛地应用于例如汽车、火车及其他车辆中的两个部件之间的阻尼运动,以相对于车轮对主体的运动加阻尼。主止回阀通常设计成使得其仅在跨过阀存在预定压力差时打开,并且诸如具有预定刚度以向减震器的工作腔之间的流体流提供阻尼。这引起对车辆移动的加阻尼行为,由于该阻尼行为设置得非常突然因此可能被认为会令车辆中的人员感到不舒服。特别是当减震器设计成提供刚性阻尼特性时,这被认为会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为了降低噪声,要求阀座上的止回阀具有预定预负荷,该预定预负荷确定从碰撞到回弹以及从回弹到碰撞的瞬态中的闭合点。这影响了阻尼性能和乘坐性能,并且需要改进的解决方案来提供更好的性能。从概念上讲,与标准双管配置相比,需要用于碰撞和回弹两者的阻尼特性(向内加阻尼和向外加阻尼)的减震器产生通常高出十倍(与(通过活塞杆表面分割的杆表面)2成比例)的碰撞力。改善乘坐体验和降低噪声的关键在于:具有缓慢封闭特征但不需要用于返回移动的预负荷的返回结构。EP2108858A2公开了一种具有用于活塞相对于减震器的缸体的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两者的四级乃至五级阻尼特性的减震器。公开中的图3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五级阻尼特性。活塞将缸体分成两个工作腔并且具有向内阀和向外阀,向内阀和向外阀各自提供减震器的第五(也是最后一个)阻尼级中的两个工作腔之间的直接连通,以允许大流体体积在工作腔之间流动。活塞还包括限定空腔的辅助外壳,空腔由可以在辅助外壳内移动的分离元件分成两个辅助腔。每个辅助腔通过相应的开口与减震器的相关工作腔流体连通,并且旁路通道设置在辅助外壳的内表面上,以在辅助腔中的一个到与其相关联的工作腔的开口由分离元件封闭时提供两个辅助腔之间的流体连通。每个辅助腔具有到其相关联的工作腔的具有阀的又一开口,具有阀的开口设置在分离元件上以允许流体流过两个辅助腔之间的分离元件。辅助外壳及其各种元件的布置允许四个阻尼级,而第五阻尼级与在两个工作腔之间以大流体体积流过辅助外壳的流平行。减震器提供了在阻尼级之间具有明显过渡的复杂的多级阻尼行为。减震器的结构也非常复杂并且需要精细的调整各种组件,特别是彼此的关系,以实现所需的阻尼特性。设计需要相当长的长度的活塞,因此增加了减震器的长度或在相同的减震器长度下减小了冲程长度。US2015/0152936A1公开了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在活塞的两侧之间具有连通通道,因此在压缩腔和回弹腔之间具有连通通道。辅助活塞阀组件布置在连通通道中并且根据频率和冲程长度封闭连接通道。辅助阀组件提供突然的封闭以在阻尼模式之间切换。公开表明该减震器将对频率敏感。然而,这种结构的频率敏感性相当差。减震器的特性将取决于频率和冲程长度两者。DE10321351A1还公开了一种在活塞的两侧之间具有连通通道的减震器。活塞包括阻尼活塞和补偿活塞。为了在阻尼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补偿活塞在大幅振动时非常突然地封闭通道。大振幅的阻尼将会非常突然地发生,并且将无法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减震器(阻尼器),该减震器提供了被认为舒适的阻尼特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或替代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具有简单且直接的设计的减震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或替代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提供具有大范围特性要求且具有灵活的低成本实现方式的标准活塞设计。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或替代目的是在仅对现有的阻尼器设计进行低成本的微小改变的情况下提供改善的乘坐体验。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或替代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阻尼器,该阻尼器具体地在非常低的成本下具有一些调节能力。以上目的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这样的减震器来实现,该减震器包括:-缸体,该缸体具有缸体壁;以及-活塞,该活塞抵靠缸体壁进行密封并且将缸体分成第一缸腔和第二缸腔,活塞能够沿着缸体壁在缸体内移动,并且当活塞在缸体内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能够分别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上沿着活塞和缸体的纵向方向移动,活塞的第一侧与第一缸腔相关联且活塞的第二侧与第二缸腔相关联;-第一主通道和第一主止回阀,该第一主止回阀与第一主通道相关联,使得第一主通道和第一主止回阀允许从第二缸腔到第一缸腔的第一主流体流并且对第一主流体流加阻尼;以及-第二主通道和第二主止回阀,该第二主止回阀与第二主通道相关联,使得第二主通道和第二主止回阀允许从活塞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第二主流体流并且对第二主流体流加阻尼,-缓冲(comfort)通道,该缓冲通道布置成允许辅助流体在第一缸腔与第二缸腔之间流动;以及-缓冲阀,该缓冲阀配置并布置在缓冲通道中,使得在缓冲阀处于静止位置的情况下缓冲阀为辅助流体提供通向缓冲通道的打开连接,并且在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在跨过缓冲阀的压力差增加时逐渐封闭辅助流体流,以影响辅助流体在活塞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流动。活塞的一侧与缸腔中的一个相关联旨在意味着:活塞的所述侧与所述缸腔接触。阀与通道相关联旨在意味着:所述阀将影响所述通道中的流体流。在实施方式中,缓冲阀配置并布置成允许缓冲阀在跨过缓冲阀存在压力差时变形,在缓冲阀的变形增加时允许辅助流体流流过缓冲阀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的开口区逐渐地减小。在实施方式中,缓冲阀包括板状阀,可选地,缓冲阀由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形成,可选地,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包括自由端部。在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包括位于板状阀(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并且减震器包括封闭表面,在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时,板状阀(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抵靠封闭表面变形以逐渐封闭位于板状阀(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在实施方式中,封闭表面呈现曲度,并且板状阀(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在变形时遵循该曲度,使得板状阀(至少一个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的开口区由封闭表面逐渐封闭。在实施方式中,板状阀包括自由外周界以及布置在自由外周界与夹持板状阀的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可选地,板状阀包括圆形外周界。在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包括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缓冲阀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与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可选地,缓冲阀夹持在第一夹持部件与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限定封闭表面。在实施方式中,缓冲通道布置成与第一主通道和第二主通道直接流体连通。在实施方式中,活塞包括:-连接构件,可选地,为环状连接构件;-第一中央构件,所述第一中央构件在连接构件的横向于活塞的纵向方向并且与活塞的第一侧相关联的第一侧处容纳在连接构件中,第一中央构件通道设置在第一中央构件的横向于活塞的纵向方向并且与活塞的第二侧相关联的一侧上,第一中央构件通道与活塞的第二侧流体连通;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减震器(10),包括:缸体(12),具有缸体壁(12.1);活塞(11),密封地抵靠所述缸体壁并且将所述缸体分成第一缸腔和第二缸腔(10.1、10.2),所述活塞能够沿着所述缸体壁在所述缸体内移动,并且当所述活塞分别在所述缸体内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所述活塞能够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Mi、Mo)上沿着所述活塞和所述缸体的纵向方向移动,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与所述第一缸腔(10.1)相关联且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与所述第二缸腔(10.2)相关联;第一主通道(101、301)和第一主止回阀(111),所述第一主止回阀与所述第一主通道相关联,使得所述第一主通道和所述第一主止回阀允许从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到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的第一主流体流(F10),并且对所述第一主流体流(F10)加阻尼;第二主通道(202、302)和第二主止回阀(212),所述第二主止回阀与所述第二主通道相关联,使得所述第二主通道和所述第二主止回阀允许从所述第一缸腔到所述第二缸腔的第二主流体流(F20),并且对所述第二主流体流(F20)加阻尼;缓冲通道(105、205),布置成允许所述活塞(11)的第一侧(11.1)与所述活塞(11)的第二侧(11.2)之间的辅助流体流(F11、F21);以及缓冲阀(400),配置并布置在所述缓冲通道中,使得所述缓冲阀在处于静止位置的情况下为所述辅助流体流提供通向所述缓冲通道的打开连接,并且在所述向内移动或所述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在跨过所述缓冲阀的压力差增加时逐渐封闭所述辅助流体流,以影响所述活塞(11)的第一侧(11.1)与所述活塞(11)的第二侧(11.2)之间的所述辅助流体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27 NL 20158751.减震器(10),包括:缸体(12),具有缸体壁(12.1);活塞(11),密封地抵靠所述缸体壁并且将所述缸体分成第一缸腔和第二缸腔(10.1、10.2),所述活塞能够沿着所述缸体壁在所述缸体内移动,并且当所述活塞分别在所述缸体内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所述活塞能够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Mi、Mo)上沿着所述活塞和所述缸体的纵向方向移动,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与所述第一缸腔(10.1)相关联且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与所述第二缸腔(10.2)相关联;第一主通道(101、301)和第一主止回阀(111),所述第一主止回阀与所述第一主通道相关联,使得所述第一主通道和所述第一主止回阀允许从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到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的第一主流体流(F10),并且对所述第一主流体流(F10)加阻尼;第二主通道(202、302)和第二主止回阀(212),所述第二主止回阀与所述第二主通道相关联,使得所述第二主通道和所述第二主止回阀允许从所述第一缸腔到所述第二缸腔的第二主流体流(F20),并且对所述第二主流体流(F20)加阻尼;缓冲通道(105、205),布置成允许所述活塞(11)的第一侧(11.1)与所述活塞(11)的第二侧(11.2)之间的辅助流体流(F11、F21);以及缓冲阀(400),配置并布置在所述缓冲通道中,使得所述缓冲阀在处于静止位置的情况下为所述辅助流体流提供通向所述缓冲通道的打开连接,并且在所述向内移动或所述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在跨过所述缓冲阀的压力差增加时逐渐封闭所述辅助流体流,以影响所述活塞(11)的第一侧(11.1)与所述活塞(11)的第二侧(11.2)之间的所述辅助流体流。2.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缓冲阀(400)配置并布置成允许所述缓冲阀在跨过所述缓冲阀存在压力差时发生变形,当所述缓冲阀的变形增加时,允许所述辅助流体流流过所述缓冲阀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的开口区逐渐地减小。3.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缓冲阀包括板状阀(400),可选地,所述缓冲阀由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形成,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包括自由端部。4.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包括位于所述板状阀(400)(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以及所述减震器包括封闭表面(110、210),在向内移动和向外移动时,所述板状阀(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抵靠所述封闭表面变形,从而逐渐封闭位于所述板状阀(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5.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封闭表面(110、210)呈现曲度,以及所述板状阀(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在变形时遵循所述曲度,使得位于所述板状阀(至少一个所述板状阀的堆叠)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的开口区由所述封闭表面逐渐封闭。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板状阀(400)包括自由外周界以及布置在所述自由外周界与夹持所述板状阀的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流动开口,可选地,所述板状阀包括圆形外周界。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减震器包括第一夹持部件(100)和第二夹持部件(200),所述缓冲阀(400)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可选地,所述缓冲阀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8.根据前一权利要求以及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0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200)限定所述封闭表面(110、210)。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缓冲通道(105、205)布置成与所述第一主通道和所述第二主通道直接流体连通。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活塞包括:连接构件(300),可选地为环状连接构件;第一中央构件(100),在所述连接构件的横向于所述活塞的纵向方向并且与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相关联的第一侧处容纳在所述连接构件(300)中,所述第一中央构件(100)的横向于所述活塞的纵向方向且与所述活塞(11)的第二侧(11.2)相关联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中央构件通道(105),所述第一中央构件通道与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流体连通;以及第二中央构件(200),在所述连接构件的横向于所述活塞的纵向方向并且与所述活塞的第二侧(11.2)相关联的第二侧处容纳在所述连接构件(300)中,所述第二中央构件(200)的横向于所述活塞的纵向方向且与所述活塞(11)的第一侧(11.1)相关联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中央构件通道(205),所述第二中央构件通道与所述活塞的第一侧(11.1)流体连通,以及其中,所述缓冲通道包括所述第一中央构件通道和所述第二中央构件通道,并且所述缓冲阀(400)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央构件通道(105)与所述第二中央构件通道(205)之间。11.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连接构件(300)包括所述第一主通道的部分(301)和所述第二主通道的部分(302),所述第一中央构件(100)包括所述第一主通道的另一部分(101),使得所述第一主通道的在所述连接构件中的部分(301)与所述第一主通道的在所述第一中央构件中的部分(101)成一直线,以及所述第二中央构件(200)包括所述第二主通道的另一部分(202),使得所述第二主通道的在所述连接构件中的部分(302)与所述第二主通道的在所述第二中央构件中的部分(202)成一直线。12.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连接构件(300)配置成沿着所述缸体壁(12.1)移动并且抵靠所述缸体壁(12.1)进行密封。13.根据前述两项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中,所述第一主止回阀(111)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央构件(100)上。14.根据前述三项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罗·德科克
申请(专利权)人:科尼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荷兰,NL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