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梁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8994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纵梁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汽车纵梁由于受其外板结构的限制而导致其难以满足碰撞吸能要求的技术问题。该汽车纵梁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其中,外板包括沿外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朝向远离内板的方向凸起,以使纵梁的前端部分的承载力与低速碰撞力匹配,同时以使纵梁接收高速碰撞时的变形模式稳定。

Car side rail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and an automobile, in order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ergy absorption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its outer plate structure. The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includes relatively arranged inner plate and outer plate, in which the outer plate includes the front end and rear end which are relatively arrang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outer plate, and the front end is protruded away from the inner plate, so as to match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ront end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with the low-speed impact for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enable the longitudinal beam to receive the deformation during high-speed impact. The mode is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纵梁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纵梁及汽车。
技术介绍
车身是汽车中最重要的承载部件,其中,纵梁是车身的关键零件之一,纵梁在汽车上起到重要的承载和传力作用。现有技术中,汽车纵梁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以及连接在内板顶部和外板顶部之间的连接板。其中,外板为平直板,受外板结构的限制,沿纵梁的横切方向,纵梁的横截面积有限;沿纵梁的长度方向,纵梁的横截面积基本维持稳定。其中,纵梁包括最早承接碰撞能量的前端部,该前端部的横截面积受外板结构的限制而难以满足碰撞要求。低速碰撞过程中,由于纵梁前端部的横截面积有限,前端部所具有的承载力易低于低速碰撞的碰撞力,进而易导致纵梁前端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形,不利于后期维修。高速碰撞过程中,由于纵梁的横截面积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基本维持稳定,接收高速碰撞能量时,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各个部的变形方向和变形程度不稳定。比如,对于纵梁的中间部而言,该中间部可能会朝向内板的方向折弯,可能会朝向外板的方向折弯,并且折弯程度随机。再比如,对于纵梁的后端部而言,该后端部可能会朝向内板的方向折弯,可能会朝向外板的方向折弯,并且折弯程度随机。因此,高速碰撞过程中,整个纵梁具有多种变形模式,变形模式不确定,不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匹配高速碰撞要求,导致汽车整体的变形吸能能力欠佳。综上,现有汽车纵梁由于受其外板结构的限制而导致其难以满足碰撞吸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纵梁,以解决现有汽车纵梁由于受其外板结构的限制而导致其难以满足碰撞吸能要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纵梁,该汽车纵梁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其中,所述外板包括沿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朝向远离所述内板的方向凸起,以使所述纵梁的前端部分的承载力与低速碰撞力匹配,同时以使所述纵梁接收高速碰撞时的变形模式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诱导槽,用于诱导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内板弯折。进一步地,所述前端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诱导槽的前端连接的第一凸起和与所述第一诱导槽的后端连接的第二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与所述内板平行;沿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后端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凸起的顶面逐渐靠近所述内板,所述第一诱导槽用于诱导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内板弯折。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诱导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板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诱导槽朝向所述内板下沉。进一步地,所述外板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后端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后端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内板凹陷。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内板的靠近所述外板的一侧连接的加强体,所述外板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后端部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后端部依次连接;所述加强体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二诱导槽,用于诱导所述内板和所述加强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进而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同向弯折。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体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贯穿所述加强体厚度的弱化孔。进一步地,沿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后端部的方向,所述纵梁的强度逐渐增大。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纵梁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其中,外板包括沿外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并且,前端部朝向远离内板的方向凸起,以使纵梁整体的前端部分的承载力与低速碰撞力匹配,同时以使纵梁整体在接收高速碰撞时产生稳定变形模式。汽车纵梁的外板的前端部朝向远离内板的方向凸起,则纵梁整体的前端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大,纵梁前端部分的承载力提高,该前端部分最早接收碰撞能量,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其承载力足够阻止碰撞能量沿纵梁的长度方向传递,进而防止低速碰撞中纵梁发生变形。由于外板的前端部朝向远离内板的方向凸起,则沿外板的前端部至后端部,外板与内板之间势必存在距离差,外板的前端部与外板的其他区域之间存在过渡位置,对于纵梁整体而言,沿纵梁的长度方向,纵梁的前端部分与纵梁的其他部分势必存在截面差,亦即截面发生变化,该截面变化位置即外板的过渡位置,在高速碰撞过程中,纵梁的前端部分最早接收高速碰撞,碰撞能量经由前端部分传递至截面变化位置,该位置能够为纵梁整体的变形提供一定的导向,使得纵梁能够沿设定方向进行弯折,进而使得纵梁的变形模式趋于稳定,该变形模式包括弯折方向和弯折程度。综上,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纵梁,其设计同时适用于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的吸能要求,相比于现有技术,其不受纵梁外板结构的限制,能够以较佳的方式匹配于两种碰撞要求。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纵梁。进一步地,包括两个所述汽车纵梁,两个所述汽车纵梁沿所述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纵梁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纵梁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第一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第二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第三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10-外板;20-内板;30-加强体;11-前端部;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后端部;111-第一凸起;112-第一诱导槽;113-第二凸起;31-第二诱导槽;32-弱化孔;100-防撞横梁;200-吸能盒;300-前端板组件;400-汽车纵梁;500-汽车小偏置构件;600-防火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纵梁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拆分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纵梁包括纵梁主体和加强体,其中,纵梁主体包括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其中,所述外板包括沿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朝向远离所述内板的方向凸起,以使所述纵梁的前端部分的承载力与低速碰撞力匹配,同时以使所述纵梁接收高速碰撞时的变形模式稳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和外板;其中,所述外板包括沿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朝向远离所述内板的方向凸起,以使所述纵梁的前端部分的承载力与低速碰撞力匹配,同时以使所述纵梁接收高速碰撞时的变形模式稳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诱导槽,用于诱导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内板弯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诱导槽的前端连接的第一凸起和与所述第一诱导槽的后端连接的第二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与所述内板平行;沿所述前端部至所述后端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凸起的顶面逐渐靠近所述内板,所述第一诱导槽用于诱导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内板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板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诱导槽朝向所述内板下沉。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友杨殿旭刘淑丹杨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