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收合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599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是在伞中棒上适当位置套设一弹性套环,其外径略大于活动巢的内径,内径略小于伞中棒的直径,且弹性套环的外圈呈倒弧,在收伞时利用活动巢内径与弹性套环的弹性挤压而产生的摩擦力即可将伞具收合固定,该装置结构工艺简单,操作安全。(*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伞具领域,主要指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一般伞具为使开、合伞时操作更为方便,如图6所示,其伞骨均铰接在活动巢上,一般通过在伞中棒4内设置弹片,活动巢1上相应设置卡口来达到伞具收合固定的作用,但此种结构的伞具,其伞中棒4上不但需开槽放置弹片,活动巢1上亦需经二次加工来设置卡口,故工序较多,成本较高,且收伞时,手指常常被卡口与弹片之间的缝隙夹住,较不安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巢与伞中棒的固定装置,其工序简化,节约成本,使用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由伞中棒、活动巢、和伞骨组成,伞骨直接铰接在活动巢上,其中伞中棒上适当位置套设一弹性套环,该弹性套环的外径略大于活动巢的内径,弹性套环内径略小于伞中棒的直径,且该弹性套环的外圈呈倒弧。本技术的伞中棒上套设弹性套环的位置可开设一凹槽,弹性套环置于凹槽内。本技术的弹性套环可为一“C”形环。采用上述结构后,因活动巢上不需二次加工开槽而简化了加工工序,只是利用活动巢内径与弹性套环的弹性挤压而产生的摩擦力即可将伞具收合固定,收伞时,只需往把手方向拉动活动巢,不需手来按压弹性套环,因而操作安全。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活动巢与弹性套环配合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组合图;图6是习用产品1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由伞中棒5、活动巢6、弹性套环7和伞骨组成,伞骨直接铰接在活动巢6上(图中未示出),弹性套环7直接套设在伞中棒5的适当位置,该弹性套环7的外径71略大于活动巢6的内径61,其内径72略小于伞中棒5的直径,另外该弹性套环7的外圈呈倒弧73。在收伞时,往把手方向拉动活动巢6,活动巢6的内径61利用弹性套环7的倒弧73可顺利将弹性套环7套于活动巢6内,借助活动巢6内径61对弹性套环7的外径71的弹性挤压而产生的摩擦力将活动巢6收合固定在伞中棒5上;在开伞时,只需往相对把手方向推动活动巢6,克服活动巢6与弹性套环7的摩擦力即可将伞打开,因活动巢6不需二次加工开槽,因而简化工序,从而降低了成本,同时手不需按压弹性套环,更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再如图4、图5所示,本技术的伞中棒5上开设一凹槽51,弹性套环6可为一开口的“C”形环7’,“C”形环7’卡扣于凹槽51内,亦可实现上述伞具收合固定的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权利要求1.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由伞中棒、活动巢、和伞骨组成,伞骨直接铰接在活动巢上,其特征在于伞中棒上适当位置套设一弹性套环,该弹性套环的外径略大于活动巢的内径,弹性套环内径略小于伞中棒的直径,且该弹性套环的外圈呈倒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的收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伞中棒上套设弹性套环的位置开设一凹槽,弹性套环置于凹槽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的收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套环可为一“C”形环。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是在伞中棒上适当位置套设一弹性套环,其外径略大于活动巢的内径,内径略小于伞中棒的直径,且弹性套环的外圈呈倒弧,在收伞时利用活动巢内径与弹性套环的弹性挤压而产生的摩擦力即可将伞具收合固定,该装置结构工艺简单,操作安全。文档编号A45B25/00GK2408742SQ9925839公开日2000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7日专利技术者李坤民 申请人:厦门盛晖洋伞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伞的收合固定装置,主要由伞中棒、活动巢、和伞骨组成,伞骨直接铰接在活动巢上,其特征在于:伞中棒上适当位置套设一弹性套环,该弹性套环的外径略大于活动巢的内径,弹性套环内径略小于伞中棒的直径,且该弹性套环的外圈呈倒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坤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盛晖洋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