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396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呈V字型,由V型框架和设于V型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组成,V型框架由两个外围薄板和两个内薄板组成,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外围薄板上,其中两侧薄板中较长的一侧薄板设于一较短的侧薄板的前端,侧薄板与外围薄板和侧薄板与侧薄板顶部之间固设盖板,这样就会形成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轻便,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以应用在新声屏障顶端,提高隔声屏障的复合降噪效果,降低隔声屏障的高度,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声屏障顶部扩散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顶部分叉的声屏障顶部扩散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交通发展,高架路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车辆对道路两旁的居民产生的噪声干扰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而日趋严重,部分道路两边噪声超标严重,成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噪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通常采用在道路两旁设置隔声屏障的方式来治理交通噪声的污染。目前,通常使用的隔声屏障大都采用直立形式,降噪效果不够理想;有些隔声屏障采用折壁式,即在直立的声屏障顶端再加装一段朝向噪声来源方向的折部,相当于加高了原有直立声屏障的高度(增加的高度等于折部在垂向的投影高度)。这些形式的隔声屏障均不能有效降低绕射声产生的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加于现有直立型或折式声屏障顶端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能够有效扩散顶部绕射声,使绕射声能得到衰减,显著提高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的内容为: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为呈V字型的密封的两个空腔结构,空腔由框架和装设于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围成,所述吸声材料盖板装设在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空腔(C1)顶部和另一空腔(C2)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内侧。其中V型框架由两块外围薄板和两块内薄板组成,两外围薄板呈V字左右分开并在底部相连,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右侧的外围薄板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平行的一内薄板长度较长,其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垂直的一内薄板长度较短,内薄板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顶部连接。所述内薄板顶端与外围薄板顶端之间固设一短盖板,长内薄板与短侧薄板顶部之间固设一长盖板,且长盖板与右侧底部薄板平行。-->所述左侧外围薄板上设有连接部与现有吸声屏障立柱上端连接。还包含有一个连接板,连接板与框架相连并使用相同材质,且与左侧外围薄板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形成一Y字形空腔结构,在连接板底部设有连接部与隔声屏障的立柱上端连接。设有两个Y字型的空腔结构,且两Y字型的空腔结构的连接板以直立式声屏障为中线对称分立。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或泡沫铝吸声板。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微穿孔的直径为0.8mm,穿孔率为1-2%。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穿孔板,穿孔内填充有吸声岩棉。本技术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由于考虑到解决噪声传播中的重要并且难以处理的顶部绕射声,采用了顶部分叉型的结构,使道路声源发出的噪声在分叉的多个分枝处多次衍射,使声能得到扩散;同时,在分叉上设置空腔吸声结构,道路所产生噪声为中低频噪声,而空腔结构对这种噪声有较好的吸声效果,因此取得较好的降噪效果。由于顶部扩散装置的采用,可以大大降低隔声屏障的高度,节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降噪效果。此外由于采用泡沫铝等吸声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候性。本技术结构简单轻便,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以应用在隔声屏障顶端,提高隔声屏障的复合降噪效果,使用该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原有隔声屏障的高度可适当降低,从而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城市居民密集的高架道路旁或高速公路。也可以应用于旧有直立型或折壁式声屏障顶端改造,提高原有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本实施例的横截面剖面图。图2:为基本实施例与现有折式声屏障组装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以及其与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组装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以及其与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就本技术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以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基本实施例。该降噪装置呈V字型的空腔结构,空腔由V型框架1和设于V型框架1上的吸声材料-->盖板组成,V型框架1由两块外围薄板11、12和两块内薄板13、14组成,两外围薄板11、12呈V字左右分开并在底部相连,两个内薄板13、14连接于其中右侧的外围薄板11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12平行的一内薄板13长度较长,其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11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11垂直的一内薄板14长度较短,内薄板14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11顶部连接;内薄板13顶端与外围薄板12顶端之间固设一短盖板21,长内薄板13与短内薄板14顶部之间固设一长盖板22,且长盖板22与右侧底部薄板11平行。按以上设计,由内薄板13顶端、外围薄板12、右侧外围薄板11下部和短盖板21围成空腔C1,由内薄板13下部、短内薄板14、右侧底部薄板11上部和长盖板22围成空腔C2。在该V字型的空腔结构中,所述薄板上缘也可设边框,以利于吸声材料盖板21和22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该边框上。V型框架1可用钢板制作,也可以采用铝塑复合板制作。吸声材料盖板21和22可以采用穿孔板、微穿孔板或泡沫铝吸声板,微穿孔的直径为0.8mm,穿孔率为1-2%。所述的盖板采用穿孔板时,穿孔板内部要填充吸声材料,如吸声岩棉等材料。以上结构即得到一种本技术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固定件直接装设在现有折壁式声屏障7顶部。参见图2所示,装配中,左侧外围薄板12朝向噪声来源方向(面向道路),并注意各薄板之间以及降噪装置与声屏障之间的缝隙处需密封,可采用密封胶或橡胶垫密封。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可在基本实施例基础上,加装一连接板15,参见图3所示,该连接板15与框架1相连并最好使用相同材质,且与左侧外围薄板12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形成一Y字形空腔结构。该实施例的降噪装置适于直接装设于现有直立式声屏障6顶部。和基本实施例相同,装配中,左侧外围薄板12和连接板15朝向噪声来源方向(图中为左侧),并注意各板之间以及降噪装置与声屏障之间的缝隙处需密封,可采用密封胶或橡胶垫密封。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参见图4,是采用一对Y字形空腔结构10、10’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装设在现有直立式声屏障6顶部并使两个Y字形空腔结构10、10’对称分立于直立式声屏障6两侧。其中,装设于噪声来源方向(图中为左侧)的Y字形空腔结构10其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另一Y字形空腔结构10’中,其连接板15’与右侧外围薄板12’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其它结构与Y字形空腔结构10相同。在具体实施中,以第三实施例为代表,在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立柱顶端焊接两个分叉的顶部降噪装置,每一V型框架尺寸可以为:Y字形空腔结构10、10’空-->腔的长盖板22和22’长度为200mm,短盖板21和21’的厚度为100mm。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下部为了获得足够的强度,连接板15、15’采用角铁作为加强筋,底部与声屏障立柱连接的部位,采用5mm厚度矩形钢板4,钢板与两个分叉型结构焊接,钢板的底部两边有13mm的孔与隔声屏障的立柱6用螺栓5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V型框架的V字角度可为60度但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当的角度。为提高本技术吸声装置的吸声效果,空腔C1和C2内还可以添加吸声材料。本技术虽由前述实施例来描述,但仍可变化其形态与细节,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下制作。前述为本技术最合理的使用方法,仅为本技术可以具体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以此为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呈V字型的密封的两个空腔结构,空腔由框架和装设于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围成,所述吸声材料盖板装设在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空腔(C1)顶部和另一空腔(C2)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呈V字型的密封的两个空腔结构,空腔由框架和装设于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围成,所述吸声材料盖板装设在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空腔(C1)顶部和另一空腔(C2)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内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V型框架由两块外围薄板和两块内薄板组成,两外围薄板呈V字左右分开并在底部相连,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右侧的外围薄板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平行的一内薄板长度较长,其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垂直的一内薄板长度较短,内薄板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顶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薄板顶端与外围薄板顶端之间固设一短盖板,长内薄板与短侧薄板顶部之间固设一长盖板,且长盖板与右侧底部薄板平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继浩冀志江张忠伦王静徐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