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节点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23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节点阻尼器,包括第一摩擦组件、第二摩擦组件、第一支架组件和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二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一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二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交错对插,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铰接连接使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具有相对绕轴旋转的自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减震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点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房屋抗震的
,尤其涉及一种节点阻尼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在工程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传统的抗震设计师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即用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这种抗震方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在不确定的地震作用下,很可能不满足安全性要求。而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为结构抗震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其中,耗能减震为一种被动控制措施,是将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引向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加以吸收和耗能,从而能够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节点部位附加阻尼器能有效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目前结构工程中通常使用的节点部位的阻尼器其占用空间较小,但其安装处的梁-柱节点位移较小,从而限制了阻尼器的耗能表现;而对于位移放大式阻尼器支撑来说,如肘节式放大支撑、剪刀型传动放大支撑、缆索-阻尼器支撑等,这些形式的阻尼器的安装空间大、技术复杂等,不便应用于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点阻尼器,其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同时设计有放大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节点阻尼器,包括第一摩擦组件、第二摩擦组件、第一支架组件和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二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一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二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交错对插,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铰接连接使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具有相对绕轴旋转的自由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呈L字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相互铰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组件或所述第二支架组件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成对称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自所述第一摩擦片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自所述第二摩擦片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对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对接槽相向设置且对插。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均呈扇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安装于房屋的梁柱节点上;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安装于房屋的梁柱节点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及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房屋的梁柱节点铰接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安装于房屋的梁上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安装于房屋的柱上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安装于房屋的横梁上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安装于房屋的纵梁上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节点阻尼器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减震效果明显,阻尼器具有放大效应,当第一支架组件和第二支架组件发生一点相对转角位移时,通过第一摩擦组件与第二摩擦组件的转动,使得第一摩擦片与第二摩擦片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安装和拆卸方便,滞回性能稳定、易于更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使用价值,在结构抗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节点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摩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摩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摩擦组件,11、第一连接部,111、第一凹槽,12、第一摩擦片,2、第二摩擦组件,21、第二连接部,211、第二凹槽,22、第二摩擦片,3、第一支架组件,31、第一支撑杆,32、第一固定件,321、第三凹槽,322、第一横杆,4、第二支架组件,41、第二支撑杆,42、第二固定件,421、第四凹槽,422、第二横杆,5、房屋的梁,6、房屋的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点阻尼器,其包括第一摩擦组件1、第二摩擦组件2、第一支架组件3和第二支架组件4,所述第一支架组件3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组件1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二支架组件4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组件2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一摩擦组件1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一摩擦片12以及与所述第一摩擦片1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所述第二摩擦组件2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二摩擦片22以及与所述第二摩擦片22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一摩擦片12与所述第二摩擦片22交错对插,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之间铰接连接使所述第一摩擦片12与所述第二摩擦片22具有相对绕轴旋转的自由度。本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减震效果明显,阻尼器具有放大效应,当第一支架组件3和第二支架组件4发生一点相对转角位移时,通过第一摩擦组件1与第二摩擦组件2的转动,使得第一摩擦片12与第二摩擦片22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安装和拆卸方便,滞回性能稳定、易于更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使用价值,在结构抗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优选地,所述第二摩擦片22的数量比所述第一摩擦片12的数量少一块。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较佳地,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一连接部1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21均呈L字形,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一端相互铰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组件3或所述第二支架组件4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21铰接成对称状。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设有自所述第一摩擦片12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设有自所述第二摩擦片22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的对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的对接槽相向设置且对插。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片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点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摩擦组件、第二摩擦组件、第一支架组件和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二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一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二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交错对插,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铰接连接使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具有相对绕轴旋转的自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点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摩擦组件、第二摩擦组件、第一支架组件和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二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组件与房屋的梁柱节点;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一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呈重叠设置的至少两块第二摩擦片以及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交错对插,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铰接连接使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具有相对绕轴旋转的自由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呈L字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相互铰接,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组件或所述第二支架组件铰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点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成对称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点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自所述第一摩擦片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自所述第二摩擦片延伸而成的栅片式对接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对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对接槽相向设置且对插。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茂谢秋林刘爱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