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9947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14:20
具备:车辆主体(110),其具有形成有朝向后方的开口部(35)的换热室(T),并且在开口部(35)的后方具有沿该开口部(35)的下缘部(38)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部通路(R1);冷却单元(50),其设于换热室(T)内,并具有朝向后方的背面(51);送风单元(70),其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风扇(80)以及从外周侧覆盖该风扇(80)的可动屏蔽板(90),在从后方与冷却单元(50)的背面(51)对置的关闭位置、以及使冷却单元(51)的背面(51)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以俯视下的动作区域与后部通路(R1)重叠的方式能够动作地支承于车辆主体(110)。

Operating vehicle

The vehicle body (110) has a heat exchange chamber (T) forming an opening (35) facing the rear, and a rear passage (R1) extending along the lower edge (38) of the opening (35) in a width direction at the rear of the opening (35); a cooling unit (50),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heat exchange chamber (T) and has a rear side (51) facing the rear; A wind unit (70) has a rotationally driven fan (80) and a movable shield (90) covering the fan (80) from the peripheral side, between a closed position opposite the back (51) of the cooling unit (50) and an open position exposed to the back (51) of the cooling unit (51), in order to overlook the action area and the rear access (R1). The overlapping way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vehicle body (1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公开了一种包括具有散热器等的冷却单元、以及向该冷却单元送风的送风单元的轮式装载机。该轮式装载机的送风单元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以便能够在从后方侧对置于冷却单元的关闭位置与使冷却单元向外部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25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业车辆的送风单元有时设于作业者的手够不到的高处。因此,在对送风单元、冷却单元进行清扫等维护作业时,需要另外设置作业者用来攀登的台或梯子等,导致作业变得繁琐。本专利技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对冷却单元、送风单元的作业的作业车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作业车辆具备:车辆主体,其具有形成有朝向后方的开口部的换热室,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具有沿该开口部的下缘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部通路;冷却单元,其设于所述换热室内,并具有朝向后方的背面;送风单元,其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风扇及从外周侧覆盖该风扇的可动屏蔽板,在与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背面对置的关闭位置、以及使所述冷却单元的背面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以俯视下的动作区域与所述后部通路重叠的方式能够动作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根据这种构成的作业车辆,在使送风单元为打开位置时,作业者能够从后部通路上对送风单元以及冷却单元这两者实施作业。根据所述方式的作业车辆,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对冷却单元、送风单元的各种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图2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的侧视图。图3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图4是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纵剖的冷却单元以及关闭位置的送风单元的侧视图。图5是从后方并且从上方观察送风单元以及支承该送风单元的支承架的立体图。图6是固定屏蔽板以及可动屏蔽板的纵剖视图。图7是从后方侧观察固定屏蔽板的示意图。图8是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纵剖的冷却单元以及打开位置的送风单元的侧视图。图9是进一步从后方侧观察固定屏蔽板以及从后方侧连接于该固定屏蔽板的可动屏蔽板的示意图。图10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并且是表示送风单元的打开位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10详细地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作业车辆>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100具备车辆主体110、工作装置180、发动机47、冷却单元50、固定屏蔽板60以及送风单元70。如图1所示,车辆主体110具有车辆前部120、车辆后部130、前轮140、后轮150、驾驶室160以及燃料箱170。车辆前部120构成了车辆主体110的前部,车辆后部130构成了车辆主体110的后部。车辆前部120以及车辆后部130相互在水平方向上能够转动地连结。前轮140设于车辆前部120,后轮150设于车辆后部130。通过驱动前轮140以及后轮150,使得车辆主体110前进、后进。驾驶室160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车辆后部130的前方侧的部分。在驾驶室160的内部设有驾驶座。燃料箱170设于车辆后部130的下部,并存储有燃料。以下,有时将车辆主体110的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宽度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宽度方向”。此外,有时将宽度方向称为“右侧”或“左侧”。另外,有时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心称为“内侧”,从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右侧或左侧称为“外侧”。工作装置180设于车辆主体110的车辆前部120的前方侧的部分。工作装置180具有动臂181以及铲斗182。动臂181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车辆主体110。另外,铲斗182经由连杆185连结于摇臂186的一端。在摇臂186的另一端连结有铲斗驱动用缸184。铲斗18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动臂181的前端。动臂181由动臂驱动用缸183驱动,铲斗182由铲斗驱动用缸184驱动。这些动臂驱动用缸183以及铲斗驱动用缸184通过经由液压回路供给的液压来驱动。<车辆后部>以下,一边参照图2~图4,一边更详细地说明车辆后部130。车辆后部130具有后架10、缓冲器20、外装罩30、支承架40、后部灯(上部构造物)45以及格栅46。后架10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而相互平行地设有一对。<缓冲器>缓冲器20在一对后架10的后方在这些一对后架10上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缓冲器20可以直接地固定于一对后架10,也可以经由在一对后架10上设置的端板等其他部件而固定。如图3所示,缓冲器20的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被设为缓冲器中央部21,该缓冲器中央部21的左右两侧的部分被设为缓冲器侧部22。缓冲器中央部21跨越一对后架10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地延伸。更详细地说,缓冲器中央部21跨越一方的后架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另一方的后架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地设置。该缓冲器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与水平面平行地沿宽度方向延伸,该上表面21a上沿宽度方向延伸,成为作业者能够通行的后部通路R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后部通路R1的缓冲器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在车辆主体110的宽度方向上设有由树脂等形成的防滑垫24a。防滑垫24a也可以是表面被施加了凹凸的金属制的钢板。缓冲器侧部22设于后架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是缓冲器中央部21的两端侧。缓冲器侧部22的上表面22a与水平面平行,且被配置为比缓冲器中央部21高一级。由此,在缓冲器侧部22的上表面22a与缓冲器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之间形成高度差。在缓冲器侧部22的前方侧、并且是后架10的宽度方向外侧设有能够收容例如电池等设备的收容部23。收容部23的后方侧与缓冲器侧部22相接,宽度方向内侧与后架10相接。收容部23可以直接地固定于后架10,也可以经由所述端板固定于后架10。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a在与缓冲器侧部22的上表面22a相同的高度平行于水平面地向前后方向延伸。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a上与缓冲器侧部22的上表面22a上被设为沿前后方向跨越这些缓冲器侧部22与收容部23地延伸的侧部通路R2。在成为侧部通路R2的缓冲器侧部22的上表面22a与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a上,与后部通路R1相同地设有防滑垫24b。<外装罩>如图2~图4所示,外装罩30具有一对侧部罩31以及上部罩32。一对侧部罩31分别呈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面板状,且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该一对侧部罩31分别以下端固定于在宽度方向上对应的一对后架10。上部罩32呈延前后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延伸的面板状。上部罩32的宽度方向两端跨越前后方向地连接于一对侧部罩31的上端。通过由一对侧部罩31以及上部罩32构成的外装罩30,在该外装罩30的内侧形成了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的前方侧的部分被设为发动机室E,后方侧的部分被设为换热室T。可以在发动机室E与换热室T之间设有能够在这些发动机室E与换热室T之间流通空气的程度的分隔板,也可以不设置分隔板地使发动机室E与换热室T连通。在侧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辆,具备:车辆主体,其具有形成有朝向后方的开口部的换热室,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具有沿该开口部的下缘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部通路;冷却单元,其设于所述换热室内,并具有朝向后方的背面;送风单元,其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风扇及从外周侧覆盖该风扇的可动屏蔽板,在与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背面对置的关闭位置、以及使所述冷却单元的背面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以俯视下的动作区域与所述后部通路重叠的方式能够动作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车辆,具备:车辆主体,其具有形成有朝向后方的开口部的换热室,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具有沿该开口部的下缘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部通路;冷却单元,其设于所述换热室内,并具有朝向后方的背面;送风单元,其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风扇及从外周侧覆盖该风扇的可动屏蔽板,在与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背面对置的关闭位置、以及使所述冷却单元的背面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以俯视下的动作区域与所述后部通路重叠的方式能够动作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送风单元以能够绕在所述车辆主体中的宽度方向一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动作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还具备固定屏蔽板,该固定屏蔽板固定于所述换热室中的所述冷却单元的后方侧,与所述关闭位置的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可动屏蔽板一起形成从所述冷却单元的背面向所述风扇引导空气的流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固定屏蔽板呈与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背面连接且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流路截面面积变小的环状,所述可动屏蔽板呈从外周侧覆盖所述风扇的环状,在所述送风单元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从后方侧连接于所述固定屏蔽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从后方侧观察所述固定屏蔽板时的开口面积比从后方侧观察所述可动屏蔽板时的开口面积大。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具备在所述送风单元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近优瀬户庸平宫本博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