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8372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具座椅。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垫,座椅垫限定交通工具座椅的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就座乘员的身体;和座椅套,座椅套通过缝合多个部分而形成,座椅套覆盖座椅垫的就座表面。就座表面包括凹进表面部,凹进表面部在座椅垫的厚度方向上凹进。座椅套包括覆盖材料(30a)和第一套垫(30b1),第一套垫(30b1)被布置在覆盖材料(30a)的背面上并且被固定到覆盖材料(30a)的背面。多个通孔(31b13)被设置在座椅套的一部分中的第一套垫(30b1)中,多个通孔(31b13)在第一套垫(30b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一套垫(30b1),并且座椅套的所述一部分对应于凹进表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具座椅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介绍
传统上,交通工具座椅通过以作为覆盖材料的座椅套覆盖座椅垫而形成,座椅垫是一种限定座椅的外部形状的缓冲材料。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87196(JP2016-87196A)中公开的技术中,层压主体(分层产品)通过由聚氨酯板垫和背面基底布以所述次序层压织物而形成(即,通过将聚氨酯板垫和背面基底布以所述次序布置在织物上),并且层压主体以规定形状被切割成多个部分。然后,这些部分通过缝合而连接并且一体化,以形成座椅套。这些部分通过缝合而连接,使得座椅套以三维形状更紧密地接触座椅垫,因而改进座椅套的外观。通常,在座椅套中,沿缝合线产生谷折或山折的折线。因而,座椅套紧密接触座椅垫的凹进表面或者突出表面。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关于座椅套的外部设计的要求,可能期望座椅套的不设置有缝合线的一部分应紧密接触座椅垫的凹进表面部,而不在座椅套上形成折皱。凹进表面部是在座椅垫的向内方向上凹进的一部分。已经需要在不使交通工具座椅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满足以上要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使得可能在座椅套的不设置有缝合线的一部分中实现凹进表面部的良好外观。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垫,座椅垫限定交通工具座椅的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就座乘员的身体;和座椅套,座椅套通过缝合多个部分而形成,座椅套覆盖座椅垫的就座表面。就座表面包括凹进表面部,凹进表面部在座椅垫的厚度方向上凹进。座椅套包括覆盖材料和第一套垫,第一套垫被布置在覆盖材料的背面上并且被固定到覆盖材料的背面。多个通孔被设置在座椅套的一部分中的第一套垫中,所述多个通孔在第一套垫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一套垫,并且座椅套的所述一部分对应于凹进表面部。在第一方面中,当用作座椅套的背面部的第一套垫被沿座椅垫的凹进表面部布置时,由于存在通孔,所以由于弯曲而产生并且被从第一套垫施加至覆盖材料的剪切力减小。因而,抑制了在覆盖材料中产生折皱。因而,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外观的交通工具座椅。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上述方面中,凹进表面部可以被座椅套覆盖,使得缝合线面对凹进表面部,多个部分被在缝合线处被缝合;缝合线可在同一假想线上形成,使得未被缝合的隔离部被设置于缝合线之间;并且多个通孔可被设置在隔离部部分中的第一套垫中,隔离部部分被布置成对应于隔离部。座椅套可能沿连续缝合线被折叠,因而折线可能沿连续缝合线形成。然而,在第二方面中,甚至在缝合线在同一假想线上形成,使得未被缝合的隔离部被设置在缝合线之间,并且被布置成与隔离部对应的隔离部部分面对凹进表面部时,也由于通孔的存在而抑制了折皱在隔离部部分中的覆盖材料中产生。因此,甚至在采用未被缝合的部分被设置在缝合线之间的特定设计时,也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外观的交通工具座椅。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在上述方面中,多个通孔中的每一个通孔的直径都可小于第一套垫的厚度。在第三方面中,通孔中的每个通孔的直径都小于第一套垫的厚度。因此,不可能从覆盖材料侧感觉到通孔的存在,因而通孔不恶化座椅表面的纹理。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第二套垫可被布置在第一套垫的表面上,第一套垫的所述表面处于与布置覆盖材料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并且多个通孔可被设置在第二套垫中。在第四方面中,当用作座椅套的背面部的第二套垫被沿座椅垫的凹进表面部布置时,与第一方面相比,由于弯曲而产生并且被从第一套垫施加至覆盖材料的剪切力进一步减小。这是因为由于存在设置有通孔的第二套垫,所以由于弯曲而产生并且被从座椅垫施加至第一套垫的剪切力减小。附图说明现在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附图标记指示相同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当从前部倾斜地观看交通工具座椅时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座椅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当从前部倾斜地观看座椅靠背时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透视图,并且未示出头枕;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并且在由箭头所示的方向上观看的截面图;图4是图3中的部分IV的放大图;并且图5是实施例中的靠背套的隔离部部分中的套垫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5每个都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是本技术被应用于交通工具座椅1的座椅靠背3的示例。图中的箭头指示当交通工具座椅1被安装在交通工具中时交通工具和交通工具座椅1的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将基于这些方向做出关于方向的说明。该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1包括:座垫2,座垫2支撑就座乘员的身体的臀部和大腿部;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支撑就座乘员的背部;以及头枕4,头枕4支撑就座乘员的头部。在座椅靠背3的每一侧上的下端部都经由调角器(未示出)联接至座垫2的后端部。这里,交通工具座椅1可被认为根据本技术的“交通工具座椅”。如在图1至图3中所示,座椅靠背3具有以下结构,在该结构中由聚氨酯泡沫制成并且作为限定座椅靠背3的外形的缓冲材料的靠背垫3P被置于构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靠背框架3F上,并且靠背垫3P和靠背框架3F被作为覆盖材料的靠背套30覆盖。另外,座椅靠背3包括:作为座椅靠背3的前表面的中央部的主部3a;以及作为座椅靠背3的前表面的侧部的软垫部3b。在座椅靠背3升高的状态下,主部3a接触就座乘员的背面,并且支撑就座乘员的上身部分。软垫部3b分别被布置在主部3a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主部3a向前突出。在正常时,软垫部3b分别位于就座乘员的上身部分的侧向侧上,并且在交通工具的转弯期间分别接触和支撑就座乘员的上身部分的侧部,以便防止就座乘员的上身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摇摆。与主部3a和软垫部3b对应的靠背垫3P在就座表面侧上的一部分作为凹进表面部形成,凹进表面部的水平横截面向后(在靠背垫3P的厚度方向上)凹进。这里,靠背垫3P和靠背套30可分别被认为“座椅垫”和“座椅套”。如在图2中所示,靠背套30是通过将单独部分缝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体化主体。靠背套30包括:与主部3a对应的主部套31;与软垫部3b对应的侧部套32;以及与座椅靠背3的上表面部以及右侧表面部和左侧表面部对应的周围部套33。主部套31包括:与主部3a的上部对应的上主部套31a;与主部3a的下部对应的下主部套31b;以及中间主部套31c,中间主部套31c被布置在上主部套31a和下主部套31b之间。上主部套31a包括:上中间主部套31a1,上中间主部套31a1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处;上右主部套31a2,上右主部套31a2位于上中间主部套31a1的右侧上;以及上左主部套31a3,上左主部套31a3位于上中间主部套31a1的左侧上。上右主部套31a2的左端部和上中间主部套31a1的右端部在第一上缝合线Sa1处被缝合在一起。上中间主部套31a1的左端部和上左主部套31a3的右端部在第二上缝合线Sa2处被缝合在一起。如图2中所示,下主部套31b包括:下中间主部套31b1,下中间主部套31b1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处;下右主部套31b2,下右主部套31b2位于下中间主部套31b1的右侧上;以及下左主部套31b3,下左主部套31b3位于下中间主部套31b1的左侧上。下右主部套31b2的左端部和下中间主部套31b1的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垫,所述座椅垫限定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就座乘员的身体;和座椅套,所述座椅套通过缝合多个部分而形成,所述座椅套覆盖所述座椅垫的就座表面,其中所述就座表面包括凹进表面部,所述凹进表面部在所述座椅垫的厚度方向上凹进,所述座椅套包括覆盖材料(30a)和第一套垫(30b1),所述第一套垫(30b1)被布置在所述覆盖材料(30a)的背面上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覆盖材料(30a)的所述背面,并且多个通孔(31b13)被设置在所述座椅套的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套垫(30b1)中,所述多个通孔(31b13)在所述第一套垫(30b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一套垫(30b1),并且所述座椅套的所述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凹进表面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21 JP 2016-247642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垫,所述座椅垫限定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就座乘员的身体;和座椅套,所述座椅套通过缝合多个部分而形成,所述座椅套覆盖所述座椅垫的就座表面,其中所述就座表面包括凹进表面部,所述凹进表面部在所述座椅垫的厚度方向上凹进,所述座椅套包括覆盖材料(30a)和第一套垫(30b1),所述第一套垫(30b1)被布置在所述覆盖材料(30a)的背面上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覆盖材料(30a)的所述背面,并且多个通孔(31b13)被设置在所述座椅套的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套垫(30b1)中,所述多个通孔(31b13)在所述第一套垫(30b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一套垫(30b1),并且所述座椅套的所述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凹进表面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川英之小鹿刚宗石野茂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