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8272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属于塑料挤出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的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具有的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不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相比于现有技术取消了节流棒结构和上下模唇结构、冷却板,减少了连接处的死角,模头内部流道线条更为流畅,生产效率更高;通过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上设置至少一个压缩部和至少一个放大部,使得物料出料快慢均匀,制品表面更为光洁,产品质量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
本技术涉及塑料挤出
,特别涉及一种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
技术介绍
PVC发泡板具有防水、阻燃、耐酸碱、防蛀、质轻、保温、隔音、减震等特性,是木材、铝材、复合板材的理想替代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PVC发泡板通过挤出模头进行生产。根据附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双流道发泡板挤出模头包括上模体11、中模体12、下模体13、模芯14,其中上模体11和下模体13均设有阻流棒15,分别用于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间隙,从而调节物料的流量。上模体11和下模体13上都设有模唇16,用于调节生产不同型号的板材。模唇上设有冷却板17,用于调节板材的表面结皮硬度。此前的PVC双流道发泡板挤出模头均采用内置电加热棒18来控制模头各加热区的温度。然而,现有的挤出模头使用时需要调节节流棒和模唇的位置及更换不同的冷却板,以适应生产条件的需要。在调整过程中,会增加废品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现有的挤出模头使用时对生产线操作个人技术水平要求高,即便如此,在调整的过程中,也还是难以把握流量的均匀性,导致板材结皮层的表面不光洁,易产生机械条纹;现有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均使用内置不锈钢电加热棒加热,此种加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精准的控制模头的温度,温度变化跳动大,从而使原料的熔融状态不一样,导致板材出模口冷却后各点应力不一样,发生翘曲现象,同时PVC材料对温度较为敏感,容易造成超温现象,从而使原料分解,改变了原料原有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体、中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中模体位于所述上、下模体之间,所述上模体与所述中模体之间具有第一流道,所述中模体与所述下模体之间具有第二流道,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分别相连通的进料口,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相交汇于一处的出料口,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在位于所述中模体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模芯,所述第一、二流道上具有至少一处压缩部和至少一处放大部,所述上、下模体内设置有用于分别给所述第一、二流道供热的加热装置,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具有用于调节所述出料口大小的调节槽,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槽相配合的调节件。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下模体内且用于通入循环的导热媒介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的两端具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导热孔。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导热媒介为水/油。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模芯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分别相通的抽气槽以及与所述抽气槽相通的抽气孔。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流道上具有多个压缩部和多个放大部,相邻两个压缩部之间具有一个放大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流道上自后向前依次具有第一压缩部、第一放大部、第二压缩部、第二放大部、第三压缩部、第三放大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调节槽的截面呈U形。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调节件为与所述调节槽螺纹连接的调节螺丝。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相比于现有技术取消了节流棒结构和上下模唇结构、冷却板,减少了连接处的死角,模头内部流道线条更为流畅,生产效率更高;通过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上设置至少一个压缩部和至少一个放大部,使得物料出料快慢均匀,制品表面更为光洁,产品质量更好。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技术的双流道发泡板挤出模头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的截面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的流道结构示意图;其中:11、上模体;12、中模体;13、下模体;14、模芯;15、阻流棒;16、模唇;17、冷却板;18、电加热棒;100、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21、上模体;22、中模体;23、下模体;24、模芯;25、加热装置;251、导热槽;252、导热孔;26、调节槽;27、调节件;31、第一流道;32、第二流道;33、进料口;34、出料口;A、第一压缩部;B、第一放大部;C、第二压缩部;D、第二放大部;E、第三压缩部;F、第三放大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附图2中所示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的上下位置关系相对应,所述的前后位置关系与附图2中所示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的左右位置关系相对应。根据附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双流道发泡板挤出模头包括上模体11、中模体12、下模体13、模芯14,其中上模体11和下模体13均设有阻流棒15,分别用于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间隙,从而调节物料的流量。上模体11和下模体13上都设有模唇16,用于调节生产不同型号的板材。模唇上设有冷却板17,用于调节板材的表面结皮硬度。此前的PVC双流道发泡板挤出模头均采用内置电加热棒18来控制模头各加热区的温度。然而,现有的挤出模头使用时需要调节节流棒和模唇的位置及更换不同的冷却板。以适应生产条件的需要,在调整过程中,会增加废品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现有的挤出模头使用时对生产线操作个人技术水平要求高,即便如此,在调整的过程中,也还是难以把握流量的均匀性,导致板材结皮层的表面不光洁,易产生机械条纹;现有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均使用内置不锈钢电加热棒加热,此种加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精准的控制模头的温度,温度变化跳动大,从而使原料的熔融状态不一样,导致板材出模口冷却后各点应力不一样,发生翘曲现象,同时PVC材料对温度较为敏感,容易造成超温现象,从而使原料分解,改变了原料原有的特性。根据附图2所示,本技术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100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体21、中模体22和下模体23,其中,中模体22位于上、下模体之间,上模体21与中模体2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31,中模体22与下模体23之间具有第二流道32,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第一、二流道分别相连通的进料口33,进料口33位于上、下模体的后端部;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第一、二流道相交汇于一处的出料口34,出料口34位于上、下模体的前端部。上、下模体之间在位于中模体22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模芯24,中模体22的前端部设置有嵌槽,模芯24固定嵌装在嵌槽内。为了保证第一、二流道内物料的生产工艺温度,在上、下模体内设置有用于分别给第一、二流道供热的加热装置25,其中,加热装置2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下模体内且用于通入循环的导热媒介的导热槽251,导热槽251的两端具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导热孔252,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媒介为水或油,优选为油,通过循环通入热油来给第一、二流道供热,可通过外部的油模温控制器来精确控制油温,进而实现对第一、二流道精确调温,使得第一、二流道内温度更为均匀,避免因温度变化跳动大而产生PVC熔融状态不一和原料糊料现象(此处的原料糊料现象是指原料由于高温发生分解等改变原料原有特性的现象),此外,P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体(21)、中模体(22)和下模体(23),所述中模体(22)位于所述上、下模体之间,所述上模体(21)与所述中模体(2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31),所述中模体(22)与所述下模体(23)之间具有第二流道(32),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分别相连通的进料口(33),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相交汇于一处的出料口(34),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在位于所述中模体(22)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模芯(24),所述第一、二流道上具有至少一处压缩部和至少一处放大部,所述上、下模体内设置有用于分别给所述第一、二流道供热的加热装置(25),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具有用于调节所述出料口(33)大小的调节槽(26),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槽(26)相配合的调节件(2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体(21)、中模体(22)和下模体(23),所述中模体(22)位于所述上、下模体之间,所述上模体(21)与所述中模体(22)之间具有第一流道(31),所述中模体(22)与所述下模体(23)之间具有第二流道(32),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分别相连通的进料口(33),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二流道相交汇于一处的出料口(34),所述上、下模体之间在位于所述中模体(22)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模芯(24),所述第一、二流道上具有至少一处压缩部和至少一处放大部,所述上、下模体内设置有用于分别给所述第一、二流道供热的加热装置(25),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具有用于调节所述出料口(33)大小的调节槽(26),所述上、下模体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槽(26)相配合的调节件(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道PVC发泡板挤出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下模体内且用于通入循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潮杨少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