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73316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其设有管体、呼吸机接头、通气口、气囊、充气通道和充气管,所述的管体的内壁和外壁以及气囊的外壁设有疏水疏油层;所述的气囊设有若干个凸圈,且最近端凸圈向近端方向突起从而使球囊与管体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的通气口边缘向近端方向卷曲形成接收槽;所述的管体的内壁设有吸痰通道,所述的吸痰通道设有第一吸痰孔和第二吸痰孔,吸痰通道的远端开口为第三吸痰孔,第一吸痰孔开口向外,第二吸痰孔联通容纳槽,第三吸痰孔联通接收槽,吸痰通道的近端连接吸痰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管插管可彻底清除痰液,减少病菌的定植和生长,降低感染几率和炎症反应的发生率,且固定更牢靠,不易移位和漏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管插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清除痰液积聚并减少炎症反应的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气管插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诊科、各种ICU、麻醉科、各种病房以及院外的各种急救现场。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通常情况下,由于口腔对插入异物的自然反应,会产生大量的口水、痰及其他分泌液,各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流到球囊位置,便在此处形成积痰,这些分泌物还容易粘附于气管插管的内外壁上,不仅引起患者感官上的不适和影响气管插管的通气效果,还提供了病菌定植和生长的空间,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气管插管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地吸去气管插管内外壁的痰液,但这些分泌物中有些较为粘稠,因此很难彻底吸除,而若不慎流到肺部,则易引起肺炎等严重疾病。在气管插管期间,临床上还发现气管与球囊的接触部位常因长时间的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增加患者痛苦。中国专利文献CN200910132495.2,公开日2010.09.29,公开了一种能同时抽吸气道和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以及冲洗和清洁气管插管内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吸痰管(1)的管壁上添加至少3条相互平行、间距相等的小管道(2);小管道的一端开口于吸痰管管壁上(3)、并与吸痰管远端开口相距20-50mm,另一端在吸痰管的近端汇聚成一个管道(4),其开口可与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的表面有刻度尺(5)。通过对气管插管内壁进行定位冲洗、清洁,避免气管插管内壁出现定植菌和痰痂,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的疗效。然而这种操作方式有引起气管插管内壁分泌物掉落的风险,而且操作较为繁琐,在冲洗和清洁过后仍然要进行吸痰操作。目前还未见能够简单而有效地清除积痰以避免通气不畅、病毒感染和患者不适,且能够有效减少气道炎症反应的气管插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清除痰液积聚并减少炎症反应的气管插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管插管,所述的气管插管设有管体、呼吸机接头、通气口、气囊、充气通道和充气管,所述的管体的内壁和外壁以及气囊的外壁均设有疏水疏油层;所述的气囊设有若干个凸圈,且最近端凸圈的近端边缘向近端方向突起从而使球囊与管体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的通气口的边缘于管体内向近端方向卷曲形成接收槽;所述的管体的内壁设有吸痰通道,所述的吸痰通道设有第一吸痰孔和第二吸痰孔,吸痰通道的远端开口为第三吸痰孔;所述的第一吸痰孔开口向外并位于第三吸痰孔的近端,所述的第二吸痰孔联通容纳槽,所述的第三吸痰孔联通接收槽;吸痰通道的近端连接吸痰管。所述的第二吸痰孔距离气囊的近端0.2-1.5cm。所述的充气管的近端连接指示球囊。所述的指示球囊的近端为充气接头。本技术优点在于:1、管体表面设有疏水疏油层,将痰液等分泌物与管体的表面相隔,防止了直接和其接触,进而防止管体的表面附着其中的粘稠物质而堵塞,避免了通气不畅;2、疏水疏油层可减少细菌、真菌的定植和积聚,降低感染的发生率;3、疏水疏油层减少了气囊对气管产生的刺激,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率;4、疏水疏油层使分泌物与管体的摩擦力很小,因此很容易彻底地吸除分泌物;5、设有接收槽,可容纳由管体内壁滑落的分泌物,防止流入肺部引起肺炎,积聚于接收槽内的分泌物可被第三吸痰孔吸除;6、设有容纳槽,可容纳由管体外壁滑落的分泌物,并将分泌物聚集于第二吸痰孔的周围,方便彻底吸除痰液;7、所述的第一吸痰孔有助于管体远端气管所产生的分泌物的清理;8、气囊设有凸圈,一方面减少了与气管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对气管的刺激和炎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使管体固定更牢靠,不易漏气。9、设有指示球囊9,便于体外观察气囊的充气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气管插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管体2.呼吸机接头3.通气口4.接收槽5.气囊51.凸圈6.容纳槽7.充气通道8.充气管9.指示球囊10.充气接头11.吸痰通道111.第一吸痰孔112.第二吸痰孔113.第三吸痰孔12.吸痰管实施例1请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的气管插管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气管插管设有管体1,所述的管体1为一中空且两端开放的管状体,管体1的近端设有呼吸机接头2,远端端部为通气口3。所述的通气口3为斜面状,且边缘于管体1内向近端方向卷曲形成接收槽4。所述的管体1的远端区段且在通气口3的上方设有气囊5,所述的气囊5在充气状态下其外壁呈波浪状,即设有若干个向外部凸起的凸圈51,且最近端的凸圈51的近端边缘向近端方向突起,从而使球囊5与管体1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容纳槽6。所述的管体1的内壁上设有充气通道7,所述的充气通道7远端联通气囊5,充气通道7的近端通过管体1侧壁上的通孔(图中未标出)与充气管8相连,所述的充气管8的近端连接指示球囊9,所述的指示球囊9的近端为充气接头10。所述的管体1的内壁上还设有吸痰通道11,所述的吸痰通道11壁上设有第一吸痰孔111和第二吸痰孔112,吸痰通道11远端的开口为第三吸痰孔113,所述的第一吸痰孔111开口向外侧并位于第三吸痰孔113的近端,所述的第二吸痰孔112与容纳槽6相联通,所述的第三吸痰孔113与接收槽4相联通,吸痰通道11的近端连接吸痰管12。所述的管体1的内壁和外壁以及气囊5的外壁均设有疏水疏油层(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疏水疏油层的作用是在管体1的内、外表面形成一道保护膜,将痰液等分泌物与管体1的表面相隔,防止了直接和其接触,进而防止管体1的表面附着其中的粘稠物质而堵塞,避免了通气不畅;还可减少细菌、真菌的定植和生长,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疏水疏油层还减少了气囊5对气管产生的刺激,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率。所述的“管体1的内壁和外壁设有疏水疏油层”也包含了接收槽4、容纳槽6、第一吸痰孔111、第二吸痰孔112、吸痰通道11和吸痰管12这些组件与分泌物接触的部位设有疏水疏油层。所述的疏水疏油层厚度优选为50-5000nm,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并不会引起管体1内直径窄小而影响通气。疏水疏油层优选为具有超疏水疏油性的复合纳米涂层,其材料可以为含氟纳米聚合物,例如氟碳纳米聚合物、氟硅烷纳米聚合物、氟钼纳米聚合物等,可采用等离子体镀膜技术使之沉积于组件的表面。所述的接收槽4用于容纳由管体1内壁滑落的分泌物,防止流入肺部引起肺炎。所述的第三吸痰孔113可以直接吸除积聚于接收槽4内的分泌物。所述的容纳槽6可容纳由管体1外壁滑落的分泌物,并将分泌物聚集于第二吸痰孔112的周围,方便吸除痰液,且所述的第二吸痰孔112与气囊5近端距离优选为0.2-1.5cm,可使痰液被吸除彻底。所述的第一吸痰孔111用于吸除管体1远端气管所产生的分泌物。所述的疏水疏油层15还使得分泌物对管体1的黏附力大大减弱,因此痰液的吸引也变得十分轻松,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所述的气囊5带有凸圈51,一方面减少了与气管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对气管的刺激,另一方面气管与相邻的两个凸圈51之间形成一定的挤压而向中心微微隆起,以此增加气囊5与气管的咬合力,更好地固定管体1和避免漏气的发生。所述的指示球囊9用于指示气囊5的充气状态,便于体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管插管,所述的气管插管设有管体、呼吸机接头、通气口、气囊、充气通道和充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的内壁和外壁以及气囊的外壁均设有疏水疏油层;所述的气囊设有若干个凸圈,且最近端凸圈的近端边缘向近端方向突起从而使球囊与管体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的通气口的边缘于管体内向近端方向卷曲形成接收槽;所述的管体的内壁设有吸痰通道,所述的吸痰通道设有第一吸痰孔和第二吸痰孔,吸痰通道的远端开口为第三吸痰孔;所述的第一吸痰孔开口向外并位于第三吸痰孔的近端,所述的第二吸痰孔联通容纳槽,所述的第三吸痰孔联通接收槽;吸痰通道的近端连接吸痰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插管,所述的气管插管设有管体、呼吸机接头、通气口、气囊、充气通道和充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的内壁和外壁以及气囊的外壁均设有疏水疏油层;所述的气囊设有若干个凸圈,且最近端凸圈的近端边缘向近端方向突起从而使球囊与管体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的通气口的边缘于管体内向近端方向卷曲形成接收槽;所述的管体的内壁设有吸痰通道,所述的吸痰通道设有第一吸痰孔和第二吸痰孔,吸痰通道的远端开口为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宛新建张伟星杨莹黎金臻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