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及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4604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及安装方法,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包括壳体、助力器输出轴和涡轮盘,助力器输出轴通过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到壳体上,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一支撑轴承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位于外侧;涡轮盘位于第一支撑轴承的内侧,涡轮盘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安装好各个部件之后,通过扭矩传感器来检测扭矩,当扭矩不满足要求时,并调节扭矩,直至扭矩满足要求。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及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汽车终端用户对整车NVH的要求越来越高,助力转向管柱位于座舱内部,靠近驾驶员,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使得管柱处于频繁的相对运动中。汽车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结构采用蜗杆涡轮盘结构,涡轮盘过盈压装在助力器上,转向壳体固定在整车上,助力器通过2个轴承支撑在壳体上,由于装配工艺的限制,支撑轴承和壳体设计均为为间隙配合;同时,为了保证助力器旋转摩擦力矩在一定范围之内,助力器和支撑轴承在轴向锁紧时,需要反复测量助力器轴向游隙,使得游隙保证在微米级的范围之内。作为主要的传递载荷的转向助力器,路面的冲击及驾驶员换向时的冲击均作用到助力器上,助力器受到的冲击带动2个支撑轴承振动,和壳体相互撞击,产生异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及安装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通过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到壳体上,所述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轴承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位于外侧;涡轮盘,位于第一支撑轴承的内侧,所述涡轮盘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在涡轮盘的同一侧。优选地,第一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优选地,第二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间隙配合。优选地,第二支撑轴承外侧的助力器输出轴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上安装有锁紧螺母。优选地,所述锁紧螺母的外侧端与助力器输出轴的交界处设置有机械铆点。优选地,第二支撑轴承外侧的助力器输出轴上安装有斜面卡簧。优选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都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分别安装在涡轮盘的两侧。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优点在于:相对于现有的支撑轴承与壳体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上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安装步骤如下:1)将壳体安装在汽车上;2)将涡轮盘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3)将助力器输出轴通过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到壳体上,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轴承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位于外侧;4)通过扭矩传感器来检测扭矩,当扭矩不满足要求时,并调节扭矩,直至扭矩满足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安装方法的优点在于:相对于现有的支撑轴承与壳体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包括壳体3、助力器输出轴1、涡轮盘2,壳体3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1通过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6安装到壳体3上,第一支撑轴承4与壳体3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6与壳体3过盈配合,第一支撑轴承4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6位于外侧;涡轮盘2位于第一支撑轴承4的内侧,涡轮盘2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1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相对于现有的支撑轴承与壳体间隙配合,本实施例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第一支撑轴承4与壳体3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6与壳体3过盈配合,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6安装在涡轮盘2的同一侧。第一支撑轴承4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6与助力器输出轴1间隙配合。第一支撑轴承4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6与助力器输出轴1间隙配合的好处是方便助力器与壳体3的装配。第二支撑轴承6外侧的助力器输出轴1上设置有螺纹;螺纹上安装有锁紧螺母5。锁紧螺母5的外侧端与助力器输出轴1的交界处设置有机械铆点7。机械铆点7用于对锁紧螺母5进行防松。通过对锁紧螺母5施加力矩从而对轴承产生轴向的预紧力,轴向预紧力用来消除轴承轴向的间隙。实施例2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包括壳体、助力器输出轴和涡轮盘,壳体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通过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到壳体上,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一支撑轴承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位于外侧;涡轮盘位于第一支撑轴承的内侧,涡轮盘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相对于现有的支撑轴承与壳体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在涡轮盘的同一侧。第一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间隙配合。第一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助力器输出轴间隙配合的好处是方便助力器与壳体的装配。第二支撑轴承外侧的助力器输出轴上安装有斜面卡簧。斜面卡簧能够自动预紧轴承,轴承预紧后自动消除轴承轴向间隙。实施例3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包括壳体、助力器输出轴和涡轮盘,壳体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通过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到壳体上,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一支撑轴承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位于外侧;涡轮盘位于第一支撑轴承的内侧,涡轮盘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相对于现有的支撑轴承与壳体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的第一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支撑轴承与壳体过盈配合,降低或消除了噪音,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安装在涡轮盘的同一侧。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都与助力器输出轴过盈配合。过盈配合的位置通过压力曲线进行控制。实施例4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1),通过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6)安装到壳体(3)上,所述第一支撑轴承(4)与壳体(3)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轴承(6)与壳体(3)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轴承(4)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6)位于外侧;涡轮盘(2),位于第一支撑轴承(4)的内侧,所述涡轮盘(2)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1)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安装在汽车上;助力器输出轴(1),通过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6)安装到壳体(3)上,所述第一支撑轴承(4)与壳体(3)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轴承(6)与壳体(3)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轴承(4)位于内侧,第二支撑轴承(6)位于外侧;涡轮盘(2),位于第一支撑轴承(4)的内侧,所述涡轮盘(2)安装在助力器输出轴(1)上并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6)安装在涡轮盘(2)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轴承(4)与助力器输出轴(1)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轴承(6)与助力器输出轴(1)间隙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柱助力转向系统噪音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轴承(6)外侧的助力器输出轴(1)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上安装有锁紧螺母(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柱助力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声辉严生杰
申请(专利权)人: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