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的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51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1:56
在具备底架、侧构体以及车顶构体的铁道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底架、所述侧构体及所述车顶构体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车外的外板部、以及与所述外板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在与所述外板部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内部空间的加强部,所述外板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吸音孔。

The body of a railway vehicle

At least one of the bottom frame, the side structure, and the roof body of the chassis, and the outer plate part of the outer plate part, and the strengthening part of the outer plate part between the outer plate part and the inner space between the outer plate part and the outer plate part. At least one sound absorbing hole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pace is formed on the outer plate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铁道车辆的车身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道车辆的车身。
技术介绍
高速铁道车辆中,通过实施各种应对噪音的方法而使噪音等级低于规定的环境规制值。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下方及侧方覆盖车身下的地板下设备的吸音板。由此能使在线路旁的地上墙面(例如隔音墙面、隧道墙面)与车辆之间相互反射的噪音被吸音板吸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867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存在由于近年的铁道车辆进一步高速化,噪音大致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平方以上成比例,因而期待更进一步的噪音应对方法的情况。例如,若不仅是在车身下的地板下设备的周围,还在车身侧面设置吸音板,则能确保较大的吸音面积。但是,若在车身的侧构体的侧面设置吸音板,则从车辆限界的观点出发,必须按吸音板厚度来使侧构体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会发生车身的客室空间变窄的问题。又,需在侧构体的外表面接合吸音板的作业,因而车辆装配工时增大,且车辆的部件数也增大。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在不使车身的客室空间狭小化且防止部件数及车辆装配工时增加的同时良好地吸收铁道车辆的噪音。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形态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在具备底架、侧构体以及车顶构体的铁道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底架、所述侧构体及所述车顶构体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车外的外板部、以及与所述外板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在与所述外板部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内部空间的加强部;所述外板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吸音孔。根据前述结构,因车身本身被赋予吸音功能,所以能够不在车身的外板部的外表面设置吸音板即可进行车身侧的吸音。因此能在不使车身的客室空间狭小化且防止部件数及车辆装配工时增加的同时良好地吸收铁道车辆的噪音。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在不使车身的客室空间狭小化且防止部件数及车辆装配工时增加的同时良好地吸收铁道车辆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的车辆长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侧构体的裙板区域中的上侧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侧构体的裙板区域中的下侧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的侧构体的裙板区域中的上侧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侧构体的每单位长度的吸音力的图表;图6是示出实施例1及2中每辆的吸音力的图表;图7是示出实施例1及比较例中的隧道行驶时的车内噪音等级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形态。(第一实施形态)图1是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1的车辆长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铁道车辆1具备在内部具有客室空间P的车身2以及支持车身2的转向架3。车身2具备底架4、形成窗开口5a且从底架4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侧构体5、以及与侧构体5的上端部连接的车顶构体6。底架4、侧构体5及车顶构体6各自为具有桁架构造的剖面的重皮(doubleskin)构体,使用轻金属(例如铝合金)挤压成型。侧构体5具有面向车外的外板部7以及与外板部7的内侧面连接且在与外板部7之间形成多个内部空间S的加强部10。内部空间S的车身长度方向的端部被未图示的盖子(例如端构体)封闭。加强部10包括从外板部7向车内侧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内板部8以及与外板部7及内板部8连结的多个连结肋部9。多个连结肋部9与外板部7及内板部8一起呈桁架状地形成多个三角形。另,底架4及车顶构体6也具有与侧构体5同样的构造。车身2的下方配置有安装于底架4的多个地板下设备11(例如逆变器、变压器等)。地面13上敷设有供转向架3行驶的轨道14,隔音墙15从地面13向上方突出。隔音墙15配置于铁道车辆1的侧方,突出至高于底架4且低于窗开口5a的位置。图2是图1所示侧构体5的裙板区域5b中的上侧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侧构体5的裙板区域5b中的下侧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如图2及3所示,在侧构体5中的底架4与窗开口5a之间的裙板区域5b的内部,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形态中为13个)以外板部7的内表面为底边的剖面三角形状的内部空间S。即,在侧构体5的下侧区域5b,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间S1、第二内部空间S2、第三内部空间S3、第三内部空间S4、……、第十一内部空间S11、第十二内部空间S12以及第十三内部空间S13。如图2所示,外板部7中面向第一内部空间S1的第一区域R1上形成有与第一内部空间S1连通的多个第一吸音孔H1。外板部7中面向第二内部空间S2的第二区域R2上形成有与第二内部空间S2连通的多个第二吸音孔H2。外板部7中面向第三内部空间S3的第三区域R3上形成有与第三内部空间S3连通的多个第三吸音孔H3。外板部7中面向第四内部空间S4的第四区域R4上形成有与第四内部空间S4连通的多个第四吸音孔H4。如图3所示,外板部7中面向第十一内部空间S11的第十一区域R11上形成有与第十一内部空间S11连通的多个第十一吸音孔H11。外板部7中面向第十二内部空间S12的第十二区域R12上形成有与第十二内部空间S12连通的多个第十二吸音孔H12。外板部7中面向最下的第十三内部空间S13的第十三区域R13上未形成与第十三内部空间S13连通的吸音孔。各吸音孔H1~H12例如为圆孔。如图2所示,第一吸音孔H1与第二吸音孔H2的孔径及孔长(孔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互为相同,而配置(即孔分布形状)及开口率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一吸音孔H1的配置为第一吸音孔H1向车身长度方向呈一列排列的形态。第二吸音孔H2的配置为第二吸音孔H2向车身长度方向呈两列排列且上列的第二吸音孔H2与下列的第二吸音孔H2的车身长度方向位置相互错开的形态。第一吸音孔H1的开口率小于第二吸音孔H2的开口率。第二吸音孔H2与第三吸音孔H3的孔长、孔间隔(即孔间距离)及配置互为相同,而孔径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三吸音孔H3的孔径大于第二吸音孔H2的孔径。第三吸音孔H3与第四吸音孔H4的孔径、孔长、开口率及配置互为相同。外板部7的第一区域R1的开口率小于外板部7的第二区域R2的开口率,外板部7的第二区域R2的开口率小于外板部7的第三区域R3的开口率。本实施形态中,外板部7的各区域R1~R3中越靠近窗开口5a的区域发生应力越高,强度降低允许度越小。因此,外板部7的各区域R1~R3的各开口率设定为越靠近窗开口5a的区域越小。另,开口率是指外板部的每单位面积上的全吸音孔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如图3所示,外板部7中最下的第十三区域R13的开口率为零。第十一吸音孔H11与第十二吸音孔H12的孔径、孔长及孔间隔互为相同,而配置(即孔分布形状)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十一吸音孔H11的配置为第十一吸音孔H11向车身长度方向呈两列排列且上列的第十一吸音孔H11与下列的第十一吸音孔H11的车身长度方向位置相互错开的形态。第十二吸音孔H12的配置为第十二吸音孔H12向车身长度方向呈一列排列的形态。外板部7的第十三区域R13的开口率小于外板部7的第十二区域R12的开口率,外板部7的第十二区域R12的开口率小于外板部7的第十一区域R11的开口率。本实施形态中,外板部7的各区域R11~R13中越靠近底架4的区域发生应力越高,强度降低允许度越小。因此,外板部7的各区域R11~R13的各开口率设定为越靠近底架4的区域越小。外板部7的第一~第十二区域R1~R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在具备底架、侧构体以及车顶构体的铁道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底架、所述侧构体及所述车顶构体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车外的外板部、以及与所述外板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在与所述外板部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内部空间的加强部,所述外板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吸音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2 JP 2015-2496651.一种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在具备底架、侧构体以及车顶构体的铁道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底架、所述侧构体及所述车顶构体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车外的外板部、以及与所述外板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在与所述外板部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内部空间的加强部,所述外板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吸音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孔形成于所述侧构体,并配置于比所述底架靠上方且比所述侧构体的窗开口靠下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吸音孔为多个吸音孔。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内部空间包括第一内部空间及第二内部空间;所述至少一个吸音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吸音孔以及与所述第二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吸音孔;所述第一吸音孔与所述第二吸音孔的孔径、开口率、孔长或配置的至少一个互不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部中面向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外板部中面向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第二区域相比发生应力高;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率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开口率。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道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山悟山田穰二畑晋一郎大桥良和木村晋也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