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应奇专利>正文

绳带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87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绳带扣,具有一扣座,扣座设纵通孔与供绳带穿过的横通孔,于纵通孔内设有一弹簧和一作动杆,作动杆周缘形成与横通孔对应的供绳带穿过穿掣孔,该扣座的横通孔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缺槽为转角开放型,缺槽的区域包括扣座前端及侧端,缺槽底端设置穿孔,穿孔由扣座后端贯穿而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绳带切实定位不易松动,且易于制造。(*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绳带扣。绳带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除了可供系绑包装物品外,也可设置于衣物上或各式袋体处。如一般较常见带帽子的外衣,其帽子的端缘处或是衣服下摆处均会穿掣绳带,以便穿着衣服后,得以用绳带的系绑来避免风渗入衣服内,切实达到御寒的作用;或如外出旅游所使用的睡袋外袋,其开口处也会穿掣绳带,以绳带的系绑使内装物不致掉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绳带的使用确实相当普遍,几乎随处可见。然而绳带欲发挥其作用,其系绑的方式相当重要,除了稳固性外,更需具备操作便利性。而目前最常见的系绑方式,是借助绳带打活结的方式,使绳带的位置得以固定,以避免绳带滑移而丧失其固定的作用。而欲解开绳带的活结时,仅须拉动绳带一端即可解开,然而此种系绑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1、系绑耗时费事因绳带打活结时,须双手配合反覆穿绕方可,故系绑所费的时间较多,且须双手配合方可,故非便利的设计。2、易松脱或易形成死结绳带打活结固定的方式,极易在不小心状态下拉动其中一绳带而解开,或是不慎拉动圈部而使绳带形成死结,从而增添困扰。3、不美观以绳带打成活结的方式,仍会使绳带重叠置于系绑处,给人以过于凌乱不美观的感觉。为解决上述方式所产生定位性及便利性均不佳等问题,即有生产者设计出一种绳带扣,由扣座及作动杆组成,较之传统系绑方式,具备较佳的便利性及美观性。尤其在操作方式上,仅须按掣作动杆即可,而能达到省时省事的功效。然而其稳固性还存在问题,藉弹簧与作动杆的配合,使作动杆的穿掣孔与扣座的穿孔位置呈定位或呈可滑移的状态,然而此时作动杆与弹簧加诸于绳带的夹掣力,是与绳带呈相交的状态,若于定位状态时,仅须以较大的拉力,仍可拉动绳带而改变绳带扣与绳带的相对位置,使绳带扣的定位效果完全丧失。因此,对绳带的定位而言,该绳带扣的设计即仍有缺点存在,并无法完全解决传统系绑方式的问题。台湾新型专利“绳带扣”,其结构如图6及图7所示,该绳带扣由扣座50、作动杆60及弹簧70组成,扣座50于顶端形成由上往下延伸但未贯通的纵通孔51,而于前端中央处形成前后贯通的横通孔52,并于横通孔52的前端两旁各形成往侧边延伸贯通的斜通孔53,于延伸至侧边的斜通孔53端缘形成斜度较小的卡掣边531,另作动杆60于周缘形成贯通的穿掣孔61,底端向上延伸出凸部62,弹簧70可放置在纵通孔51内,并将作动杆60迫入纵通孔51内,而绳带80的两端可由侧边的斜通孔53处穿至前端处,再回绕穿入横通孔52及穿掣孔61,并至横通孔52后端穿出,藉此设计,于定位状态时,当拉掣绳带80两端时,仍可改变绳带80的位置,然若拉动绳带80的圈部82时,因绳带80卡掣于卡掣边531处,故无法拉动圈部82,从而提供一稳固性佳、操作方便的绳带扣结构。然而,该种绳带扣结构,因为扣座50的前端两旁须形成往侧边延伸贯通的斜通孔53,且于延伸至侧边的斜通孔53端缘形成斜度较小的卡掣边531,而斜通孔53在开模制造上,则因为斜向退模的问题,必须多开数道模具,相对的会增加许多制造成本,而若以人工钻设斜通孔53的方式,则人力制造又不适于大量生产制造。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绳带扣,其除了能稳固定位夹持绳带之外,还可使开模更为简易,从而节省制造成本,并且其易于组装及操作,更适于产业化生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绳带扣,具有一扣座,扣座顶端形成往下延伸的纵通孔,并于前端形成前后贯通的供绳带穿过横通孔,另于纵通孔内设有一弹簧并穿入一作动杆,作动杆周缘形成与横通孔对应的供绳带穿过的穿掣孔,其特征在于该扣座的横通孔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缺槽为转角开放型,缺槽的区域包括扣座前端及侧端,缺槽底端设置供绳带穿过的穿孔,该穿孔由扣座后端贯穿而出。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设计以扣座的前端两侧的转角型缺槽设计,使模具的开模制造上,能达到精简模具结构的易制造目的,而能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其操作使用上,仅要按压作动杆即可以拉动绳带的拉掣端或圈部,使其可以改变圈部圈设范围的大小,而且,手部按压作动杆的压力放开后,即可借弹簧的回复力,而令绳带受到横通孔及穿掣孔的交错夹持及卡掣,因此,本技术的设计,具有易于组装及操作的特性,且其稳固定位性佳,并可在模具制造上,达到节省成本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绳带扣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显示本技术绳带扣与绳带结合动作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显示本技术绳带扣与绳带结合动作的侧视的组合剖视图(一)。图4是显示本技术绳带扣与绳带结合动作的侧视的组合剖视图(二)。图5是显示本技术绳带扣与绳带结合动作的俯视的组合剖视图。图6是传统绳带扣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是传统绳带扣与绳带间俯视的组合剖视示意图。首先,请配合参看图1所示,本技术的绳带扣,是由扣座10、作动杆20及弹簧30所组成,扣座10为一体成型的设计,内部设有数个孔槽,于顶端形成由上往下延伸但未贯通的纵通孔11,而于前端中央处形成前后贯通的横通孔12,横通孔12并与纵通孔11贯通,而于横通孔12的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14,缺槽14为转角开放型,缺槽14的区域包括扣座10前端及侧端,又,缺槽14底端设置穿孔13由扣座10后端贯穿而出;作动杆20的设计可为杆状型态,其周缘形成贯通的穿掣孔21,而于底部设延伸凸部22。组设时,可将弹簧30放置于纵通孔11内,再将作动杆20插入扣座10的纵通孔11中,使弹簧30顶端位于作动杆20底端的凸部22中,配合参看图2所示,而可将绳带40的二端分别自缺槽14进入扣座10,且由缺槽14底端的穿孔13穿出,再将二端回绕穿入横通孔12内,且同时压掣作动杆20使绳带40端部也穿过穿掣孔21,再自横通孔12前端穿出,即完成本技术扣座10与绳带40间的组设。再请配合参看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的作动杆20藉弹簧30的设计,而可以弹簧30预压后向上的回复力使作动杆20往上作动,而呈图4所示的型态,而藉穿掣孔21与横通孔12间位置的错开,可将绳带40夹掣定位,致不易变动位置,而当使用者要放松绳带40的被夹掣力时,则如图3所示,仅须将作动杆20往下压掣,使穿掣孔21与横通孔12对齐,即可令作动杆20加于绳带40的夹掣力消失,而如图5所示,是下压作动杆20后,可以拉动绳带40的拉掣端41,绳带40的圈部42缩小而束紧于系设物上。权利要求1.一种绳带扣,具有一扣座,扣座顶端形成往下延伸的纵通孔,并于前端形成前后贯通的供绳带穿过横通孔,另于纵通孔内设有一弹簧并穿入一作动杆,作动杆周缘形成与横通孔对应的供绳带穿过的穿掣孔,其特征在于该扣座的横通孔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缺槽为转角开放型,缺槽的区域包括扣座前端及侧端,缺槽底端设置供绳带穿过的穿孔,该穿孔由扣座后端贯穿而出。专利摘要一种绳带扣,具有一扣座,扣座设纵通孔与供绳带穿过的横通孔,于纵通孔内设有一弹簧和一作动杆,作动杆周缘形成与横通孔对应的供绳带穿过穿掣孔,该扣座的横通孔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缺槽为转角开放型,缺槽的区域包括扣座前端及侧端,缺槽底端设置穿孔,穿孔由扣座后端贯穿而出,本技术使绳带切实定位不易松动,且易于制造。文档编号A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绳带扣,具有一扣座,扣座顶端形成往下延伸的纵通孔,并于前端形成前后贯通的供绳带穿过横通孔,另于纵通孔内设有一弹簧并穿入一作动杆,作动杆周缘形成与横通孔对应的供绳带穿过的穿掣孔,其特征在于:该扣座的横通孔前端两旁各形成缺槽,缺槽为转角开放型,缺槽的区域包括扣座前端及侧端,缺槽底端设置供绳带穿过的穿孔,该穿孔由扣座后端贯穿而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奇
申请(专利权)人:李应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