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钩织网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8207 阅读:4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钩织网机,属渔业机械类,它由诸多运动机构组成。其特征技术实施在以下四个运动机构中:1)下钩运动机构设计为一双摇杆机构。2)在上钩运动机构中,上钩的钩柄设计为直圆柱形,钩头部的沟槽为一斜槽。3)在送经机构中,采用传动楔块带动送经辊和开闸楔块制动送经辊的传动形式。4)在收网机构中,利用拉簧的弹性势能来驱动收网辊转动。这些特征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不紧凑、制造成本高等问题,该机工作效率高、动作准确平稳。(*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钩织网机,属渔业机械。现已有的各种型号的双钩织网机基本是由以下机构组成下钩运动机构、上钩运动机构、送经机构、收网机构、孔板运动机构、纬线供给机构、预抽紧机构、压结机构。本技术涉及以下四个机构下钩运动机构、上钩运动机构、送经机构、收网机构。在现有技术中,这四个机构的情况是1)下钩运动机构中的下钩前后运动机构是由下钩凸轮、下钩凸轮摇杆、下钩前后摇杆、下钩传动杆、下钩、下钩架及下钩架导轨组成。下钩安装在下钩架上,下钩架两端支承在下钩架导轨上。下钩凸轮摇杆、下钩前后摇杆、下钩传动杆、下钩架、下钩架导轨构成一摆动导杆机构。下钩凸轮转动时推动下钩前后摇杆的摆动,通过下钩传动杆使下钩架在下钩架导轨上基本呈水平方向前后滑动,向前滑动插入上钩沟槽,向后滑动拉出经线。由于采用下钩架在下钩架导轨上滑动这种运动形式导致机构存在以下缺点,机器振动大,噪音较大,相应的零部件易磨损。2)上钩运动机构中的上钩转动机构,它是由上钩传动杆、上钩凸轮摇杆、齿轮、齿条、上钩、上钩架及上钩转动凸轮组成。其中,上钩的钩柄呈弓形,钩头下部有一基本与钩柄安装轴线相垂直的沟槽。上钩同轴安装在齿轮的下部。上钩传动杆、上钩凸轮摇杆、齿条构成一摆动导杆机构。上钩转动凸轮的转动推动上钩转动摇杆的摆动,通过上钩传动杆使齿条做基本呈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使与之相啮合的齿轮做间歇两转多(约810°)的转动,从而使两圈经线绕于上钩的钩头部,这种上钩结构和上钩转动形式导致工作效率低,绕线部位太靠前,线易断易脱,同时间歇运动形成的惯性力使工作欠平稳。3)送经机构由离合器、链条、链轮、送经凸轮、导杆、送经辊、液压制动器组成。送经时,送经凸轮的转动推动导杆的运动,从而拉动一端和导杆连接的链条运动,链条的运动带动链轮的转动,通过离合器的啮合而使送经辊转动。液压制动器安装在送经辊轴上,在非送经阶段,为保证经线供给工作稳定,对送经辊制动。很明显,这种链轮、链条传动机构占有空间大,结构不紧凑。使用液压制动器,结构复杂、成本高,不利于使用、维修和降低制造成本。4)收网机构由电机、减速器、限位开关、张力辊、链轮、链条、收网辊组成。当网片不断增长时张力辊下降,下降至规定位置时,触发限位开关,起动电机,再由链轮、链条传送至收网辊,卷网于收网辊上。随着网片不断被收卷,张力辊上升,当升至规定高度时,触发限位停止开关,使收卷辊停止工作。显而易见由于采用专用电机和减速器成本高、机器体积大,结构不紧凑。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机构之不路足设计一种结构紧凑、传动元件少、成本低工作效率高且工作平稳即能克服上述机构不足之处的一种双钩织网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下钩运动机构、上钩运动机构、送经机构、收网机构、孔板运动机构、纬线供给机构、预抽紧机构、压结机构组成,其中a)在下钩运动机构中,下钩前后摇杆(6)的上端和下钩架(1)铰接,它的下端和固定支承铰接,下钩传动杆(3)的一端和下钩前后摇杆(6)的上部铰接,它的另一端和下钩凸轮摇杆(4)的上端铰接,下钩凸轮摇杆(4)的中部有一滚轮(31)嵌于下钩凸轮(5)上的凸轮槽内,下钩凸轮摇杆(4)的下端和一固定支承铰接由此组成一双摇杆机构;b)在上钩运动机构中,上钩(13)的钩柄部呈直圆柱状,钩头部的沟槽为一斜槽。c)在上钩运动机构中,上钩转动凸轮(12)的展开曲线为曲线A;d)在送经机构中,槽轮(24)安装在送经轴(35)上,传动楔块支承板(16)的一端空套在送经辊轴(35)上,它的另一端分别和两拉簧(14)的一端连接,拉簧(14)的另一端被固定,传动楔块(15)位于槽轮(24)的一侧,它的一端和传动楔块支承板(16)铰接,推杆(17)的上端和传动楔块支承板(16)中部铰接,它的下端和扛杆(18)一端铰接,扛杆(18)的另一端和固定支承铰接,在该扛杆的中部有一滚轮(19),在滚轮(19)的下部有一送经凸轮(20)它和滚轮(19)正向相切,开闸楔块(23)位于槽轮(24)的另一侧,它的一端和固定支承铰接,在靠近该铰点处和顶杆(21)上端铰接,顶杆(21)下端和摇臂(22)铰接;e)在收网机构中,压结臂(26)有两转动臂,一转动臂端安装有一压结辊(25),另一转动臂端和链条(27)的一端相连接,链条(27)和链轮(28)相啮合,链轮(28)通过离合器(29)安装在收网辊轴(38)上,链条(27)的另一端和一端被固定的拉簧(30)连接。在送经机构中,槽轮(24)的轴向分布有n条槽,n≥1。本技术的特征、细节和优点将借助于附图和实施例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现有下钩前后运动机构简图图2现有上钩转动运动机构简图图3本技术下钩前后运动机构简图图4本技术上钩结构图图5本技术上钩凸轮展开曲线图6本技术送经机构简图图7本技术收网机构简图下钩(2)安装在下钩架(1)上,下钩前后摇杆(6)的上端和下钩架(1)铰接,下端和固定支承铰接。下钩传动杆(3)一端和下钩前后摇杆(6)的中上部位用球关节轴承连接,其另一端和一下钩凸轮摇杆(4)的上端亦用球关节轴承连接。下钩凸轮摇杆(4)的下端和固定支承铰接,在下钩凸轮摇杆(4)上有一滚轮(31)嵌于下钩凸轮(5)上的凸轮槽内。下钩传动机构简图如图3,下钩前后凸轮(5)的转动通过下钩凸轮摇杆(4)上的滚轮(31)带动该摇杆摆动,再由下钩传动杆(3)传至下钩前后摇杆(6),由该摇杆带动下钩架(1)做圆弧运动,所以下钩插入上钩沟槽和拉出经线的运动轨迹都是一圆弧,下钩架(1)的运动直接由下钩前后摇杆(6)推动,这种运动形式使动作平稳、准确,噪音小,运动部件不易磨损。上钩(13)的钩柄成直圆柱形,自钩柄至钩头处有一斜槽,槽底E面和上钩的钩柄轴线成一锐角,图4是上钩的结构图。上钩凸轮展开曲线为曲线A,图5是该凸轮的展开曲线。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上钩转动机构简图,本实施例仍采用这种传动形式即上钩(13)安装在齿轮(9)的下部和该齿轮共轴线,齿条(32)和齿轮(9)啮合,齿条(32)插于上钩架(8)的滑槽内,可相对该上钩架滑动,齿条(9)和上钩传动杆(10)、上钩传动杆(10)和上钩凸轮摇杆(11)分别铰接,上钩凸轮摇杆(11)中部和一固定支点铰接,它的另一端有一滚轮(34)嵌于上钩转动凸轮(12)上的凸轮槽内。但由于上钩结构和上钩转动凸轮曲线的改变使上钩的工作效果发生了变化上钩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为适应下钩运动轨迹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绕线部位发生变化,经线绕于钩颈部,使得所绕经线极下易脱钩;而上钩转动凸轮曲线的改变使上钩连续转动约780,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约50%),同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间歇转动形成的振动。送经槽轮(24)的轴向分布有两条径向截面为矩形的槽,该槽轮安装在送经辊轴(35)上用键连接和该轴同步转动。传动楔块支承板(16)为一扇形,其小端套在送经辊轴(35)上,可相对该轴转动。两传动楔块(15)的一端并例铰接在楔块支承板(16)上,另一端分别抵在槽轮(24)的两条槽中。两根拉簧(14)的一端分别被固定,另一端分别和楔块支承板(16)连接,以保证两传动楔块(15)对槽轮(24)有足够的正压力。推杆(17)一端铰接在传动楔块(15)的中心线上,另一端和扛杆(18)铰接,扛杆(18)的另一端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钩织网机,由下钩运动机构、上钩运动机构、送经机构、收网机构、孔板运动机构、纬线供给机构、预抽紧机构、压结机构组成,其特征是:a)在下钩运动机构中,下钩前后摇杆(6)的上端和下钩架(1)铰接,它的下端和固定支承铰接,下钩传动杆(3) 的一端和下钩前后摇杆(6)的上部铰接,它的另一端和下钩凸轮摇杆(4)的上端铰接,下钩凸轮摇杆(4)的中部有一滚轮(31)嵌于下钩凸轮(5)上的凸轮槽内,下钩凸轮摇杆(4)的下端和一固定支承铰接由此组成一双摇杆机构;b)在上钩运动机构中, 上钩(13)的钩柄部呈直圆柱状,钩头部的沟槽为一斜槽;c)在上钩运动机构中,上钩转动凸轮(12)的展开曲线为曲线A;d)在送经机构中,槽轮(24)安装在送经轴(35)上,传动楔块支承板(16)的一端空套在送经辊轴(35)上,它的另一 端分别和两拉簧(14)的一端连接,拉簧(14)的另一端被固定,传动楔块(15)位于槽轮(24)的一侧,它的一端和传动楔块支承板(16)铰接,推杆(17)的上端和传动楔块支承板(16)中部铰接,它的下端和杠杆(18)一端铰接,扛杆(18)的另一端和固定支承铰接,在该扛杆的中部有一滚轮(19),在滚轮(19)的下部有一送经凸轮(20)它和滚轮(19)正向相切,开闸楔块(23)位于槽轮(24)的另一侧,它的一端和固定支承铰接,在靠近该铰点处和顶杆(21)上端铰接,顶杆(21)下端和摇臂(22)铰接;e)在收网机构中,压结臂(26)有两转动臂,一转动臂端安装有一压结辊(25),另一转动臂端和链条(27)的一端相连接,链条(27)和链轮(28)相啮合,链轮(28)通过离合器(29)安装在收网辊轴(38)上,链条(27 )的另一端和一端被固定的拉簧(3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开文王金才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长江渔业机械总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