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6450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01:47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主梁、内板和吸能装置,内板固定装接在主梁内,吸能装置固定装接在内板上,吸能装置至少包括底板以及底端部均固定装接在底板且由内而外逐级嵌套的第一锥管、第二锥管和第三锥管,且三个锥管之高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减,三个锥管之底端部直径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之厚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之锥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在发生碰撞变形时由单一级溃缩逐渐发展成为两级同时溃缩再到三级同时溃缩,塑性变形量逐渐增大,且变形模式规律稳定,缓冲效果明显,吸收能量逐渐增加。既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及耐撞性又同时增强了碰撞角度适应性。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front collision prevention beam and its application on vehicle

An automobile front collision beam struc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n the car. The front collision beam structure includes the main beam, the inner plate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the inner plate is fixed in the main beam,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is fixed on the inner plate,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at least includes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first cone neste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ttom plate. The tube, the second cone tube and the third cone tube, and the height of the three cone tubes are decreased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ther step by step, and the end of the three cone pipes is increasing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ther. The thickness of the three cone tubes increases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ther, and the taper of the three cone tubes increases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ther step by step. In the case of collision and deformation, the single stage collapse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two stages and then collapses at the same time, then collapses to three stages.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is stable, the buffer effect is obvious, and the absorption energy is gradually increased. It not only enhances the stability and crashworthiness of the structure, but also enhanc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ollision ang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满足日常出行的方便,汽车保有量正在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汽车碰撞事故数量也正在急剧上升,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维修成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汽车工程师的关注。汽车前防撞梁及吸能盒作为减轻车辆碰撞冲击载荷,吸收碰撞能量的首要装置,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乘员受到的碰撞伤害,减小汽车事故维修成本,减轻交通事故的危害,对乘员生命与财产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汽车装备具有高耐撞性能的前防撞梁与吸能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市场上现有很多防撞梁耐撞性能不足,吸能盒结构简单,吸能效果差,当事故发生时,现有防撞梁及吸能装置很难有效地缓冲并吸收碰撞带来的冲击能量,造成纵梁和乘员舱承受大量冲击能量,对乘员安全造成威胁,容易对主要车身构架造成损害而增加维修成本。因此设计一种满足强度、刚度等基本力学性能并同时具备高耐撞性能的前防撞梁及吸能装置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及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其克服了
技术介绍
所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上的应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它包括主梁(10)、内板(20)和吸能装置(30),内板(20)固定装接在主梁(10)内,吸能装置(30)固定装接在内板(2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30)至少包括底板(34)以及底端部均固定装接在底板(34)且由内而外逐级嵌套的第一锥管(31)、第二锥管(32)和第三锥管(33),且三个锥管(31、32、33)之高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减,三个锥管(31、32、33)之底端部直径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31、32、33)之厚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31、32、33)之锥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它包括主梁(10)、内板(20)和吸能装置(30),内板(20)固定装接在主梁(10)内,吸能装置(30)固定装接在内板(2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30)至少包括底板(34)以及底端部均固定装接在底板(34)且由内而外逐级嵌套的第一锥管(31)、第二锥管(32)和第三锥管(33),且三个锥管(31、32、33)之高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减,三个锥管(31、32、33)之底端部直径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31、32、33)之厚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三个锥管(31、32、33)之锥度自内而外逐级递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锥管(31)之高度为140-160毫米,其底端部直径为70-90毫米,其锥度为6-10度,其厚度为1.6-2.0毫米;第二锥管(32)之高度为110-130毫米,其底端部直径为90-110毫米,其锥度为8-12度,其厚度为1.8-2.2毫米;第三锥管(33)之高度为90-110毫米,其底端部直径为110-130毫米,其锥度为10-14度,其厚度为2.0-2.4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管(31)之顶端部与内板(20)固定连接,三个锥管(31、32、33)同轴布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0)由表面基板和蜂窝状铝材(21)复合而成,蜂窝状铝材(21)之横截面由多个六边形基体组合而成,六边形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琎张勇何宁谢雅玫吕培杰颜丙功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