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的导纱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4491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纺织生产中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的导纱器,为一个整体,包括伸出的两个钳口和两个导纱口,该导纱器通过上述两个伸出的钳口与上皮圈销的配合固定安装在摇架上,为提高导纱器的刚度和定位精度,还设计有导纱口的增强部件和导纱器的定位块。优点是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无需对原有集聚纺装置进行改造,就能保证导纱器与上皮圈销的纺纱中心位置,明显提高了导纱口对纤维的控制,提高了成纱的质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生产中环锭细纱机聚集纺装置的导纱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中的真空吸气槽(4)与透气网格圈(5)是集聚纺技术中的关键部件,纤维须条必须在网格圈(5)的一定位置上正确行走,才能达到集聚纤维的效果。为了保证纤维的喂人位置正确,现行的集聚纺装置前安装有普通的导纱器,但该导纱器与摇架的上皮圈销(2)和真空吸气槽(4)较难对准,调整导纱口的位置也较为烦琐,影响了网格圈(5)对纤维的集聚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位正确、安装方便、能正确引导纤维在网格圈上行走的导纱器。本技术设计的导纱器为一个整体,包括伸出的两个钳口和两个导纱口;导纱器通过上述两个伸出的钳口与上皮圈销轴的配合固定安装在摇架上。为了提高导纱器的刚度和定位精度,还设计有导纱口增强部件和导纱器定位块。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无需对原有集聚纺装置进行更改,明显提高导纱口对纤维的控制,进而提高成纱质量。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安装位置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在集聚纺装置中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设计的双钳口导纱器的三维图。附图1中标号说明1-双钳口导纱器;2-上皮圈销。附图2中标号说明3-吸气管;4-真空吸气槽;5-透气网格圈;6-导纱器的钳口;7-导纱器的导纱口。附图3中标号说明6-导纱器的钳口;7-导纱器的导纱口;8-导纱口的增强部件;9-导纱器的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通过模具浇铸成型,为一整体,其通过伸出的双钳口(6)配合固定在摇架上的上皮圈销(2)的轴上,并通过两个定位块(9)固定其位置,安装完毕后,该导纱器随摇架一起运动,当摇架压紧时,该导纱器达到工作位置。生产过程中,纱线通过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原有的导纱器进入本技术提供的导纱器,被定位后进入上皮圈销,再经过凝聚管上的真空吸气槽(4),最后卷绕在筒管上。权利要求1.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的导纱器,其特征在于为一个整体,包括伸出的两个钳口和两个导纱口,伸出的两个钳口与上皮圈销的轴配合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纱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导纱口设有增强部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纱器,其特征在于在双钳口之间设有导纱器的定位块。专利摘要纺织生产中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的导纱器,为一个整体,包括伸出的两个钳口和两个导纱口,该导纱器通过上述两个伸出的钳口与上皮圈销的配合固定安装在摇架上,为提高导纱器的刚度和定位精度,还设计有导纱口的增强部件和导纱器的定位块。优点是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无需对原有集聚纺装置进行改造,就能保证导纱器与上皮圈销的纺纱中心位置,明显提高了导纱口对纤维的控制,提高了成纱的质量。文档编号D01H5/00GK2841689SQ20052004670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8日专利技术者胡洪才, 沈勤春 申请人: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环锭细纱机集聚纺装置的导纱器,其特征在于为一个整体,包括伸出的两个钳口和两个导纱口,伸出的两个钳口与上皮圈销的轴配合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洪才沈勤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