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型锭底结构的纺纱机锭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387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分离型锭底结构的纺纱机锭子,由锭杆、锭盘、支承部件、锭钩、锭底、锭脚、制动器等部件组成,其特征是所述锭底由平底式轴向锭底4和套筒形径向锭底3两部分组成。(*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纱生产中采用的纺纱机锭子,主要是指棉纺环锭细纱机上采用的锭子。②
技术介绍
锭子是纺纱机加捻卷绕的主要部件之一。通常环锭细纱机的锭子由锭杆、锭盘、支承部件(俗称锭胆)、锭钩、锭底、锭脚、制动器等部件组成。锭底是锭子的下支承机构,传统的细纱机锭子的锭底结构如图1所示,锭底1有一个呈90°的锥孔,所述锥孔与锭杆2底部的锥体相配合,锭杆2底部尖端与锥孔底部的接触呈R为0.7~0.8mm的弧接触,锭杆2底部锥体与锭底的锥孔间有间隙。这种整体型式的锭底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锭杆2在承受瞬间激振力时,通过R为0.7~0.8mm的弧接触部位传递到锭底1后再传递到吸振元件,存在吸振滞后于激振的现象。(2)锭胆的上下支承若有偏心,会产生对锭杆2的轴向向上的分力,使锭杆2沿90°锥面向上爬,造成锭子的失稳(图2)。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避免上述缺陷,改善锭杆底部与锭底接触条件的新型锭底结构的纺纱机锭子。为此,本技术采取了如下结构改进,形成分离型锭底结构(1)把锭底分成两部分,即承受轴向负荷的平底式轴向锭底和承受径向负荷的套筒形径向锭底。(2)锭杆底部的锥面改为球面,球面的半径R为25~35mm。经过上述结构改进后,能有效地降低锭杆底端与锭底的接触应力;径向锭底与锭杆的间隙配合构成了径向动压轴承,提高激振力传递的瞬时性;平坦的轴向锭底改善了润滑作用;锭杆与锭底磨损产生的微粒能方便地冲向储油孔,不会堆积在摩擦副中,减少了由磨损微粒造成的磨损现象。④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锭底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锭底结构在上下支承有偏心时,锭杆沿锥面上爬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离型锭底结构示意图。图中1.传统锭底;2.锭杆;3.径向锭底;4.轴向锭底。⑤具体实施方式采用通用的锭子加工用钢材及相关有色金属材料,分别制作径向锭底3和轴向锭底4;如图3所示,将锭杆2的底端加工成半径R=30mm的球面;将径向锭底3和轴向锭底4组合装配在中心套管5内,然后借助弹性元件组合装在锭脚内。其他过程同传统锭子的加工。权利要求1.分离型锭底结构的纺纱机锭子,由锭杆、锭盘、支承部件、锭钩、锭底、锭脚、制动器等部件组成,其特征是所述锭底由平底式轴向锭底4和套筒形径向锭底3两部分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纺纱机锭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锭杆2的底端呈球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锭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的半径R为25~35mm。专利摘要纺纱生产中采用的纺纱机锭子,其特征在于作为下支承机构的锭底分为承受轴向负荷的平底式轴向锭底和承受径向负荷的套筒形径向锭底两部分;锭杆的底部为球面,所述球面的半径R为25~35mm。上述特征的锭子能有效降低锭杆底端与锭底的接触应力,提高激振力传递的瞬时性,改善润滑作用,减少磨损。文档编号D01H1/24GK2556213SQ02265869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9日专利技术者朱文民, 王骁勇, 陆秀梅 申请人:上海良纺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民王骁勇陆秀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纺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