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纱机中自动换纡驱动机构及其操作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2762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节省执行一系列管纱更换操作时间的管纱更换机构。包括由可被动力缸驱动的缩放机构上下推动的落筒杆,动力缸将驱动电机的转动转换成驱动轴的往复运动。缩放机构绕着一驱动轴朝着和远离纺纱机架转动,根据转动编码器所产生的一个信号输出一些信号指示出落筒杆的垂直位移,并且感应器用于检测出缩放机构相对于纺纱机的位移,计算机控制用于驱动自动换纡机构的操作方式。(*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纺纱机,例如环锭细纱机、环锭捻线机或其它类似机器的同步换纡(也称纱管)装置(后文中也涉及简单的自动换纡机构)的驱动的操作控制方法。近年来,在纺纱机的纺纱工艺的一些领域内在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而对于满的管纱进行进行落筒和把新的或空的筒管插入锭子的管纱更换过程都是通过在纺纱机,例如环锭细纱机、环锭捻线机等之中的自动换纡机构来自动执行的。自动换纡机构中已知的同步换纡装置设于每个纺纱机架上用于同步地更换所有的管纱。在同步换纡装置中,在纺纱机的一排纱锭的下面设有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设有其间距与锭子的间距相等的向上伸出的桩钉。在输送机与锭子列之间设置带有其间距与纱锭间距相同的突出桩钉的支架。带有筒管夹(或夹头)的落茼杆在缩放机构的作用下在锭子列与输送机构之间以与锭子同样的间距设置并可上下移动,缩放机构可以整个地在靠近和远离纺纱机架这一范围内来执行运行。该结构更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289130/1990(JP-A-02-289130)。缩放机构的操作是由沿机架纵向延伸并可作往复运动的驱动轴来执行的。另一方面,一个通称的动力缸装置具有一个由用作驱动轴的驱动机构的电机作正反双向驱动的滚珠螺杆机构。此外,缩放机构整体也可以在一转动机构的作用下绕驱动轴回转或转动。在更换管纱时必须精确地把落筒杆停止在某一位置以从输送机构上抓取或抽出空的筒管,在某一位置上以把空的筒管放置在支架上的中介桩钉上,在某一位置上以抓住落管(或管纱)并把它们从锭子中取出来并在完成上述取出动作后停止在某一待动位置上。为此,每当落筒杆到达上述的每一个位置时,动力缸都要准确无误地停止其驱动动作。作为上述的把落筒杆停止在预定位置处的机构,已知的和实用的方法是在沿驱动轴在机架上的预定位置处设置一些限位开关来与驱动轴上所固定的挡块相联系。电机的起动与停转受限位开关上所产生的信号所控制。还有,在更换管纱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把缩放机构整体设置成可以在靠近和远离纺纱机机架的位置间位移的形式。缩放机构定位的时间点由前述的确定落筒杆位置的信息来预定。为了在更换管纱的过程中使落筒杆在上述预定位置间移动,需要通过起动缩放机构并使其整体地朝向或远离纺纱机机架转动来执行落筒杆的上下运动。例如,假定在输送机构上的空的筒管要插在中介桩钉上。此时,缩放机构首先把空筒管从输送机的桩钉上抽出,然后借助于推动转动机构使缩放机构整体地向外转动(即在使落筒杆离开机架的方向上)。当缩放机构转至预定位置时,它再次动作使落筒杆向上移至位于中介桩钉前上方的预定位置处。然后缩放机构再借助于转动机构的推动向内转动使空管的中心位置分别落到中介桩钉的中轴线延长线上。最后缩放机构把落筒杆上移至空管吻合在中介桩钉上。由前述可明显看出至今的现有技术中缩放机构的起动和转动的进行都是被分割开的,即在一个动作结束后,下一个动作才开始。其结果是在一系列的管纱被更换完毕后已耗去了大量的时间。按照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用于驱动同步自动换纡机构的操作控方法。该方法减小了用于完成一系列的管纱更换过程所消耗的时间,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的及其它的目的。在叙述过程中将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针对的是用于纺纱机的同步管纱更换机装置。纺纱机包括用于使落筒杆作上下位移的缩放机构,落筒杆上有处于一列纱锭和位于纱锭列下方的输送机构之间的筒管夹;一个驱动系统,其中包括一个把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转化为推动缩放机构的驱动轴的往复运动的转化机构,一个使缩放机构整体地在靠近纺纱机机架与远离其的位置之间上进行位移的位移机构。在上述类型的装置中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同步换纡装置的操作控制方法,该方法的特征是为落筒杆在另一运动转换装置和运动机构的动作过程中处于预定位置时,落筒杆的上行和下行动作与缩放机构整体靠近或远离纺纱机的位置动作通过所产生的一个操作起动信号而产生瞬时重叠(即具同时性或同步性),该信号用于运动转换装置或运动机构的起动动作,所述的另一运动转换装置和运动机构的动作是基于由一位置检测装置所产生的一个输出信号,其位置检测装置适用于输出一个表示落筒杆的上行或下行位移的信号,并且由感应器产生一个用于检测缩放机构与纺纱机机架的相对位置的输出信号。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提案,指示装备有筒管夹的落筒杆的上行的/或下行位移的信号是由位置检测器所产生的。对于落筒杆相对于纺纱机架的上下位移的缩放机构的一些位置是由感应器来检测的。基于从位置检测器与感应器输出的输出信号,在管纱更换动作过程中,转换机构或运动机构之一在落筒杆到达某一预定位置时开始起动。落筒杆的上下运动与缩放机构整体相对于纺纱机架的位移可以同时或同步地进行(即瞬时重叠)。完成这样一系列的管纱更换动作或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即可明显减少。按上述的或其它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由此伴随的优点将随着下面的附有附图的仅作举例之用的最佳实例的描述而更易于明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例的管纱更换操作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示意图;图2为纺纱机架与可由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纱更换装置的前视图;图3为省去几个零件的管纱更换装置的侧视图;图4a与4b是落筒杆移动的不同路径的概略示意图;图5a是用于描述管纱更换装置动作的概略侧视图;图5b是类似于图5a的示图,仅动作状态不同;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例的管纱更换装置的操作控制机构的概略侧视图。下面,参照附图以最佳的或典型的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描述参照图2,在纺纱机的机架1上所设置的锭轨2上以预定的间距设置了一排锭子3。在锭轨2以下装置了筒管运送机构5,后者使用钉盘4来运送筒管。所述的这些机构是属于现有技术范围之内的。更具体地可以参照例如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出版物NO.145438/1988(JP-A-63-145438)。在图视方向上锭轨2前方处沿其走向伸展地设置了一根支撑杆6,在后者的顶面上一些中介桩钉7向上突出且它们的间距与锭子的间距相同。再之,纱纺机的机架1上设置有可同时为所有的锭子更换管纱的管纱更换机构8。该更换机构本身可以是现有技术的结构形式。带有筒管夹9的落筒杆10(在图3等处示出)可以借助于所谓的缩放机构11而上下移动,其缩放机构2整体地环绕驱动轴12转动,所以,缩放机构可以整体地朝向纺纱机架1转动或离开。缩放机构11由第1连杆13与第二连杆14所组成,其中第一连杆13的第一端部与落筒杆10相连而第二端部与可动支座15相连,后者紧固在驱动轴12上故与驱动轴12共同运动。缩放机构11的第二连杆14的长度为第一连杆13之半。并且在第一端处与第一连杆13的中部相铰连同时在第二端处与支座16相铰结。一些支座16在可动轴12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移受到一些静止支座17的限制,后者各自与支座16相联,这样驱动轴12可穿过一些支座16滑移。驱动轴12可在一动力缸装置18的作用下进行往复运动,起到运动转换机构的作用。如图3所示的,支架16还带有一根在纺纱机架1内延伸的杠杆16a。在纺纱机架1下面每侧设有杆19,它可与驱动轴12同向移动。杆19通过一连轴节(未示出)与一气缸装置20(见图1)的活塞杆20a相联。另一方面,气缸装置20通过管道P与电磁阀SV与一压缩空气源(未示出)相联接。在杆19的邻近处相应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用于纺纱机的同步管纱更换装置中包括有:位于一列锭子下的筒管输送机构;用于使带有多个位于上述一列锭子与筒管输送机构之间的筒管夹的落筒杆上下移动的缩放机构;包括有一台具有输出轴的电机、一个用于推动上述缩放机构的驱动轴和用于把上述输出轴的转动转换成上述驱动轴的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的驱动系统;以及用于使缩放机构朝向和远离纺纱机架运动的运动机构。 一种用于驱动上述同步管纱更换装置的操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落筒杆在另一个运动转换装置和运动机构的动作过程中处于预定位置时,落筒杆的上行和下行动作与缩放机构整体靠近或远离纺纱机的位移动作通过所产生的一个操作起动信号而产生瞬时重叠,该信号用于所述的运动转换装置或所述的运动机构的起动动作,所述的另一个运动转换装置和运动机构的动作是基于由一位置检测装置所产生的一个输出信号,其位置检测装置适用于输出一个表示其落筒杆的上行或下行位移的信号,并且由感应器产生一个用于检测缩放机构与纺纱机架的相对位置的输出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药司诚小岛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