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1658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1 0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其包括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弹性结构体和外管,弹性结构体包括弹性本体,弹性本体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弹性限位部,弹性限位部从所述弹性本体的端部的外壁面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向外凸出,并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外管的端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减震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弹性结构体的动刚度,延长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了其耐用性,并改善了其操控性,保证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疲劳及安全性能,降低售后更换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升了整车的耐久性能,并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和可操控性。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which includes a core tube, an elastic structure and an outer tube arranged in a radial directio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The elastic body comprises an elastic body, and the elastic body has an elastic limit part along the two ends of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elastic shock absorbing bushing assembly and an elastic limit. The outer part of the end of the elastic body is protruded outward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elastic damping bushing assembly, and is leaned against the end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outer tube. The invention improves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mproves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the elastic structure, prolong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greatly improves its durability, improves its maneuverability, ensures the fatigue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elastic shock absorber bushing assembly, and reduces the after sale more. The replacement rate reduces the cost, thereby enhancing the durability of the vehicle and improving the comfor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性减震衬套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主要包括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弹性结构体和外管,弹性结构体仅仅包括压设于芯管与外管之间的弹性本体。然而,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存在以下缺陷: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动刚度较小,且在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受到振动的情况下,外管在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相对于芯管产生较大的位移,导致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减震效果较差,整车的舒适度以及可操控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包括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弹性结构体和外管,所述弹性结构体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柔性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体包括弹性本体,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压设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弹性限位部,所述弹性限位部从所述弹性本体的端部的外壁面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向外凸出,并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外管的端面。在本方案中,弹性限位部抵靠于相邻的外管的端面,弹性限位部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限制了外管在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相对于芯管的位移,提高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减震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弹性结构体的动刚度,延长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了其耐用性,并改善了其操控性,保证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疲劳及安全性能,降低售后更换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升了整车的耐久性能,并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和可操控性。较佳地,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限位部,位于同一端部的多个所述弹性限位部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本方案中,设置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限位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减震效果。并且能够降低产生的噪声。较佳地,分别位于两端部的所述弹性限位部凸出相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端面的区域的高度不相同;和/或,所述弹性限位部与所述弹性本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弹性限位部的材质为橡胶,所述橡胶的主变形方向优选为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较佳地,所述弹性限位部背离所述外管的端面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凸起,凸起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并能够释放气流,从而避免产生硬性接触导致较大的撞击声,降低噪声。较佳地,位于所述弹性结构体的一端部的所述弹性限位部上的多个所述凸起呈阵列排布;位于所述弹性结构体的另一端部的所述弹性限位部上的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周向间隔设置。较佳地,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的两端部均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从所述弹性本体的端面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向内延伸。在本方案中,凹陷部的设置能够为弹性限位部提供较大的弹性变形空间,从而能够起到更好地缓冲作用,提高该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减震效果。较佳地,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较佳地,所述外管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减重孔;和/或,所述外管的内壁面具有刚度环状部件,所述弹性本体的外壁面具有环形凹部,所述刚度环状部件与所述环形凹部均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刚度环状部件嵌设于所述环形凹部;和/或,所述外管的材质为塑料,优选为尼龙。在本方案中,减重孔的设置,将外管的材质采用塑料,均能够减轻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重量,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轻量化特点,从而达到降低整车动力输出的能量,降低最终的燃料或电能的输出,节省资源。另外,刚度环状部件嵌设于环形凹部,能够保证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刚度。较佳地,所述芯管的材质为金属,优选为铝合金。较佳地,所述弹性结构体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通过硫化形成一整体。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能,保证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疲劳及安全性能,降低售后更换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升了整车的耐久性能,并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和可操控性。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轻量化特点,从而达到降低整车动力输出的能量,降低最终的燃料或电能的输出,节省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与图2对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与图2对应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说明: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芯管:2弹性结构体:3弹性本体:30凹陷部:300环形凹部:301第一弹性限位部:31第二弹性限位部:32第一凸起:33第二凸起:34外管:4减重孔:40刚度环状部件:41高度:H1高度:H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图1-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示意性结构。如图1-4所示,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包括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2、弹性结构体3和外管4。弹性结构体3与芯管2、外管4柔性连接。弹性结构体3包括弹性本体30,弹性本体30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径向压设于芯管2、外管4之间。弹性本体30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弹性限位部,弹性限位部从弹性本体30的端部的外壁面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径向向外凸出,并抵靠于相邻的外管4的端面。弹性限位部抵靠于相邻的外管4的端面,弹性限位部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限制了外管4在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轴向上相对于芯管2的位移,提高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减震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弹性结构体3的动刚度,延长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了其耐用性,并改善了其操控性,保证了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疲劳及安全性能,降低售后更换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升了整车的耐久性能,并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和可操控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本体30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部的弹性限位部为第一弹性限位部31,位于第二端部的弹性限位部为第二弹性限位部32。其中,弹性本体30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多个弹性限位部,位于同一端部的多个弹性限位部沿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周向间隔设置。设置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限位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减震效果。并且能够降低产生的噪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限位部31和第二弹性限位部32均具有多个。另外,第一弹性限位部31、第二弹性限位部32均与弹性本体30一体成型。第一弹性限位部31、第二弹性限位部32的材质均为橡胶。橡胶的主变形方向优选为弹性减震衬套总成1的轴向。主变形方向指的是受到外力作用产生较大压缩量的方向。此外,第一弹性限位部31背离外管4的端面以及第二弹性限位部32背离外管4的端面均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设置多个凸起,凸起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并能够释放气流,从而避免产生硬性接触导致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包括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弹性结构体和外管,所述弹性结构体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柔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体包括弹性本体,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压设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弹性限位部,所述弹性限位部从所述弹性本体的端部的外壁面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向外凸出,并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外管的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包括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套设的芯管、弹性结构体和外管,所述弹性结构体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柔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体包括弹性本体,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压设于所述芯管、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弹性限位部,所述弹性限位部从所述弹性本体的端部的外壁面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径向向外凸出,并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外管的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本体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均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限位部,位于同一端部的多个所述弹性限位部沿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周向间隔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两端部的所述弹性限位部凸出相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端面的区域的高度不相同;和/或,所述弹性限位部与所述弹性本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弹性限位部的材质为橡胶,所述橡胶的主变形方向优选为所述弹性减震衬套总成的轴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减震衬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限位部背离所述外管的端面设有间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玉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