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33116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包括: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具有排气端,所述缸盖本体内设有上排气歧管、下排气歧管以及水套,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通过隔板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排气端的一端为近端且与所述排气端相背离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这样通过设置第一下沉部和第一上抬部,使隔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更加合理,以降低排气歧管之间的距离,进而缩减涡轮增压器的安装法兰面,以使发动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并满足轻量化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设计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
技术介绍
直列四缸发动机为了避免各缸工作互相干扰,将一、四缸排气歧管连接至一个排气出口,二、三缸排气歧管连接至一个排气出口,以形成为双流道排气歧管,并在两个排气出口之间设置水套,以达到降低气缸盖温度的作用,进而降低发动机10%-30%的油耗。然而,现有技术中,水套一般为砂芯铸造成型件,铸造砂芯的厚度为4mm-5mm,而为了防止冷隔等铸造缺陷,两个排气出口的壁厚均设置为5mm-6mm。也就是说,两个排气出口的距离为14mm-17mm,从而过大的排气出口距离导致气缸盖排气接口与涡轮增压器的进气口的法兰面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包括: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具有排气端,所述缸盖本体内设有上排气歧管、下排气歧管以及水套,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通过隔板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排气端的一端为近端且与所述排气端相背离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远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二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远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二上抬部。进一步的,自所述远端向所述近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下沉部自上向下倾斜,所述第一上抬部自下向上倾斜。进一步的,自所述远端向所述近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下沉部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第二上抬部自上向下倾斜。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下沉部、第一平直部以及所述第二下沉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垂直于上下方向,所述隔板的下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上抬部、第二平直部以及所述第二上抬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垂直于上下方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沉部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夹角、所述第二下沉部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夹角、所述第一上抬部与所述第二平直部的夹角、所述第二上抬部与所述第二平直部的夹角均选自2度-30度。进一步的,所述上排气歧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下沉管段、第一平直管段以及第二下沉管段,所述第一下沉管段与所述第一下沉部对应,所述第一平直管段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对应,所述第二下沉管段与所述第二下沉部对应,所述下排气歧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抬管段、第二平直管段以及第二上抬管段,所述第一上抬管段与所述第一上抬部对应,所述第二平直管段与所述第二平直部对应,所述第二上抬管段与所述第二上抬部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本体内还设有多个彼此连通的水套,至少一个所述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之间且位于所述隔板内。进一步的,所述多个水套包括:上层水套、下层水套以及中层水套,所述上层水套位于所述上排气歧管上方,所述下层水套位于所述下排气歧管下方,所述中层水套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之间且伸入所述隔板内,所述中层水套、所述上层水套、所述三层水套彼此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下排气歧管分别贯穿所述排气端以分别形成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用于与涡轮增压器的一个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用于与涡轮增压器的另一个进气口连通,所述排气端用于与涡轮增压器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具有以下优势:在可以对排气歧管以及气缸盖进行降温,以降低发动机的油耗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第一排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的距离,以缩减涡轮增压器的安装法兰面,使发动机的结构更加紧凑、排气歧管的排气阻力更小、满足气缸盖的铸造工艺要求以及车辆的轻量化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缸盖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缸盖以及涡轮增压器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缸盖的盖板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气缸盖,200-涡轮增压器,1-缸盖本体,11-上排气歧管,111-第一下沉管段,112-第一平直管段,113-第二下沉管段,12-下排气歧管,121-第一上抬管段,122-第二平直管段,123-第三平直管段,13-水套,131-上层水套,132-下层水套,133-中层水套,2-隔板,21-第一下沉部,22-第一上抬部,23-第二下沉部,24-第二上抬部,25-第一平直部,26-第二平直部,a-近端,b-远端,c-第一排气口,d-第二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100包括:缸盖本体1,缸盖本体1具有排气端,缸盖本体1内设有上排气歧管11、下排气歧管12以及水套13,上排气歧管11和下排气歧管12通过隔板2在上下方向间隔开,隔板2的邻近排气端的一端为近端a且与排气端相背离的一端为远端b,隔板2的邻近近端a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21和/或隔板2的邻近近端a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2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100,通过在隔板2的上表面的近端a上设置第一下沉部21或者在隔板2的下表面的近端a上设置第一上抬部22,以降低隔板2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上排气歧管11的最下端与下排气歧管12的最上端之间的距离,进而缩减气缸盖100具有排气歧管一端的外端面上所形成的法兰安装面的大小,以在法兰安装面上安装尺寸更小的涡轮增压器200。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尺寸更小的涡轮增压器200使发动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以降低发动机的重量,使之满足车辆的轻量化要求,而且可以降低气缸盖100的铸造难度,使气缸盖100满足铸造工艺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100是指,排气歧管集成在气缸盖100上,且是通过铸造成型的气缸盖100上的通道限定出来的。也就是说,排气歧管是气缸盖100的一部分,但是不具有实体,而是与气缸盖100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隔板2的邻近近端a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21和/或隔板2的邻近近端a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22是指,可以仅在隔板2的上表面的近端a设置第一下沉部21,也可以仅在隔板2的下表面的近端a设置第一上抬部22,还可以在隔板2的上表面的近端a设置第一下沉部21,也在隔板2的下表面的近端a设置第一上抬部22,以达到上述效果。参照图2和图3所示,隔板2的邻近远端b的上表面具有第二下沉部23,和/或隔板2的邻近远端b的下表面具有第二上抬部24。由此,通过在隔板2的上表面的远端b设置第二下沉部23和/或在隔板2的下表面的远端b设置第二上抬部24,使位于上排气歧管11和下排气歧管12之间的部分水套13(即隔板2内的中空区域)具有更大的容积,以使水套13可以盛放更多的冷却液,使水套13中的冷却液的流量更大,以提高隔板2的散热性能,提高气缸盖100的工作稳定性,并降低发动机的油耗。如图2和图3所示,自远端b向近端a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具有排气端,所述缸盖本体内设有上排气歧管、下排气歧管以及水套,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通过隔板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排气端的一端为近端且与所述排气端相背离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具有排气端,所述缸盖本体内设有上排气歧管、下排气歧管以及水套,所述上排气歧管和所述下排气歧管通过隔板在上下方向间隔开,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排气端的一端为近端且与所述排气端相背离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一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近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一上抬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远端的上表面具有第二下沉部;和/或所述隔板的邻近所述远端的下表面具有第二上抬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远端向所述近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下沉部自上向下倾斜,所述第一上抬部自下向上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远端向所述近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下沉部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第二上抬部自上向下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下沉部、第一平直部以及所述第二下沉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垂直于上下方向;所述隔板的下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上抬部、第二平直部以及所述第二上抬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垂直于上下方向。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沉部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夹角、所述第二下沉部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夹角、所述第一上抬部与所述第二平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志纪雷沈小栋马京卫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