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其乘坐系统及其鞍管连接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254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其乘坐系统及其鞍管连接结构,该鞍管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与所述鞍管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嵌入所述限位槽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快拆和所述鞍管两者中的一者、且沿所述鞍管相对于所述立管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快拆和所述鞍管两者中的另一者。该鞍管连接结构在保证鞍管连接可靠性和升降性能的同时,避免了鞍座在高度调整过程中发生水平转动,从而保证了鞍座头部始终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提高了骑行舒适性。

Vehicle, its riding system and saddle pipe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vehicle, a ride system and a saddle pipe connect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circumferential limit structure arranged between the fast dismantling and the saddle tube,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limit structure includes a limit slot and a limit block embedded in the limit slot; the limit slot is opened in the fast dismantling and place. One of the two of the saddle pipes is extended along the lift direction of the riser along the saddle pipe, and the limit block is set to another of the fast dismantling and the saddle tube. The saddle pipe connection structure ensures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lif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addle pipe, and avoids the horizontal rotation of the saddle during the height adjustment process, thus ensuring the saddle head always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improving the riding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其乘坐系统及其鞍管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乘坐系统的鞍管连接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鞍管连接结构的乘坐系统,以及包括该乘坐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骑行车辆(如自行车或电助力车等)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工具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共享单车作为一种骑行设备在城市中解决了通勤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方便环保,近年来备受推崇。众所周知,乘坐系统是自行车等车辆上的重要部件,直接承载骑行者,其性能直接影响骑行舒适性。目前,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用户的使用,乘坐系统的鞍管多为可升降调整的结构,即鞍管能够相对于立管升降,并通过快拆保持在适当的高度固定。但是,对于高度可调的乘坐系统来讲,鞍管在相对于立管升降时,较易发生周向攒动偏移,使得鞍座发生歪斜,鞍座头部与前进方向形成角度,降低了骑行舒适性;同时,鞍管与立管之间缺少轴向限位,鞍管较易从立管中抽离,导致鞍座高度调整过位或丢失。因此,提供一种用于乘坐系统的鞍管连接结构,以期保证鞍管连接可靠性和升降性能的同时,避免鞍座在高度调整过程中发生水平转动,从而保证鞍座头部始终朝向车辆前进方向,以提高骑行舒适性,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乘坐系统的鞍管连接结构,以期保证鞍管连接可靠性和升降性能的同时,避免鞍座在高度调整过程中发生水平转动,从而保证鞍座头部始终朝向车辆前进方向,以提高骑行舒适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鞍管连接结构的乘坐系统,以及包括该乘坐系统的车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鞍管连接结构,包括立管和套装在所述立管内的鞍管,所述鞍管沿轴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立管,并通过快拆固定于所述立管的轴向预设位置;所述鞍管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与所述鞍管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嵌入所述限位槽内、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滑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鞍管、且沿所述鞍管相对于所述立管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固接于所述快拆。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鞍管的轴向开设,且所述限位槽的底部与所述鞍管的底端面不贯通。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由所述鞍管的管体内壁向内凹陷形成。进一步地,所述鞍管的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线。进一步地,在朝向所述立管的一侧,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快拆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立管以其管壁插装于所述间隙内。进一步地,所述快拆与所述立管通过紧固螺钉固定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乘坐系统,包括鞍座和将所述鞍座安装于车架的鞍管连接结构,所述鞍管连接结构为如上所述的鞍管连接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乘坐系统。可选地,具体为自行车、电动车或电助力自行车。本技术所提供的鞍管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与所述鞍管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嵌入所述限位槽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鞍管、且沿所述鞍管相对于所述立管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快拆。在升降调节过程中,打开快拆,鞍管相对于立管向上或向下运动,当调整至适当高度时,锁紧快拆完成高度调整,在鞍管升降过程中,限位块只能够沿着轴向延伸的限位槽运动,由于限位槽侧壁的阻挡作用,无法实现周向运动,则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形成的周向限位结构避免了鞍管相对于立管的周向转动。这样,该鞍管连接结构在保证鞍管连接可靠性和升降性能的同时,避免了鞍座在高度调整过程中发生水平转动,从而保证了鞍座头部始终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提高了骑行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鞍管连接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鞍管连接结构中鞍管的截面示意图;图3-图5为图1所示鞍管连接结构中快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立管2-鞍管21-限位槽3-快拆31-限位块32-间隙4-紧固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鞍管连接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鞍管连接结构用于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或摩托车、电动车等的乘坐系统中,本实施例以共享单车为例。该鞍管连接结构包括立管1和套装在所述立管1内的鞍管2,所述鞍管2沿轴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立管1,并通过快拆3固定于所述立管1的轴向预设位置;为了避免升降过程中发生周向移动,所述鞍管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3与所述鞍管2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21和嵌入所述限位槽21内的限位块31;所述限位槽21开设于所述快拆3和所述鞍管2两者中的一者、且沿所述鞍管2相对于所述立管1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31设置于所述快拆3和所述鞍管2两者中的另一者。在升降调节过程中,打开快拆3,鞍管2相对于立管1向上或向下运动,当调整至适当高度时,锁紧快拆3完成高度调整,在鞍管2升降过程中,限位块31只能够沿着轴向延伸的限位槽21运动,无法实现周向运动,则通过限位块31和限位槽21形成的周向限位结构避免了鞍管2相对于立管1的周向转动。这样,该鞍管连接结构在保证鞍管2连接可靠性和升降性能的同时,避免了鞍座在高度调整过程中发生水平转动,从而保证了鞍座头部始终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提高了骑行舒适性。为了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导向性能,如图2-图5所示,所述限位槽21优选地开设于所述鞍管2的外侧壁,所述限位块31设置于所述快拆3的内侧壁,在升降过程中,鞍管2在限位块31的周向限位作用下,只能够沿着高度方向运动,从而避免了周向攒动。理论上来讲,也可以将限位槽21开设在快拆3的内侧壁上,而将限位块31固定在鞍管2的外侧壁,但是由于快拆3的厚度较薄,在其上设置限位槽21会对快拆3的强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从加工方便性和结构可靠性的角度考虑,优选将限位块31设置在快拆3的内侧壁,而将限位槽21设置在鞍管2的外侧壁的结构形式。具体地,上述限位槽21可以由所述鞍管2的管体内壁向内凹陷形成,即在加工过程中在鞍管2上弯折或冲压出槽,当管壁厚度足够时,也可以在管体的外侧壁机加工槽体。上述限位块31可以焊接或以螺栓连接等方式安装在快拆3的内侧壁。应当理解的是,管体向内凹陷是指朝向其中轴线的方向凹陷。上述限位槽21沿所述鞍管2的轴向开设,且所述限位槽21的底部与所述鞍管2的底端面不贯通,即在限位槽21在轴向上的行程小于鞍管2的长度,当鞍管2升起至极限位置时,通过限位槽21的底部与快拆3上限位块31的抵靠,限制鞍管2的轴向进一步运动,从而避免了鞍管2在轴向上相对于立管1抽离,起到了防盗和避免起升过位的作用。为了方便用户直观观察和判断鞍座的高度,所述鞍管2的外侧壁沿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辆、其乘坐系统及其鞍管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1)和套装在所述立管(1)内的鞍管(2),所述鞍管(2)沿轴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立管(1),并通过快拆(3)固定于所述立管(1)的轴向预设位置;所述鞍管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3)与所述鞍管(2)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21)和嵌入所述限位槽(21)内、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滑动的限位块(31);所述限位槽(21)开设于所述鞍管(2)、且沿所述鞍管(2)相对于所述立管(1)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31)固接于所述快拆(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1)和套装在所述立管(1)内的鞍管(2),所述鞍管(2)沿轴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立管(1),并通过快拆(3)固定于所述立管(1)的轴向预设位置;所述鞍管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快拆(3)与所述鞍管(2)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21)和嵌入所述限位槽(21)内、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滑动的限位块(31);所述限位槽(21)开设于所述鞍管(2)、且沿所述鞍管(2)相对于所述立管(1)的升降调节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31)固接于所述快拆(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21)沿所述鞍管(2)的轴向开设,且所述限位槽(21)的底部与所述鞍管(2)的底端面不贯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献仁陈忠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