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自动支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9232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厢自动支腿,主要用于交换车厢的支撑,包括第一内套管、第一油缸、第二内套管、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与第一内套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内套管嵌套于所述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当车厢自动支腿需要撑地时,第一油缸伸长带动第一内套管伸长与旋转,实现车厢支腿的自动旋转与伸展。

An automatic leg of a c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leg of a carriage, which is mainly used to exchange the support of the carriage, including the first inner casing, the first oil cylinder, the second inner casing, and the second outer casing, and the end of the oil cylinder of the first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inner casing, and one end of the second outer cas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inner casing. The second inner casing is nested in the second outer casing, and the second inner casing is far away from one end of the first inner sleeve and the piston rod end of the first oil cylinder. When the automatic leg of the carriage needs to be supported, the first oil cylinder extends and drives the first inner sleeve to elongate and rotate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r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upporting leg of the carri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厢自动支腿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厢零部件,尤其是一种车厢自动支腿。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国内交换厢运输车使用日益普及。交换车厢多由交换厢厢体和车厢支腿组成。在交换厢脱离运输车过程中,车厢支腿需要通过拉出、旋转、伸长等步骤实现交换厢支撑于地面,从而实现交换厢体与运输车辆的分离。目前,交换车厢支腿多为人工搬抬,存在以下问题:1、大大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作业效率低下;2、由于车厢支腿笨重,人工搬抬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厢支腿需要人工搬抬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易发生人身伤害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自动伸缩、旋转的车厢支腿,通过液压与连杆机构的结合,从而实现车厢支腿的自动收放功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功能:一种车厢自动支腿,包括第一内套管、第一油缸、第二内套管、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与第一内套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内套管嵌套于所述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的伸长缩短可以在带动所述第二内套管在所述第二外套管内移动伸出的同时,亦可令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外套管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套管向下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一内套管一端转动连接,第二销轴固定于第一内套管端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转动连接,第一销轴固定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外套管上或所述的第一油缸外壁上固定一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与所述第一油缸之间,当自动支腿垂直于地面时,令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外套管完全相抵,防止自动支腿过度旋转,此时第一油缸的伸长仅能使第二内套管伸出。进一步地,车厢自动支腿还包括第一外套管与第二油缸,所述第一外套管上开一腰型孔,所述第一内套管嵌套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所述第二油缸活塞端穿过所述腰型孔与第一内套管固定连接,从而当所述第二油缸伸长时,可以带动所述第一内套管沿所述交换车厢宽度方向伸出。进一步地,在交换厢体上固定托板,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二内套管下方,托板外缘不超过交换厢体外表面,当自动支腿在收拢状态下,车辆行驶过程中,托板可以防止因第一油缸失效而导致车厢自动支腿的突然下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车厢支腿通过对液压油缸和连杆方式实现了车厢支腿的扩展,旋转,伸长动作,实现了车厢支腿收放的自动化,其结构简单可靠,减轻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交换厢脱离车辆时间,降低事故发生概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车厢自动支腿主视图;图2为车厢自动支腿旋转状态示意图;图3为车厢自动支腿竖直状态示意图;图4为车厢自动支腿伸长状态示意图;图5为车厢自动支腿扩展状态示意图。图中1.交换厢体,2.第一外套管,3.第一内套管,4.第一销轴,5.第二销轴,6.第一油缸,7.第二外套管,8.第二内套管,9.托板,10.第三销轴,11.垫片,12.第二油缸,13.腰型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图1示出了车辆行驶状态下,车厢自动支腿收拢状态。第一油缸6处于收起状态,第三销轴10、第一销轴4、第二销轴5三个支点相对位置不变,整个车厢自动支腿处于锁定状态。当交换厢体1需要与车辆分离,独立支撑于地面上时,第一油缸6伸长,带动第二内套管8在第二外套管7内滑动伸出,同时,第一油缸6与第二外套管7相对第一内套管3相对转动,如图2所示。当车厢自动支腿旋转至与地面相垂直时,第一油缸6与第二外套管7相抵,若两者中间有间隙可使用垫片11以达到两者相抵效果,从而第一油缸6的继续伸长仅能带动第二内套管8的伸长,车厢自动支腿支撑于地面上,不再旋转,如图3。对于自动支腿而言,其主要受力元件为第一油缸6,如图4。当使用完毕,第一油缸6收缩,车厢自动支腿收拢。同时,有些交换厢体需要将支腿先从交换厢体先向车宽两侧伸出,再支撑于地面之上,如图5。为此,令第一内套管3嵌套于所述第一外套管2内,第一内套管3可在第一外套管2内滑动,同时,第一外套管2上开一腰型孔13,第二油缸12靠近第二油缸12外壁,其活塞端通过所述腰型孔13与第一内套管3相连,从而当第二油缸12伸长时,可以带动第一内套管3朝交换厢体1宽度朝外方向扩展,带动车厢支腿伸出,超过托板9的支撑范围,进而第一油缸6伸长,实现自动支腿旋转,伸出,撑住地面。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与有益效果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厢自动支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套管、第一油缸、第二内套管、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与第一内套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内套管嵌套于所述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套管、第一油缸、第二内套管、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与第一内套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与第一内套管同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内套管嵌套于所述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的油缸座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一内套管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套管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内套管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套管远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任一车厢自动支腿,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波阴俊峰李潜金刘思琳刘志文郑晓伟胡广飞郭裕东谈正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信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