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778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45
一种加热装置,其用于对工件进行加热,具备:加热炉(10),该加热炉(10)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该加热器设置于该加热炉(10)内并加热工件;支承体(30),该支承体(30)在加热炉(10)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40),该台座(40)保持支承体(30)。台座(40)的成为台座固定部的柱状部(43)与支承体保持部(42)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分离。台座(40)具备加强筋(44)以及支柱(45),它们提高相对于通过支承体保持部被输入的工件、支承体的负载所引起的台座(40)的变形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加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压加工法中使用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等的高强度冲压部件的制法,公知有热压加工法。热压加工法是将高张力钢板加热至约900度的温度并在利用相对低温的冲压金属模对该钢板进行冲压成形的同时将其迅速冷却来对制品进行淬火的加工法(参照日本特开2008-291284号公报)。通常,在热压加工法中,从热效率提高的观点考虑,进行利用一个加热炉对多张钢板连续进行加热的连续加热。但是,在连续加热的情况下,加热炉内部的部件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因此存在耐热性较低的部件因蠕变现象而变形的情况。当在加热炉内对钢板等工件进行支承的支承体的台座产生蠕变现象后,若台座因工件等的重量而变形,则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在将由传送机传送来的加热前的工件载置于支承体上的情况下,由于支承体的位置因台座的变形而降低,所以无法将传送机上的工件下降至支承体的高度,从而无法将工件从传送机转移至支承体。另外,在利用传送机将加热过的工件从支承体上取出的情况下,也无法将传送机的机械手(manipulator)插入至工件的下表面。因此,需要提高台座的相对于变形的强度,从而即便台座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也抑制台座因蠕变现象而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为一种加热装置,其用于对工件进行加热,具备:加热炉,该加热炉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该加热器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支承体,该支承体在上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该台座保持上述支承体。上述台座的台座固定部与支承体保持部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上述台座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提高相对于通过支承体保持部被输入的工件、支承体的负载所引起的上述台座的变形的强度。根据实施方式不同,上述台座可以直接固定于加热炉的壁,也可以经由夹设物间接地固定于加热炉的壁。在上述构造中,台座承受工件、支承体的负载而容易变形。但是,由于在台座的承受上述负载的部位具备加强部件,所以根据实施例,即便台座成为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容易变形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其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台座具备支承上述支承体的支承面,上述加强部件为提高上述台座的支承面的表面刚性的结构。由此,根据实施方式,即便台座成为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容易变形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变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是在上述加热炉内沿水平方向排列有两根且设置为彼此分离的棒状体,上述台座构成为具备:沿着水平方向平坦的平板部;其分别经由上述支承体保持部从下侧支承上述两根棒状体的各端部;和柱形状的柱状部,其从该平板部的夹设于上述两根棒状体的部位向下侧延伸而形成上述台座固定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加强部件是在上述平板部中的隔着上述柱状部的两侧位置以沿着上述两根棒状体并排的方向连续的状态从上述平板部向上侧或下侧突出的一对加强筋。在该构造中,处于在台座的平板部作用有使支承支承体的两侧部位以柱状部为中心向下方挠曲的力矩的趋势。根据实施方式,通过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筋,特别是能够提高平板部在两根棒状体彼此排列的方向上的表面刚性,从而即便在加热装置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承受了上述力矩的台座的平板部因蠕变现象而变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加强筋在上述平板部向下侧突出。根据实施方式,加强筋延伸的方向与两根棒状体延伸的方向处于交叉的关系。但是,若形成为上述构造,则加强筋不与位于平板部的上侧的两根棒状体交错,能够提高加强筋以及棒状体的设计自由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台座的平板部上,上述支承体保持部的位置与上述柱状部的位置配置为在上述两根棒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在上述各平板部的下侧,在与上述两根棒状体的各端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柱。平板部例如经由支柱支承于加热炉的壁。为了支承平板部,支柱可以与加热炉的壁直接抵接,也可以与支承于加热炉的壁的夹设物的上端抵接。在该构造中,处于在平板部作用有使支承两根棒状体的各端部的一侧的部位以柱状部为支点向下方挠曲的力矩的趋势。但是,若使各平板部中的与两根棒状体的各端部对应的位置经由支柱支承于加热炉的壁,则根据实施方式,即便在加热装置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承受了上述力矩的台座的平板部因蠕变现象而变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柱由耐热性高于上述台座的材料形成。由此,根据实施方式,即便具有抑制台座的平板部变形的功能的支柱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也能够维持其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多层加热炉的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图2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加热装置中的工件的支承体以及加热器的放大主视图。图4是加热装置的投入侧以及抽出侧的台座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图4的台座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6是加热装置的台座的单品侧视图。图7是加热装置的台座的单品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能够应用于热压加工法中使用的具有加热炉的加热装置。在各图中,利用箭头表示将加热装置设置于底座上的状态下的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与方向相关的叙述以该方向为基准进行。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也将表示方向时的“投入侧”称为“前”、“抽出侧”称为“后”。如图1、图2所示,加热炉10构成为在上部框架11与下部框架12之间层叠多层单层单元并将它们一体化。加热炉10能够对在上下方向上与单层单元的层数数目相同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收纳两个的工件W同时进行加热。根据在上下方向上收纳的工件W的个数决定单层单元的层叠层数,根据在前后方向上收纳的工件W的个数以及大小决定加热炉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在下部框架12的下部设置有支承框架10a,通过支承框架10a将加热炉10支承于底座上。各单层单元是使投入侧板13a、抽出侧板13b、左侧面框架14a以及右侧面框架14b组合成井字状而构成的,在投入侧板13a与抽出侧板13b之间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插入有多张加热器托板15。在图2中,加热器托板15位于支承工件W的支承体30的正下方而隐藏。如图3所示,在各加热器托板15上以横跨于各加热器托板15的方式载置有板状的加热器20。此时,加热器托板15与加热器20的抵接部被电绝缘。加热器20为电线圈式加热器、辐射管等,其电连接经由左侧面框架14a以及右侧面框架14b进行。如图3、图4所示,为了支承工件W,在各加热器托板15的更上方,多根耐热金属制(例如SUS310S)的棒状体亦即支承体30沿左右方向排列并设置为沿着前后方向。各支承体30为四棱筒体,与各加热器托板15相同地插入于投入侧板13a与抽出侧板13b之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各支承体30的端部经由台座40固定于投入侧板13a以及抽出侧板13b。图6、图7表示台座40。台座40具备平板部41,平板部41沿着水平方向形成为平坦,利用一个连续的支承面从下侧支承两根支承体30的各一端部。因此,在平板部41上设置有两个用于保持支承体30的各一端部的支承体保持部42。此处,对保持两根支承体30的各一端部的台座40进行了说明,但保持两根支承体30的各另一端部的台座也能够形成为完全相同的构成,因此详细说明省略。这样,两根支承体30作为一组,两根支承体30的各两端部被一个一个的台座40保持。但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加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装置,其用于对工件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在所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所述台座保持所述支承体,所述台座的台座固定部与支承体保持部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所述台座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提高相对于通过支承体保持部输入的工件、支承体的负载所引起的变形的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15 JP 2015-2036501.一种加热装置,其用于对工件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在所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所述台座保持所述支承体,所述台座的台座固定部与支承体保持部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所述台座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提高相对于通过支承体保持部输入的工件、支承体的负载所引起的变形的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具备支承所述支承体的支承面,所述加强部件为提高所述台座的支承面的表面刚性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是在所述加热炉内沿水平方向排列有两根且设置为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原信是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