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621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墨装置,特别是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墨斗,所述墨斗内装有油墨,还包括圆筒形的墨斗辊,所述墨斗辊部分浸泡在油墨中,墨斗辊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流墨腔和圆柱形的转子,所述外壳的曲面壁开设有若干与流墨腔连通的出墨孔,所述出墨孔成列设置且均匀分布于外壳的曲面壁。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外壳的曲面壁形成的油墨层不是整个覆盖住外壳,而是只覆盖不到一半,使得油墨的挥发时间和挥发面积均得到减少,从根本性改变了油墨的浪费和气味的散发,且形成的油墨层不仅足够厚,而且是从薄到厚,因此对于不同的吸墨需求和速度,网纹辊仅需选择与墨斗辊的相对位置即可,完全能够满足网纹辊的各种需求,同时能够使得油墨得到完全利用,不被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
本技术涉及印刷行业,特别是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
技术介绍
柔性版印刷指用弹性凸印版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在通常使用中,由于需要墨斗辊将油墨从墨斗中转移到网纹辊上,油墨需要在墨斗辊表面形成一层油墨层,并随着墨斗辊的自转一起转动,容易造成油墨的散失和气味发散,造成对油墨品质的降低、对周围操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油墨的浪费,并且外环境中的气体也可能混入,产生的气泡进入到喷头必然会影响到喷墨效果。油墨被储存在墨斗中,长期保存容易产生成分不均匀、凝固等副作用,因此通常需要搅动使其流动起来,但普通的搅动会产生一定的死角,并且由于墨斗辊通常设置在墨斗的上方,边缘的油墨则不容易被吸收,从而造成油墨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油墨挥发和混入气泡的能够不浪费油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包括墨斗,所述墨斗内装有油墨,还包括圆筒形的墨斗辊,所述墨斗辊部分浸泡在油墨中,墨斗辊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流墨腔和圆柱形的转子,所述外壳的曲面壁开设有若干与流墨腔连通的出墨孔,所述出墨孔成列设置且均匀分布于外壳的曲面壁;所述转子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的内壁,转子内同轴设置有转轴,转子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多个滑槽环向设置,滑槽内设置有滑片,且滑片可沿着滑槽滑动;所述外壳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的进墨口和回墨口,所述进墨口和回墨口沿着转子的转动方向顺次设置,且进墨口和回墨口分别设置在转子与外壳的内切点的两端;所述墨斗包括设置在墨斗底端边缘的回墨槽和设置在墨斗底端中间的进墨孔,所述回墨槽和所述进墨孔通过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水泵。优选的,所述墨斗辊的浸泡部分的高度高于回墨口和进墨口的高度。优选的,所述转轴连接有变频电机。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仅靠墨斗辊一个装置就实现了油墨的分层、扰动和输出,结构紧凑,在油墨里有气泡等气体杂质,以及存在一定墨雾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分层,只输出纯度较高的油墨,而剩下的由于油和气泡不会彻底分离,固直接将其循环进墨斗,从而不会产生油墨的浪费,同时整个过程仅依靠转动转轴即可,十分节能。本技术中的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在外壳的曲面壁形成的油墨层不是整个覆盖住外壳,而是只覆盖不到一半,使得油墨的挥发时间和挥发面积均得到减少,从根本性改变了油墨的浪费和气味的散发,且形成的油墨层不仅足够厚,而且是从薄到厚,因此对于不同的吸墨需求和速度,网纹辊仅需选择与墨斗辊的相对位置即可,完全能够满足网纹辊的各种需求。本技术中的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由于油墨是在墨斗辊内部流动,使得油墨产生的气味和自带的气泡不会散发出去,从而防止影响旁边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并且防止墨雾散发,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油墨。本技术中的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由于油墨在墨斗辊内完成了部分循环,从而扰动墨斗内的油墨形成了一定流动,从而防止墨斗内的油墨凝结成皮,并且使得油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扰动带来的搅拌,其各个部分的成分变得均匀,并且由于油墨需要在墨斗辊中得到转向流动,从而在出墨之前得到的搅拌更充分,各个部分的成分也更加均匀。本技术中的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墨斗由于本身具有储墨功能,油墨长期待在里面,容易凝固、结皮等,而就算输墨器能够对墨斗内的油墨进行搅动,但由于输墨器本身设置在墨斗的上方,因此对于边缘底部的油墨仍然无法完全搅动,从而留下许多死角;因此专门设置循环管路,使得边缘底部的油墨能够穿过回墨槽并通过循环管路从进墨孔排出到墨斗的中部,从而排除死角,防止没有流动的油墨凝固,并使得油墨的成分更加均匀;且循环到中部后,油墨能够更容易被输墨器吸收,使得油墨不会被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外壳表面图;图中标记:1-墨斗;2-油墨;3-外壳;4-流墨腔;5-转子;6-转轴;7-滑槽;8-滑片;9-出墨孔;10-进墨口;11-回墨口;12-回墨槽;13-进墨孔;14-循环水泵。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包括墨斗1,所述墨斗1内装有油墨2,还包括圆筒形的墨斗辊,所述墨斗辊部分浸泡在油墨2中,墨斗辊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3、流墨腔4和圆柱形的转子5,所述外壳3的曲面壁开设有若干与流墨腔4连通的出墨孔9,所述出墨孔9成列设置且均匀分布于外壳3的曲面壁;所述转子5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3的内壁,转子5内同轴设置有转轴6,转子5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7,多个滑槽7环向设置,滑槽7内设置有滑片8,且滑片8可沿着滑槽7滑动;所述外壳3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4的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所述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沿着转子5的转动方向顺次设置,且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分别设置在转子5与外壳3的内切点的两端;所述墨斗1包括设置在墨斗1底端边缘的回墨槽12和设置在墨斗1底端中间的进墨孔13,所述回墨槽12和所述进墨孔13通过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水泵14。在使用过程中,转子5在转轴6的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转,带动滑片8一起运动,同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滑片8会在滑槽7内做伸缩运动,将流墨腔4隔离成体积大小不一的隔离区,而且每个隔离区随着运动体积大小也会变化;当在内切点临近的隔离区随着推动增大时,会产生一定的负压,促使油墨2被吸入流墨层4的这层隔离区,然后一起旋转流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油墨2的液层会附在外壳3的内壁上,并且不会从由于离心力不强,液层和气层的分割不均匀,造成由外向内依次是液层、气液混合层和气层,而越来越大的体积则会产生负压,从而使得液层不会通过出墨孔9流出,;当隔离区移动到墨斗辊顶端时,隔离区开始被压缩,使得压力增大,液层开始从出墨孔9持续流出,此时隔离区体积继续变小,气体得到压缩,压力进一步增大,此时更多的油墨流出形成外层的油墨层,因此形成的油墨层沿着运动方向为由薄到厚的层次,后被网纹辊带走,流墨腔4内留下的气液混合层和气层继续运动,最后随着隔离区移动到回墨口11处,由于压力的作用一口气排出,隔离区不复存在,当转过内内切点时,形成新的隔离区,从而实现循环。该方式仅靠墨斗辊一个装置就实现了油墨2的分层、扰动和输出,结构紧凑,在油墨2里有气泡等气体杂质,以及存在一定墨雾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分层,只输出纯度较高的油墨,而剩下的由于油和气泡不会彻底分离,固直接将其循环进墨斗1,从而不会产生油墨2的浪费,同时整个过程仅依靠转动转轴即可,十分节能。该装置在外壳3的曲面壁形成的油墨层不是整个覆盖住外壳3,而是只覆盖不到一半,使得油墨2的挥发时间和挥发面积均得到减少,从根本性改变了油墨的浪费和气味的散发,且形成的油墨层不仅足够厚,而且是从薄到厚,因此对于不同的吸墨需求和速度,网纹辊仅需选择与墨斗辊的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包括墨斗(1),所述墨斗(1)内装有油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筒形的墨斗辊,所述墨斗辊部分浸泡在油墨(2)中,墨斗辊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3)、流墨腔(4)和圆柱形的转子(5),所述外壳(3)的曲面壁开设有若干与流墨腔(4)连通的出墨孔(9),所述出墨孔(9)成列设置且均匀分布于外壳(3)的曲面壁;所述转子(5)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3)的内壁,转子(5)内同轴设置有转轴(6),转子(5)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7),多个滑槽(7)环向设置,滑槽(7)内设置有滑片(8),且滑片(8)可沿着滑槽(7)滑动;所述外壳(3)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4)的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所述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沿着转子(5)的转动方向顺次设置,且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分别设置在转子(5)与外壳(3)的内切点的两端;所述墨斗(1)包括设置在墨斗(1)底端边缘的回墨槽(12)和设置在墨斗(1)底端中间的进墨孔(13),所述回墨槽(12)和所述进墨孔(13)通过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水泵(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墨完全利用的柔性版印刷用输墨装置,包括墨斗(1),所述墨斗(1)内装有油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筒形的墨斗辊,所述墨斗辊部分浸泡在油墨(2)中,墨斗辊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3)、流墨腔(4)和圆柱形的转子(5),所述外壳(3)的曲面壁开设有若干与流墨腔(4)连通的出墨孔(9),所述出墨孔(9)成列设置且均匀分布于外壳(3)的曲面壁;所述转子(5)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3)的内壁,转子(5)内同轴设置有转轴(6),转子(5)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7),多个滑槽(7)环向设置,滑槽(7)内设置有滑片(8),且滑片(8)可沿着滑槽(7)滑动;所述外壳(3)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4)的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云景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凯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