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5353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随身充电装置,所述随身充电装置包括导引管、活动磁铁、阻力元件、感应线圈、整流器、充电开关、充电电池以及操作开关,所述活动磁铁可于导引管中往复移动,所述阻力元件设置于导引管,当活动磁铁在导引管中开始移动时,所述阻力元件使活动磁铁持续往复移动,所述感应线圈缠绕于导引管,当活动磁铁在导引管中往复移动时,所述感应线圈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整流器调整感应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以输出充电电流,当充电开关导通时,所述充电电池接收充电电流以进行充电,所述操作开关控制充电电池与开路、电量指示元件以及电源输出电路间的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随身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电子装置应用范围的扩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移动电子装置的人越来越多,进而,通过随身携带的备用电源对移动电子装置进行充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备用电源需要通过外部电源来事先充电,且其电池容量也并非无限,因此在许多无法使用外部电源的场合中,仍然有其限制。为解决电力不足的窘境,在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以握力或手转来发电的充电装置,然而以握力以及手转的方式来发电的效率并不高,使用者经常需要花费不少的力气和时间来产生电力,而所产生的电力可能仅足以延长数十秒的操作时间,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故而鲜有人使用此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身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随身充电装置,包括导引管、活动磁铁、阻力元件、感应线圈、整流器、充电开关、充电电池以及操作开关;所述活动磁铁设置于导引管内,并可于导引管中往复移动;所述阻力元件设置于导引管,当活动磁铁在导引管中开始移动时,所述阻力元件使活动磁铁持续往复移动;所述感应线圈缠绕于导引管之管壁,当活动磁铁在导引管中移动时,所述感应线圈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整流器耦接于感应线圈,并可调整感应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以输出充电电流;所述充电开关耦接于整流器;所述充电电池耦接于充电开关以及整流器,当充电开关导通时,所述充电电池接收充电电流以进行充电;所述操作开关耦接于充电电池,并可控制充电电池与开路、电量指示元件以及电源输出电路间的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阻力元件包括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所述第二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优选的,所述阻力元件还包括第一环形磁铁以及第二环形磁铁;所述第一环形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第二环形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第一环形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所述第二环形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优选的,所述阻力元件还包括多个第一侧边磁铁以及多个第二侧边磁铁;所述多个第一侧边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多个第二侧边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每一个第一侧边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每一个第二侧边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磁极具有相同极性。优选的,所述整流器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具有阳极以及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之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充电开关;所述第二二极管具有阳极以及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之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之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具有阳极以及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之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充电开关;所述第四二极管具有阳极以及阴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之所述阴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之所述第二端;其中所述充电电池之阳极耦接于所述充电开关。优选的,所述随身充电装置还包括缓冲电容,所述缓冲电容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缓冲电容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整流器以及所述充电开关,所述缓冲电容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整流器以及所述充电电池。优选的,所述操作开关包括开关部分以及操作机构;所述开关部分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以及第三输出端,所述输入端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所述第一输出端耦接于所述开路,所述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电量指示元件,所述第三输出端耦接至所述电源输出电路;所述操作机构设置于所述随身充电装置的外侧,用以操控所述开关部分以导通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开路、所述电量指示元件或所述电源输出电路间的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电量指示元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用以当所述开关部分导通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电量指示元件之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电池之输出电压高于临界电压时,导通所述发光二极管以指示充电完成。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出电路包括标准USB或MiniUSB的线路以输出所述充电电池的电能。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出电路用以耦接至一外部待充电装置。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随身充电装置能够将内部的活动磁铁设置在易于往复移动的环境中,因此使用者无须长时间的摇晃随身充电装置也能够达到对充电电池持续充电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随身充电装置不仅便于携带,还能够减少人力,因此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示意图。符号说明如下:100、200-随身充电装置110-导引管120-活动磁铁130、230-阻力元件132-第一磁铁134-第二磁铁136-第一环型磁铁138-第二环型磁铁140-感应线圈150-整流器160-充电开关170-充电电池180-操作开关182-开关部分184-操作机构S1-第一二极管S2-第二二极管S3-第三二极管S4-第四二极管190-缓冲电容A-开路B-电量指示元件C-电源输出电路236-第一侧边磁铁238-第二侧边磁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专利技术之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关之目的及优点。以下之实施例系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之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专利技术之范畴。此外,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的是,这些实务上的细节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另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等具有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能够被熟悉此
者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之词汇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专利技术相关
具有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100的示意图,随身充电装置100包括导引管110、活动磁铁120、阻力元件130、感应线圈140、整流器150、充电开关160、充电电池170以及操作开关180。活动磁铁120设置于导引管110内,并可以在导引管110中往复移动。阻力元件130设置于导引管110外。当活动磁铁120在导引管110中开始移动时,阻力元件130可以使活动磁铁120持续往复移动,而当活动磁铁120静止时,阻力元件130则可避免活动磁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随身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引管;一活动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内,并可于所述导引管中往复移动;一阻力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用以当所述活动磁铁在所述导引管中移动时,使所述活动磁铁持续地往复移动;一感应线圈,缠绕于所述导引管之管壁,用以当所述活动磁铁在所述导引管中移动时,感应产生一感应电流;一整流器,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用以调整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所述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以输出一充电电流;一充电开关,耦接于所述整流器;一充电电池,耦接于所述充电开关以及所述整流器,用以在所述充电开关导通时,接收所述充电电流以进行充电;以及一操作开关,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用以控制所述充电电池与一开路、一电量指示元件以及一电源输出电路间的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引管;一活动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内,并可于所述导引管中往复移动;一阻力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用以当所述活动磁铁在所述导引管中移动时,使所述活动磁铁持续地往复移动;一感应线圈,缠绕于所述导引管之管壁,用以当所述活动磁铁在所述导引管中移动时,感应产生一感应电流;一整流器,耦接于所述感应线圈,用以调整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所述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以输出一充电电流;一充电开关,耦接于所述整流器;一充电电池,耦接于所述充电开关以及所述整流器,用以在所述充电开关导通时,接收所述充电电流以进行充电;以及一操作开关,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用以控制所述充电电池与一开路、一电量指示元件以及一电源输出电路间的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元件包括一第一磁铁以及一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的一第一端,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导引管的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一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一磁极具有相同极性,所述第二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一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一磁极具有相同极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元件还包括一第一环形磁铁以及一第二环形磁铁,所述第一环形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第二环形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第一环形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一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一磁极具有相同极性,所述第二环形磁铁靠近所述活动磁铁之一磁极与所述活动磁铁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一磁极具有相同极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元件还包括多个第一侧边磁铁以及多个第二侧边磁铁,所述多个第一侧边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一端之所述导引管的管壁,所述多个第二侧边磁铁设置于靠近所述导引管之所述第二端之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锡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