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6098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减小流经制冷剂通道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在旋转式压缩机中,在设下端板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1、下气缸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2、中间隔板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3、下端板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下气缸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2’、下气缸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中间隔板上的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3’时,S1>S3且S2>S3且S2’>S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技术,在双气缸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将供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从下端板盖室(下消音室)朝向上端板盖室(上消音室)流动的制冷剂通道孔配置在远离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位置,由此,抑制压缩制冷剂将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效率。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技术,抑制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将下端板加热而将下气缸的吸入室内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效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53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制冷剂通道孔位于将下气缸及上气缸分别划分为吸入室及压缩室的下叶片及上叶片的附近,因此,其直径的大小受限制。因此,由于流经制冷剂通道孔的制冷剂受到流路的阻力,所以存在引起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进而,由于流经制冷剂通道孔的制冷剂受到流路的阻力,从而还存在旋转式压缩机的静音性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例如在制冷循环中为了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而在压缩中进行向压缩室喷射液体制冷剂(喷射液)的喷射时,从下消音室经由制冷剂通道孔流入上消音室的制冷剂的量增大,制冷剂的流动发生变化,由此,消音室内的共鸣变大,静音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减小流经制冷剂通道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置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置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和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而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嵌合于所述下偏心部,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为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为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和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和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和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道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和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在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的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形成,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的方式设于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上,所述制冷剂通道孔,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在所述下气缸上,位于所述下叶片槽和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且在所述上气缸上位于所述上叶片槽和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设所述下端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1、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2、所述中间隔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3、所述下端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2’、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所述中间隔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3’时,S1>S3且S2>S3且S2’>S3’。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小流经制冷剂通道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端板的底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气缸的底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的底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气缸的底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端板的底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制冷剂通道孔附近的纵剖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1次能量换算COP提高了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噪音降低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气缸的底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制冷剂通道孔附近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来实施。【实施例1】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旋转式压缩机1具备:配置于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10内的下部的压缩部12、配置于压缩部12的上方,经由旋转轴15驱动压缩部12的电动机11、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侧部的立式圆筒状的储液器25。储液器25经由上吸入管105及储液器上弯曲管31T与上气缸121T的上吸入室131T(参照图2)连接,且经由下吸入管104及储液器下弯曲管31S与下气缸121S的下吸入室131S(参照图2)连接。电动机11外侧具备定子111,内侧具备转子112,定子111通过热套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内周面,转子1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和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而设于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为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为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和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和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和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道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和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有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形成于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的方式设于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上,所述制冷剂通道孔,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在所述下气缸中位于所述下叶片槽和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在所述上气缸中位于所述上叶片槽和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在设所述下端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1、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2、所述中间隔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积为S3、所述下端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2’、所述下气缸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和所述中间隔板上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孔的截面重合的面积为S3’时,S1>S3且S2>S3且S2’>S3’。...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7 JP 2016-224217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和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而设于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为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为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和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和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和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道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和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容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有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容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形成于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泰幸上田健史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