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6096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抑制在上气缸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在旋转式压缩机中,制冷剂通路孔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由多个孔形成,所述孔在下气缸中位于下叶片槽与第一插通孔之间,在上气缸中位于上叶片槽与第一插通孔之间,多个孔中,最接近下叶片槽及上叶片槽的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相比其它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为最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技术,在双气缸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将供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从下端板盖室(下消音室)朝向上端板盖室(上消音室)流动的制冷剂通路孔配置在远离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位置,由此,抑制压缩制冷剂将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效率。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技术,抑制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将下端板加热而将下气缸的吸入室内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效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5318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9411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下端板盖(下消音盖)膨胀而在下端板与下端板盖之间形成的下端板盖室成为大的容积,因此,在上气缸中被压缩从上排出孔排出并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而流入下消音室的制冷剂的量大。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相对于设于下端板的下排出孔,制冷剂通路孔配置于下排出阀收纳部的相反侧,从下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下排出阀收纳部流入制冷剂通路孔,所以需要将下排出阀收纳部加深。因此,下端板盖室(制冷剂排出空间)的容积增大,在上气缸中被压缩从上排出孔排出并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而流入下消音室的制冷剂的量大。在此,为了减少制冷剂的倒流,考虑减小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但如果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小,则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流经制冷剂通路孔时,圧力损失就会因为流路阻力而增大,有可能使压缩效率降低。进而,如果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小,则相对于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增大,因此有可能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在上气缸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效率降低。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置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置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成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成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与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与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路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与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有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形成于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的方式设于环绕所述旋转轴的圆周上,所述制冷剂通路孔,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由多个孔形成,所述多个孔在所述下气缸中位于所述下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在所述上气缸中位于所述上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所述多个孔中,最接近所述下叶片槽及所述上叶片槽的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与其它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相比为最小。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在上气缸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效率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上方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上方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端板的底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端板的底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宜组合来实施。【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上方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上方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旋转式压缩机1具备:配置于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10内的下部的压缩部12、配置于压缩部12的上方,经由旋转轴15驱动压缩部12的电动机11、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侧部的立式圆筒状的储液器25。储液器25经由上吸入管105及储液器上弯曲管31T与上气缸121T的上吸入室131T(参照图2)连接,且经由下吸入管104及储液器下弯曲管31S与下气缸121S的下吸入室131S(参照图2)连接。电动机11具备配置于外侧的定子111和配置于内侧的转子112。定子111以热套状态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内周面,转子112以热套状态固定于旋转轴15上。在旋转轴15上,下偏心部152S的下方的副轴部151旋转自如地嵌合在设于下端板160S上的副轴承部161S而被支承,上偏心部152T的上方的主轴部153旋转自如地嵌合在设于上端板160T上的主轴承部161T而被支承。在旋转轴15上,上偏心部152T及下偏心部152S相互具有180度的相位差而设置,在上偏心部152T支承有上活塞125T,在下偏心部152S支承有下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置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置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成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成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与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与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路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与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有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形成于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的方式设于环绕所述旋转轴的圆周上,所述制冷剂通路孔,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由多个孔形成,所述多个孔在所述下气缸中位于所述下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在所述上气缸中位于所述上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所述多个孔中,最接近所述下叶片槽及所述上叶片槽的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与其它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相比为最小。...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4 JP 2016-221534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置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置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成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成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与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与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路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羽羽进吾井上阳上田健史泉泰幸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