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0383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1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和输出终端;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图像处理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和处理器;图像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自动检测车厢余煤,并对余煤所在车厢进行准确定位,使作业人员快速准确找到余煤所在车厢,对余煤进行处理,节省人力并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
本技术属于底开门漏斗车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底开门漏斗车的余煤自动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底开门漏斗车由于其卸煤高效性,在国内外电厂、煤运专线得到广泛的应用。底开门漏斗车中存储的煤在运输过程中会吸收水分,导致煤的自粘性较大,卸煤后车厢内出现余煤;当气温长时间处于低位时,煤出现结冰现象,此时卸煤后车厢余煤现象较为严重。为保证正常运营,需对余煤进行判断并处理。目前,余煤检测主要通过人工肉眼判断,由于底开门漏斗车车厢顶部距离地面较高(约4m),无法从车厢两侧进行观望,需在车辆上方设置瞭望平台,在底开门漏斗车运动过程中,通过人工逐台检查,此法不仅耗费人力,而且由于车辆运动及人工判断存在偏差,余煤所在车厢准确定位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不仅能够对底开门漏斗车卸煤后的车厢进行自动余煤检测,还能够对余煤所在车厢进行准确定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和输出终端;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图像处理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和处理器;图像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激光扫描获取车厢内部在无煤状态下的原始轮廓数据,以及各车厢卸煤后的轮廓数据;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对原始轮廓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获得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并用于将各车厢卸煤后的轮廓数据中的非原始轮廓数据自动筛出,经图像处理获取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数据转换单元用于将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和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处理器可识别的数字数据;处理器将非车厢轮廓的数字数据数据与原始轮廓的数字数据数据进行重叠对比,判断车厢是否存在余煤。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还包括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的定位模块;定位模块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光电传感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作为定位模块的输出端;电源用于为光电传感单元供电,使光电传感单元形成光路;光电传感单元用于在光路被车厢阻隔时输出开关信号;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的开关信号进行计数,得到与车厢位置相对应的计数信息。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光电传感单元包括相对放置在轨道两侧的支架,以及分别装设在支架上的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光电开关收光器用于接收所述光电开关发光器发出的光源,当光源被阻时,光电开关收光器输出开关信号。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可沿着支架上下移动,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的装设高度保持一致且位于相邻车厢间存在连续间隙的高度范围内。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安装在所述支架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700mm处。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检测模块采用激光扫描仪实现,激光扫描仪用于发射激光以获取车厢轮廓数据。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检测模块还包括摄像机,用于拍摄车厢内部视频,当检测到余煤时,回放视频以观察余煤车厢的情况。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余煤自动检测系统,采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得车厢卸煤后的内部轮廓数据,并通过处理器将卸煤后的轮廓数据与无煤状态下的原始轮廓数据进行重叠对比,能自动检测出各车厢的余煤及余煤量,无需人工肉眼逐台检查,节省人力;(2)本技术提供的余煤自动检测系统,通过基于光电传感技术的定位模块获取与车厢位置相对应的计数信息,处理器通过计数信息确定车厢位置,实现余煤车厢的准确定位,能够使作业人员快速准确找到余煤所在车厢,对余煤进行处理,准确率高,提升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2D激光扫描仪和光电传感单元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电传感单元安装位置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包括检测模块1、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输出终端3和定位模块4;检测模块1、输出终端3和定位模块4均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相连;检测模块1包括2D激光扫描仪11和摄像机12,2D激光扫描仪11通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以获取车厢5轮廓数据,摄像机12用于拍摄车厢5内部视频,当检测到余煤时,回放视频以观察余煤车厢5的情况;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包括依次相连的图像处理单元21、交换机22和综合处理计算机23;图像处理单元21对原始轮廓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获得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并将各车厢5卸煤后的轮廓数据中的非原始轮廓数据自动筛出,经图像处理获取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数据转换单元22将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转换为综合处理计算机23可识别的数字数据,如二进制数据,并存储在综合处理计算机23中;将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并传输至综合处理计算机23;综合处理计算机23将非车厢轮廓的二进制数据与原始轮廓的二进制数据进行重叠对比,判断车厢5是否存在余煤,此外,综合处理计算机23还可以根据对比结果自动计算各车厢5的余煤量。定位模块4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41、光电传感单元42和控制单元43,定位模块4通过控制单元43与综合处理计算机23相连;光电传感单元42包括相对放置在轨道两侧的支架423,以及分别装设在支架423上的光电开关发光器421和光电开关收光器422;光电开关发光器421和光电开关收光器422组成对射分离式光电开关,光电开关收光器422用于接收光电开关发光器421发出的光源,当光源被某节车厢5阻隔时,光电开关收光器422输出一个开关信号至控制单元43,由控制单元43对接受的开关控制信号进行计数并将计数信息传输至综合处理计算机23,综合处理计算机23通过计数次数确定车厢5位置,并将车厢5位置信息与余煤信息进行匹配,实现余煤车厢5的定位。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2D激光扫描仪和光电传感单元42的安装位置示意图,2D激光扫描仪设置在底开门漏斗车车厢5上方,余煤检测过程包括两个环节:(1)无煤状态下车厢轮廓数据的获取:2D激光扫描仪扫描底开门漏斗车无煤状态下的车厢5内部轮廓,获得无煤车厢轮廓的原始轮廓数据,经图像处理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后,存储在综合处理计算机23的数据库中;(2)余煤检测:底开门漏斗车卸煤完成并关门后,2D激光扫描仪对关门后的各节车厢5内部依次进行扫描,获取各车厢5卸煤后的内部轮廓数据;图像处理单元21对内部轮廓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将非车厢轮廓数据自动筛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模块(1)、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和输出终端(3);所述检测模块(1)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3)相连;所述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包括图像处理单元(21)、数据转换单元(22)和处理器(23);所述图像处理单元(21)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2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2)的输出端与处理器(2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处理器(23)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模块(1)、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和输出终端(3);所述检测模块(1)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3)相连;所述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包括图像处理单元(21)、数据转换单元(22)和处理器(23);所述图像处理单元(21)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2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2)的输出端与处理器(2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处理器(23)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输出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的定位模块(4);所述定位模块(4)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41)、光电传感单元(42)和控制单元(43);所述控制单元(43)的输出端作为定位模块(4)的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煤自动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永元许克亮张浩周明翔张琨刘辉张俊岭王小岑汪宇亮何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