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056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如果是,则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其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小于所述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使发动机的当前扭矩梯度增长,逐渐向需求扭矩靠近,避免起步后踩油门给变速箱带来过大的冲击,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对于配置有发动机自动启停等功能的车辆来说,发动机停机转入发动机运行的起步阶段,踩油门通常会给变速箱带来极大的冲击。例如: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后而踩下加速踏板,由于需求扭矩较大,在当前扭矩跳变到需求扭矩时,会给变速箱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变速箱的使用寿命,并且影响车辆行驶平顺性,给驾驶员带来较差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避免起步后踩油门给变速箱带来过大的冲击,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如果是,则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其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小于所述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使发动机的当前扭矩梯度增长,逐渐向需求扭矩靠近,避免起步后踩油门给变速箱带来过大的冲击,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在一些示例中,在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扭矩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扭矩增量;如果是,则以所述设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所述当前扭矩达到所述需求扭矩。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为所述扭矩差值与滤波系数的乘积,其中,所述滤波系数为小于1的正数。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包括: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大于预定转速;从所述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时开始计时,判断计时时间是否位于所述预定时间内;判断油门踏板开度是否大于预定开度;如果发动机转速大于预定转速、计时时间位于所述预定时间内且油门踏板开度大于预定开度,则满足所述扭矩限制条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在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断出满足扭矩限制条件时,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其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小于所述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可以在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使发动机的当前扭矩梯度增长,逐渐向需求扭矩靠近,避免起步后踩油门给变速箱带来过大的冲击,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之后,判断所述扭矩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扭矩增量,如果是,则以所述设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所述当前扭矩达到所述需求扭矩。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为所述扭矩差值与滤波系数的乘积,其中,所述滤波系数为小于1的正数。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在发动机转速大于预定转速、计时时间位于所述预定时间内且油门踏板开度大于预定开度时,判断满足所述扭矩限制条件,其中,所述计时时间为从所述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时开始计时的时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上述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该车辆可以在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使发动机的当前扭矩梯度增长,逐渐向需求扭矩靠近,避免起步后踩油门给变速箱带来过大的冲击,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在一些示例中,预定时间与车辆的变速箱相关。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的原理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附图标记说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300、判断模块310、控制模块32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具体地,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大于预定转速;从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时开始计时,判断计时时间是否位于预定时间内;判断油门踏板开度是否大于预定开度;如果发动机转速大于预定转速、计时时间位于预定时间内且油门踏板开度大于预定开度,则满足扭矩限制条件。结合图2所示,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即:启停信号输出,其中,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指发动机控制单元发给变速箱控制单元一个档位切换信号,并且变速箱控制单元识别到换挡杆为D档。例如:驾驶员松开脚刹,便使得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进一步地,如果发动机转速大于一定转速(预定转速)、计数器未达到一定时间(预定时间)并且油门踏板开度大于一定角度(预定开度),则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在该示例中,预定转速例如为800rmp,计数器从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开始计时,并且当发动机自动停机后重置为0。也就是说,扭矩限制阶段在启停释放后的预定时间内进行,其中,预定时间与变速箱相关,即:对于不同车辆的变速箱或者不同类型的变速箱,设定的预定时间可能不同,预定时间取决于变速箱,可以通过试验方式得到,预定时间通常不会太长,如0.5-0.8秒左右。S102:如果是,则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扭矩限制阶段,其中,动态扭矩增量小于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动态扭矩增量为扭矩差值与滤波系数的乘积,其中,滤波系数为小于1的正数。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当进入扭矩限制阶段,可以通过滤波模块实现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扭矩限制阶段。也就是说,当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后,期望扭矩OUT=当前扭矩OLD+滤波系数*(需求扭矩IN–当前扭矩OLD)。其中,当前扭矩OLD指发动机当前的输出扭矩,需求扭矩IN指驾驶员期望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可以根据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的开度的大小等信息计算得到。由于滤波系数为小于1的正数,因此,在扭矩限制阶段,期望扭矩OUT的大小逐渐变大,慢慢向需求扭矩IN的大小靠近,而并非直接从当前扭矩直接变化到需求扭矩。也就是说,对驾驶员的需求扭矩进行了滤波,用来限制踩油门导致的需求扭矩瞬间变化过大而对变速箱带来的冲击,有效地保护了变速箱,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升驾驶体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退出扭矩限制阶段之后,还包括:判断扭矩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扭矩增量;如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如果是,则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其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小于所述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如果是,则进入扭矩限制阶段,以根据动态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其中,所述动态扭矩增量小于所述需求扭矩与当前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退出所述扭矩限制阶段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扭矩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扭矩增量;如果是,则以所述设扭矩增量逐渐提升当前扭矩,直至所述当前扭矩达到所述需求扭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扭矩增量为所述扭矩差值与滤波系数的乘积,其中,所述滤波系数为小于1的正数。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后,判断是否满足扭矩限制条件,包括: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大于预定转速;从所述发动机启停信号释放时开始计时,判断计时时间是否位于所述预定时间内;判断油门踏板开度是否大于预定开度;如果发动机转速大于预定转速、计时时间位于所述预定时间内且油门踏板开度大于预定开度,则满足所述扭矩限制条件。5.一种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依天黄猛王勇刘婷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