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026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硅钢,其成分为(重量百分比):C:≤0.005,Si:2.9~3.5,Mn:0.045~0.075,S:0.015~0.025,P:≤0.030,Al↓[sol.]≤0.006,N:0.0015~0.0055,Cu:0.12~0.20,Ti:≤0.005,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和Fe。其方法包括利用常规技术形成薄板坯,经热轧、冷轧、中间退火、高温退火的步骤,主要是用高温退火前的再结晶退火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脱碳退火、提高中间退火速度,从而可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向硅钢,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取向硅钢生产方法如下用转炉(或电炉)炼钢,进行二次精炼及合金化,连铸成板坯,其基本化学成分为Si2.5~4.5%、C0.01~0.10%、Mn0.03~0.1%、S0.012~0.050%、Als0.01~0.05%、N0.003~0.012%,有的成分体系还含有Cu、Mo、Sb、Cr、B、Bi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余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板坯在专用高温加热炉内加热到1400℃左右的温度,并进行30分钟以上的保温,使有利夹杂物充分固溶,以便在随后的热轧过程中在硅钢基体内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即抑制剂;热轧板常化(或不常化)后,进行酸洗,除去表面氧化铁皮;用一次冷轧或包括中间退火的两次以上冷轧法轧到成品厚度,进行脱碳退火和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退火隔离剂,把钢板中的碳脱到不影响成品磁性的程度(一般应在50ppm以下);高温退火过程中,钢板发生二次再结晶、Mg2SiO4底层形成及净化(除去钢中的S、N等对磁性有害的元素)等物理化学变化,获得取向度高、铁损低的取向硅钢;最后,经过涂布绝缘涂层和拉伸退火,得到商业应用形态的取向硅钢产品。传统的的取向硅钢生产是在板坯厚度为210mm~250mm、连铸拉速为0.8~1.5m/min的条件下生产的。上述传统的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生产出了顶级的取向硅钢产品。但是,由于铸坯中的MnS、AlN以粗大化形式存在(半径达1~20μm),需要以1360~1420℃的高温、长时间进行板坯的再加热。加热炉内烧损大,高达3%左右。因此加热炉停炉清渣的周期很短,即使采用液体除渣的工艺,每月需停炉一次。加热炉内塌腰、断坯的概率很大。由于轧制温度很高,再加上硅含量很高,加工性能急剧恶化。精轧穿带、通板困难,出现断带、边裂、边损等缺陷的概率很高,边裂可到达20mm以上,成材率低,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中,人们摸索和开发出了一些成功的办法,其中之一便是采用薄板坯连铸生产取向硅钢的方法来生产取向硅钢。典型的,该类技术公开在由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申请并于2002年7月31日公布的专利技术名称为“磁性能优良的取向硅钢板制造方法”的特开2002-212639中,该专利技术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25%~0.10%,Si2.5%~4.0%,S或Se的一种或两种、以Seq=S+0.406Se(该等式为S含量的当量式,Seq为S当量,即Se的作用与S相当,可形成MnSe抑制剂)计为0.003%~0.030%,Als0.002%~0.010%,N0.0010%~0.0050%,Mn0.02~0.20%,Cu0.01%~0.30%,P、Sn、Sb中至少1种的含量为0.02~0.30%,Cr0.02%~0.30%,Ni0.03%~0.30%,Mo、Cd中至少1种的含量为0.008%~0.3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用薄板坯连铸方法形成30~140mm厚的板坯,在1000℃~1250℃下进行5分钟以上的加热后,进行热轧。钢带进行950~1150℃×30~600sec.的常化处理,用1次冷轧或有中间退火两次以上的冷轧方法轧制到最终产品厚度,最终轧程的冷轧压下率为0~85%,脱碳退火后钢板在行进过程的N2、H2、NH3混合气氛中进行渗氮,钢带的增N量为0.001%~0.010%,涂隔离剂后进行高温退火,生产磁性优良的取向硅钢。从上述专利(特开2002-212639)公布的薄板坯取向硅钢生产工艺的实施例来看,该专利技术是以碳、氮化物为主要抑制剂的化学成分体系,Alsol.及S含量均较低,碳含量较高;工艺上,由于成分中碳含量较高,中间退火及第二次冷轧后的脱碳退火都必须脱碳,从而使生产效率较低。同时,该专利采用在脱碳退火中通NH3渗氮来加强抑制能力,但由于Alsol.及S含量均较低,AlN、(Mn,Cu)xS等稳定抑制剂的含量很低,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采用低碳、低铝化学成分,中间退火及第二次冷轧后的再结晶退火中无需进行脱碳,使通板速度增加,且玻璃膜底层的质量优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硅钢,其成分为(重量百分比)C≤0.005Si2.9~3.5Mn0.045~0.075S0.015~0.025P≤0.030Alsol.≤0.006NN0.0015~0.0055Cu0.12~0.20Ti≤0.005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和Fe。以下是本专利技术专利主要元素的作用及其限定说明a)碳碳是扩大γ相区元素,其主要作用是在热轧过程中,使钢中含有一定量的γ相,通过γα相变细化组织,并使之沿板厚方向呈现出特定的组织梯度,即板中心晶粒组织细小;板表面附近晶粒粗大,易于使二次再结晶完善。采用薄板坯连铸工艺,由于铸坯中柱状晶较少、形成的组织晶粒较细,消除了常规连铸坯柱状晶组织发达对二次再结晶稳定性的不利影响,C含量可显著降低。但C含量过低,冶炼控制变得困难,因此设定C≤0.005(重量百分比)。优选的,设定C≤0.003(重量百分比),可充分消除成品中出现磁时效、影响长期使用时磁性能的可能性。b)硅含量在2.9~3.5(重量百分比),硅显著提高电阻率,减少涡流损耗,降低铁损。但如果Si含量过高,材料加工困难、热轧板组织粗大,使析出的抑制剂粗大、数量减少、抑制力降低、二次再结晶困难。优选的,设定Si含量在3.05~3.35(重量百分比)之间,可降低铁损、同时保证可制造性。c)锰主要作用是形成MnS或(Mn,Cu)xS抑制剂及防止热轧板热脆。Mn含量过低,热轧过程中形成的MnS粒子过少,抑制力低下,二次再结晶不完全;Mn含量过高,×积高(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钢中Mn、S含量的乘积×与析出相MnS的固溶温度之间有如下关系log×=-a/T+b,a、b为常数,如a=9800、b=3.74,即×越高,要求的固溶温度也越高),铸坯中MnS粒子过于粗大,板坯加热温度提高,材料烧损严重,收得率降低,含量在0.045~0.075(重量百分比),可形成足够量的(Mn,Cu)xS析出相。优选的,设定Mn的含量在0.050~0.065(重量百分比)之间,能获得更为稳定的磁性能。d)硫含量在0.015~0.025(重量百分比),硫主要与Mn、Cu一起形成(Mn,Cu)xS。S含量过低,形成(Mn,Cu)xS数量不足,抑制力低;S含量过高,成品脱硫困难。优选的,设定S的含量在0.018~0.025(重量百分比)之间,能获得更为稳定的磁性能。e)磷磷含量控制在≤0.030(重量百分比)。优选的,P≤0.015(重量百分比),使热轧板中的析出相分布更均匀,磁性优化。f)酸溶铝和氮酸溶铝和氮在钢中含有适量的Alsol.和N对稳定磁性很必要,即=0.001~0.006,=0.0015~0.0055时,板坯加热温度降低,磁性稳定。优选的,设定Alsol.≤0.0045以及N含量在0.0015~0.0040之间,形成完善的二次再结晶,且二次晶粒尺寸减小、铁损降低。g)铜含量在0.12~0.20(重量百分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硅钢,其成分为(重量百分比):C:≤0.005Si:2.9~3.5Mn:0.045~0.075S:0.015~0.025P:≤0.030Al↓[sol.]≤0.00 6N:0.0015~0.0055Cu:0.12~0.20Ti:≤0.00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焕德李国保路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