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058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动端子与定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或金属外壳设有插接孔,所述动端子包括基部、弹性部、第一接触部、抵接部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抵接部分别与弹性部连接,所述抵接部凸入插接孔,所述定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接触在一起,所述弹性部能够跟随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促使第一接触部远离开第二接触部,相对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无需提供弹性部上下变形的活动空间,便于降低同轴连接器的高度、厚度,有利于同轴连接器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开关功能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一般在手机等移动通讯电子产品中,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广泛应用于高频电路的检查用。随着电子产品的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同轴连接器也需要朝向轻薄化做研发。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专利技术专利第CN105490112A号揭露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动端子、定端子及金属外壳,动端子与定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绝缘本体设有供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的插接孔,可动端子包括能够上下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及从弹性部一末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部,弹性部位于插接孔内,弹性部另一末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接触部,接触部与定端子接触在一起,当插头的中心端子向下插入插接孔时,中心端子抵压弹性部,促使接触部向下移动,与定端子分离开,动端子与定端子由闭合切换为断开,实现了开关的功能。由于动端子通过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使接触部与定端子接触或断开,因此同轴连接器需要提供弹性部上下变形的活动空间,导致同轴连接器高度、厚度较大,如此不利于同轴连接器轻薄化的发展趋势。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降低高度、厚度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动端子与定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插接孔,所述动端子包括基部、弹性部、第一接触部、抵接部及第一焊接部,所述基部连接弹性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抵接部分别与弹性部连接,所述抵接部凸伸入插接孔,用以供插头的中心端子抵压移动,所述定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接触在一起或未抵接,所述弹性部能够跟随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促使第一接触部远离开第二接触部或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动端子包括固定部及自固定部末端向上弯折延伸的嵌入部,所述固定部与弹性部从基部同向延伸而成,所述固定部与弹性部水平间隔开,所述弹性部、第一接触部及固定部的板面为水平面。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是自弹性部的外侧缘撕裂后向上弯折延伸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的板面为竖直面。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弹性部与第一接触部的凹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伸入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孔内侧面设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凹陷,所述抵接部活动设置于凹陷内。进一步地,所述动端子包括水平间隔开的一对弹性部及一对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该一对第一接触部之间,并且一一接触在一起,所述两弹性部能够水平张开,促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分离开。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也设置为两个,每一抵接部从弹性部外侧延伸向上弯折延伸而成,所述抵接部包括倾斜部与水平部,所述倾斜部是从水平部内侧端向上、向外倾斜延伸,所述水平部连接在倾斜部与弹性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位于第一本体上方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第二本体分开设置后再组装在一起,并将动端子及定端子定位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主体部向上凸伸的圆筒形对接部,所述插接孔上下贯穿主体部与对接部。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主板、从主板向上凸伸的圆筒状接合部及自主板周缘先向下再向内侧弯折延伸的若干焊接脚,所述主板遮盖第二本体主体部上表面,接合部包覆第二本体的对接部,与对接部外表面贴合在一起,所述焊接脚扣压在第一本体下表面,所述第一本体下表面设有收容部分焊接脚的凹部,所述焊接脚与第一、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弹性部能够跟随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促使第一接触部远离开第二接触部或相互接触,同轴连接器无需提供弹性部上下变形的活动空间,便于降低同轴连接器的高度、厚度,有利于同轴连接器轻薄化的发展趋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金属外壳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第二本体与金属外壳结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在插头插入之前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同轴连接器在插头插入之后的平面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方式方2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图13另一角度的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方式方2同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方式方2同轴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8为图17另一角度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10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供插头的中心端子300插接,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动端子30、定端子40及包覆在第一、第二本体10、20外侧的金属外壳50。第一、第二本体10、20组成绝缘本体,第一本体10为方形,并将动端子40及定端子30定位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上,且定端子30与第一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将动端子30、定端子40与第一本体10称为端子模组11,第一本体10上表面设有凹槽12。所述第一本体10位于第二本体10下方,第二本体20包括主体部21、主体部21向上凸伸的圆筒形对接部22及上下贯穿主体部21与对接部22的插接孔23,对接部22内侧面设有暴露于插接孔23的凹陷24。动端子30包括基部31、弹性部32、第一接触部33、抵接部34、第一固定部35、嵌入部36及第一焊接部37。基部31、弹性部32、第一接触部33及固定部25的板面为水平面,弹性部32与第一固定部35水平间隔开,两者从基部31的一末端同向延伸而成,第一焊接部37是从基部31的另一相对末端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第一接触部33设于弹性部32的末端,抵接部34是从弹性部32外侧缘撕裂后向上弯折延伸而成,抵接部34的板面为竖直面,垂直于弹性部32。嵌入部36是自第一固定部35的末端垂直向上弯折延伸而成,与抵接部34水平相对。基部31、弹性部32、第一接触部33及第一固定部35固定于第一本体10凹槽12内,第一接触部33能够跟随弹性部32水平移动。抵接部34活动设置于第二本体20凹陷24内,并且凸入插接孔23,用以与插头的中心端子300抵压接触。嵌入部36插入成型于第二本体20内。第一焊接部37延伸出第一本体1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定端子40包括向上伸入第一本体10凹槽12内的第二接触部43、延伸出第一本体10的第二焊接部47及连接第二接触部43与第二焊接部47的第二固定部45,第二接触部43的板面为竖直面,与第一接触部33接触在一起,第二焊接部47延伸出第一本体1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第二固定部45埋设于第一本体10内,第一、第二焊接部37、47水平相对设置。金属外壳50包括主板51、从主板51向上凸伸的圆筒状接合部52及自主板51周缘先向下再向内侧弯折延伸的若干焊接脚57,主板51遮盖第二本体20主体部21的上表面,接合部52包覆第二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同轴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动端子与定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插接孔,所述动端子包括基部、弹性部、第一接触部、抵接部及第一焊接部,所述基部连接弹性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抵接部分别与弹性部连接,所述抵接部凸伸入插接孔,用以供插头的中心端子抵压移动,所述定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接触在一起或未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能够跟随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促使第一接触部远离开第二接触部或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动端子与定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插接孔,所述动端子包括基部、弹性部、第一接触部、抵接部及第一焊接部,所述基部连接弹性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抵接部分别与弹性部连接,所述抵接部凸伸入插接孔,用以供插头的中心端子抵压移动,所述定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接触在一起或未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能够跟随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促使第一接触部远离开第二接触部或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包括固定部及自固定部末端向上弯折延伸的嵌入部,所述固定部与弹性部从基部同向延伸而成,所述固定部与弹性部水平间隔开,所述弹性部、第一接触部及固定部的板面为水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是自弹性部的外侧缘撕裂后向上弯折延伸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板面为竖直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弹性部与第一接触部的凹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伸入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内侧面设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凹陷,所述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豪阮军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