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056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1:1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屏蔽片包括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平板状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中心部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且与所述中心部间隔一段间隔空间的两侧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请参照中国专利CN105490059号专利公开的一种USB插座,所述插座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位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所述屏蔽片包括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所述舌部包括两侧部、连接两侧部的头部的连接部及位于两侧部之间的空缺。因两侧部之间为空缺,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位于所述空缺对应处,电磁屏蔽效果差,无法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屏蔽片包括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平板状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中心部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且与所述中心部间隔一段间隔空间的两侧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包括设有接触部的若干电源端子及若干信号端子,在竖直方向上,所述间隔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进一步的,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间隔空间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间隔空间的横向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进一步的,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中心部及两侧部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反向对称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有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均设有舌片。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部的前表面相较于所述两侧部的前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一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间隔空间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分别设有相互卡扣的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收容于所述让位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片还包括连接所述中心部与所述两侧部的连接部。进一步的,所述舌片还包括连接所述中心部与所述两侧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中心部与所述两侧部的尾端或前端,所述中心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中部向所述舌片的中间延伸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屏蔽片通过设置中心部及位于中心部两侧且与其间隔一段间隔空间的两侧部,在避免电源端子之间发生短路的同时,实现最佳的电磁屏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中的绝缘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屏蔽片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绝缘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屏蔽片的进一步分解图。图5是图4的另一角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中的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屏蔽片的立体组合图。图7是图6所示的另一角度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绝缘本体1电连接器100第一绝缘本体11第二绝缘本体12绝缘基座13基部14舌板15卡扣装置16固定脚17预留端子20第一导电端子21第二导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接触部24焊接部25电源端子26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27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28低速差分信号端子29屏蔽片3基片31横向部311竖向部312固定脚313连接片314舌片32间隔空间321让位空间322连接部35中心部33中心部前表面331侧部34侧部前表面341卡扣臂342收容空间40遮蔽壳体4侧壁43顶壁41底壁42金属外壳5外壳固定脚53第一端子模块61第二端子模块62密封部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8介绍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对接方向为前后方向,与对接方向垂直的横断方向为左右方向,和对接方向及横断方向均垂直为竖直方向。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与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及屏蔽片3、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包覆于遮蔽壳体4外的金属外壳5及封堵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密封部7。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收容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绝缘本体11、收容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绝缘本体12及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及第二绝缘本体12外的绝缘基座13。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二绝缘本体12分别包括基部14及自基部14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5。每根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分别包括平板状的接触部24及自所述接触部24弯折向后延伸形成的焊接部25。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4分别暴露于对应的舌板15的上、下表面,即,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4暴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舌板15的上表面外,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4暴露于第二绝缘本体12的舌板15的下表面外。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的焊接部25分别暴露于对应的基部14外。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二绝缘本体12上分别设有相互卡扣的卡扣装置16。绝缘本体1上还设有与所述屏蔽片3卡扣配合的固定脚17。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二导电端子22上、下对齐且反向对称排布,分别包括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23、位于中间的一对低速差分信号端子29、位于一对低速差分信号端子29两侧的一对预留端子20、位于两预留端子20两侧的一对电源端子26、位于电源端子26与接地端子23之间的一对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28及一对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27。其中,低速差分信号端子29、预留端子20、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28及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27统称为信号端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端子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二导电端子22可在上述端子排布的基础上,减少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27及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28,或对预留端子20、电源端子26接地端子23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减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一绝缘本体1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一端子模块61,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二绝缘本体1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形成第二端子模块62。屏蔽片3夹持于第一端子模块61与第二端子模块62之间,绝缘基座13包覆成型于组装后的第一端子模块61、第二端子模块62及屏蔽片3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形成第一端子模块61及第二端子模块62,或者将第一导电端子21、第二导电端子22、屏蔽片3及绝缘本体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直接成型。请参照图4至图8所示,屏蔽片3为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基片31及自基片3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片32,所述舌片32包括中心部33及位于所述中心部33两侧且与所述中心部33间隔一端距离的两侧部34。屏蔽片3还包括连接所述中心部33与所述两侧部34的连接部35。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5设置于舌片32上,连接中心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片包括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平板状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中心部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且与所述中心部间隔一段间隔空间的两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片包括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平板状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中心部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且与所述中心部间隔一段间隔空间的两侧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包括设有接触部的若干电源端子及若干信号端子,在竖直方向上,所述间隔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间隔空间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的横向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中心部及两侧部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