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1086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接头包括接头锥头和接头端板。所述接头锥头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接头端板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接头锥头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的上端。所述接头端板焊接在接头锥头的下端,接头端板的中央通孔与接头锥头同轴。

A connection node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used in prefabricated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ion node of a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applied to a prefabricated frame. The joint comprises a joint cone head and a joint end plate. The joint cone is a hollow rotary body which is open at both end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The end plate of the joint is a circular plate with a through hole in the center. A number of U - shaped gap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outer circle of the entire annular plate. The big end of the joint cone nested and fixed on the pipe end. The end plate of the joint is weld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joint cone head, and the central through hole of the end plate of the joint is coaxial with the joint cone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结构)得到迅猛发展,框架结构是其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在预制装配式结构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有的PC框架结构是将混凝土柱、混凝土梁在工厂预制,现场通过整体后浇的湿作业方法进行装配连接,具有一下缺点:①构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材料强度较低,截面大,重量大,给预制、运输、吊装及装配带来诸多不便;②现场装配处钢筋众多,连接构造复杂,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③采用湿法连接,除程序繁琐外,还不利于减少扬尘,降低污染;④采用整体式后浇的装配方法,需要等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技术间歇时间长,不利于提高效率。钢管混凝土是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用着框架柱时,能充分发挥混凝土和钢材的优点,明显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增加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钢材强度高、变形能力强、各向同性,截面做成工字形或箱形时,很适合用于梁等以承担弯矩为主的构件。将钢管混凝土与钢梁进行组合,能减小截面尺寸,减轻构件重量,对于增加建筑实得面积,减小层高,降低运输和安装成本具有明显效果。同时,构件之间采用高强螺栓及焊接连接等干法连接,质量易控、效率提高。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钢管混凝土柱分为底层钢管混凝土柱、中层钢管混凝土柱和顶层钢管混凝土柱三类。所述底层钢管混凝土柱包括钢管I和上接头I。所述上接头I包括上接头锥头I和上接头端板I。所述上接头锥头I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同轴。所述中层钢管混凝土柱包括钢管II、上接头II和下接头II。所述上接头II包括上接头锥头II和上接头端板II。所述上接头锥头II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I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I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I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I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I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I同轴。所述下接头II包括下接头锥头II和下接头端板II。所述下接头锥头II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下接头端板II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下接头锥头II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的下端。所述下接头端板II焊接在下接头锥头II的下端,下接头端板II的中央通孔与下接头锥头II同轴。所述顶层钢管混凝土柱包括钢管III和下接头III。所述下接头III包括下接头锥头III和下接头端板III。所述下接头锥头III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下接头端板III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下接头锥头III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的下端。所述下接头端板III焊接在下接头锥头III的下端,下接头端板III的中央通孔与下接头锥头III同轴。进一步,通过上接头端板I的中央通孔,向钢管I和上接头锥头I内部浇筑混凝土I。进一步,通过上接头端板II或下接头端板II的中央通孔,向钢管II、下接头锥头II和上接头锥头II内部浇筑混凝土II。进一步,通过下接头锥头III的中央通孔,向钢管III、下接头锥头III内部浇筑混凝土III。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现场装配采用高强螺栓和焊接连接,检测方便、质量易控,无需技术间歇,施工速度提高,干法装配,减少扬尘,降低污染。构件及节点的延性提高,使本技术的装配式框架能适用于高烈度的抗震地区。附图说明图1为装配式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接头示意图。图3为下接头示意图。图4为底层钢管混凝土柱示意图。图5为中间层钢管混凝土柱示意图。图6为顶层钢管混凝土柱示意图。图7为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装配示意图。图8为上下层钢管混凝土柱装配示意图。图中: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钢管I101、混凝土I102、钢牛腿I103、上环板I1031、下环板I1032、牛腿腹板I1033、上接头I104、上接头锥头I1041、上接头端板I1042、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钢管II201、混凝土II202、钢牛腿II203、上环板II2031、下环板II2032、牛腿腹板II2033、上接头II204、上接头锥头II2041、上接头端板II2042、下接头II205、下接头锥头II2051、下接头端板II2052、顶层钢管混凝土柱3、钢管III301、混凝土III302、钢牛腿III303、上盖板3031、下环板III3032、牛腿腹板III3033、下接头III304、下接头锥头III3041、下接头端板III3042、钢横梁4、钢横梁翼缘401、钢横梁腹板402、拼接盖板10、高强螺栓II11、垫板12、焊缝13高强螺栓I14、装配钢管15、上部横向焊缝16、下部横向焊缝17,竖向焊缝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预制的钢管混凝土柱和预制的钢横梁4组合形成的装配式框架。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分为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和顶层钢管混凝土柱3三类。所述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包括钢管I101、混凝土I102、钢牛腿I103和上接头I104。所述钢牛腿I103包括上环板I1031、下环板I1032和四块牛腿腹板I1033。所述上环板I1031和下环板I1032的结构相同,其中央均有一个套在钢管I101上的通孔,其四周均有四个分支(进一步地,钢牛腿I103分支个数因钢管混凝土柱所处的位置而不同,角柱的分支为两个、边柱的分支为三个、中柱的分支为四个)。上环板I1031和下环板I1032被固定在钢管I101上后,上环板I1031和下环板I1032各自的四个分支形成钢管I101四周的四组翼缘板,每组翼缘板均包括一个上翼缘板和一个下翼缘板。四块牛腿腹板I1033分别与四组翼缘板配合,每一块牛腿腹板I1033均垂直地焊接在一个上翼缘板和一个下翼缘板之间。所述上接头I104包括上接头锥头I1041和上接头端板I1042。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中空的圆台)。所述上接头端板I1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钢管混凝土柱分为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和顶层钢管混凝土柱(3)三类;所述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包括钢管I(101)和上接头I(104);所述上接头I(104)包括上接头锥头I(1041)和上接头端板I(1042);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1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101)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1042)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1041)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1042)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1041)同轴;所述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包括钢管II(201)、上接头II(204)和下接头II(205);所述上接头II(204)包括上接头锥头II(2041)和上接头端板II(2042);所述上接头锥头II(2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I(2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I(204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201)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I(2042)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I(2041)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I(2042)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I(2041)同轴;所述下接头II(205)包括下接头锥头II(2051)和下接头端板II(2052);所述下接头锥头II(205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下接头端板II(205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下接头锥头II(205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201)的下端;所述下接头端板II(2052)焊接在下接头锥头II(2051)的下端,下接头端板II(2052)的中央通孔与下接头锥头II(2051)同轴;所述顶层钢管混凝土柱(3)包括钢管III(301)和下接头III(304);所述下接头III(304)包括下接头锥头III(3041)和下接头端板III(3042);所述下接头锥头III(3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下接头端板III(3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下接头锥头III(304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201)的下端;所述下接头端板III(3042)焊接在下接头锥头III(3041)的下端,下接头端板III(3042)的中央通孔与下接头锥头III(3041)同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的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钢管混凝土柱分为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和顶层钢管混凝土柱(3)三类;所述底层钢管混凝土柱(1)包括钢管I(101)和上接头I(104);所述上接头I(104)包括上接头锥头I(1041)和上接头端板I(1042);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1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104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101)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1042)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1041)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1042)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1041)同轴;所述中层钢管混凝土柱(2)包括钢管II(201)、上接头II(204)和下接头II(205);所述上接头II(204)包括上接头锥头II(2041)和上接头端板II(2042);所述上接头锥头II(204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上接头端板II(204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均匀地分布着若干U形缺口;所述上接头锥头II(2041)的大端嵌套并固定在钢管II(201)的上端;所述上接头端板II(2042)焊接在上接头锥头II(2041)的下端,上接头端板II(2042)的中央通孔与上接头锥头II(2041)同轴;所述下接头II(205)包括下接头锥头II(2051)和下接头端板II(2052);所述下接头锥头II(2051)是一个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回转体;所述下接头端板II(2052)是一个中央具有通孔的环形板;整个环形板的外圆四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刚王志军周淑容傅剑平聂诗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