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6445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在车辆座椅中,侧气囊设备的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外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当就坐乘员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时,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此处,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当与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座椅靠背弹簧的侧弹簧部接触时,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

Vehicle seats with side air bag equipment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ehicle seat with a side air bag device. In the vehicle seat, the gas generator of the side air bag equipment is attached to the inside of the seat width of the outer frame. When sitting occupants are three-dimensional human models of AM50, part of the gas generation device overlaps with the back panel of 3D human body when viewed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of the seat. Here, in a seat back in position with a gas generating devic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t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lane section, when the seat back toward the imaginary line moves back until the line and the seat backrest spring side spring contact section and a back plate overlapping, seat width direction of foreign gas generating device is located in the back before and after seat moving direction and the imaginary line behind the backward movement of the imaginary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14-080169(JP2014-080169A)中描述的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中,具有侧气囊(侧气囊具有向前展开的气囊和向内充气的气囊)和充气机的气囊模块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类似地,在美国专利No.8939464中描述的座椅靠背中,包括气囊(侧气囊)和充气机的气囊模块布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与气囊模块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构型相比,在气囊模块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构型中,气囊模块与就坐乘员之间的距离较短。此外,在侧气囊的充气及展开期间,就坐乘员在早期阶段接收来自侧框架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在侧面碰撞时在早期阶段约束就坐乘员。然而,例如,在具有宽度尺寸较小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中,当充气机(气体发生装置)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时,可能存在气体发生装置和就坐乘员的躯干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在该构型中,当就坐乘员由于由车辆的后方碰撞引起的撞击而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移动时,存在就坐乘员的躯干可能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的可能性(经由座椅靠背垫等抵接气体发生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侧气囊设备能够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甚至在气体发生装置和就坐乘员的躯干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弹簧、侧气囊和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右侧框架与左侧框架之间,座椅靠背弹簧包括线构件和板构件,线构件包括桥接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板构件附接至线构件,并且座椅靠背弹簧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构造成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并且,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所述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以及该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上述三维人体模型是美国SAE标准中的SAEJ826中规定的SAE3DM。根据第一方面,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在就坐乘员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也就是说,在就坐乘员具有与AM50相同的体形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就坐乘员的躯干重叠。此处,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当具有与AM50相同体形的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移动同时压缩座椅靠背垫、并且该相对运动由座椅靠背弹簧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限制时,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就坐乘员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和就坐乘员的在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根据第一方面,可以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贮存在侧气囊中。侧气囊可以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中:在所述状态下,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一个侧框架并且侧气囊的位于一个侧框架的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附接至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气体发生装置贮存在侧气囊中。侧气囊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中:在所述状态下,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一个侧框架并且侧气囊的位于一个侧框架的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也就是说,由于侧气囊的一部分折叠在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处于贮存状态的侧气囊。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包括筒型充气机和保持器,充气机布置成使得充气机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保持器形成为使得保持器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的矩形管状,充气机插入到保持器中,并且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拐角部段中拐角R。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包括在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具有矩形管状的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也就是就坐乘员侧)的拐角部段中的拐角R。因此,与拐角部段中没有设定拐角R相比,拐角部段布置成朝向座椅后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移回。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保持器(气体发生装置)。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拐角R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可以形成为弧形,该弧形朝向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凸出。拐角R可以形成为比保持器的其它三个拐角部段更靠近保持器的中心侧。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包括侧壁部、前凸缘部和后凸缘部,其中,侧壁部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后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可以比前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更大,在侧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肋,并且在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朝向座椅前侧突出的肋,并且侧框架可以布置成使得后凸缘部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可以是距臀点150mm至300mm的范围。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侧气囊可以形成为单袋本体并且包括将袋本体分隔成前室和后室的栓带。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弹簧、侧气囊和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右侧框架与左侧框架之间、由座椅靠背框架支承、并且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构造成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所述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所述右侧框架与所述左侧框架之间,所述座椅靠背弹簧包括线构件和板构件,所述线构件包括桥接在所述上框架与所述下框架之间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所述板构件附接至所述线构件,并且所述座椅靠背弹簧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侧气囊;以及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附接于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所述气体发生装置构造成向所述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其中: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以及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所述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所述假想线与所述右侧弹簧部和所述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附接成处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所述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3 JP 2016-1960081.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所述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所述右侧框架与所述左侧框架之间,所述座椅靠背弹簧包括线构件和板构件,所述线构件包括桥接在所述上框架与所述下框架之间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所述板构件附接至所述线构件,并且所述座椅靠背弹簧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侧气囊;以及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附接于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所述气体发生装置构造成向所述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其中: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以及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所述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所述假想线与所述右侧弹簧部和所述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附接成处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所述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贮存在所述侧气囊中;以及所述侧气囊以下述状态贮存在所述座椅靠背中:在该状态下,所述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所述一个侧框架并且所述侧气囊的位于所述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包括:筒型充气机,所述充气机布置成使得所述充气机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以及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形成为所述保持器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的矩形管状,所述充气机插入到所述保持器中,并且所述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拐角部段中的拐角R。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所述拐角R形成为朝向座椅前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凸出的弧形,并且所述拐角R形成为比所述保持器的其它三个拐角部段更靠近所述保持器的中心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中的每一个侧框架包括:侧壁部,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所述侧壁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凸缘部,所述前凸缘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后凸缘部,所述后凸缘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后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大于所述前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在所述侧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肋,并且在所述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朝向座椅前侧突出的肋;以及所述一个侧框架布置成使得所述后凸缘部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定位有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村崇道深渡濑修国定正人菅原宽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