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86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10:45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本体部上下堆叠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本体部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子接触。通过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设置,能够实现可动端子多次被操作后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和断开性能依然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基板上进行信号路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当今越来越小型化的电子信息领域,诸如移动电话、平板设备、无线局域网装置等多种设备中,通常需要通过同轴连接器的开关功能来实现内部天线和外部天线的自由转换。另外,该同轴连接器也经常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中,用于连接外部的测试头到电路基板用于测试电路基板的高频特性。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外形越变越小,这种同轴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众所周知,外形越小,开关功能就越难实现,因此,此类同轴连接器的关键技术就在于如何在小型化结构的情况下解决开关失效和功能时好时坏的不可靠问题。传统的同轴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可动端子以可弹性形变的方式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形成电开关功能,在此过程中,完全是依靠可动端子自身的弹性形变来完成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的。因此,可动端子既要承担与固定端子电接触的任务,又要承担提供与固定端子断开时再次回复到两者接触状态时所需要的回复力的任务,当结构小型化时,会出现因可动端子的弹臂过短而容易发生塑性变形而使弹性不足导致开关失效的问题。相关现有技术可参考日本专利第4442719号,其中图9是相关现有技术所示的同轴连接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图9中,将铅垂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排列的方向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如图9所示,同轴连接器500具备:外部端子502;上壳体504;下壳体506;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外部端子502由导电性材料制成能够确保接地电位。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由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制成且构成同轴连接器500的主体。将外部端子502、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按上述顺序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堆叠。此外,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设置于上壳体504和下壳体506之间。可动端子508从下侧接触固定端子510。但是,若经由设置于上壳体504的孔插入未图示的探针,则通过探针将可动端子508向下侧被按压。由此,可动端子508和固定端子510分离。现有技术中,所述可动端子508耐久性的提高和同轴连接器500的小型化难以兼得。更详细而言,可动端子508通过探针被按压由此发生弹性变形,与固定端子510分离。为了使可动端子508的耐久性提高,优选增大可动端子508利用弹性变形能够位移的量。进而,优选可动端子508的长度较长。然而,若可动端子508变长则同轴连接器500大型化。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在保证外形尺寸足够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实现可动端子多次被操作后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和断开性能依然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对应露出本体部及外壳模组外的可动端子对接脚,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形变,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俯视所述可动端子,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并排而平行设置且同向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相邻的一侧缘延伸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向着所述本体部的同一侧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本体部弯折而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形成第一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进一步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通过至少一可动端子抵接臂连接为一体,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均设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及对应两个可动端子抵接臂之间互不连接,所述各可动端子抵接臂均分别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通过反折并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于上述外部探针插拔方向上,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上形成的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对应搭接于另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上表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上述电路基板为水平面,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贴靠覆盖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的上表面,进而形成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可动端子弹性臂,各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本体部形成第一简支部位,各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直接或间接的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形成第一简支部位,从而防止可动端子功能臂发生塑性变形,提高了可动端子的耐久性。同时可动端子功能臂与可动端子弹性臂相邻且同向延伸的设计,在尽可能的增加可动端子弹性臂的有效长度的同时,又可保证同轴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小型化设计。整个连接器设计精巧、可动端子各部位结构配置合理,与固定端子接触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其展示了外壳模组与本体部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同轴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固定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自另一角度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同轴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对应露出本体部及外壳模组外的可动端子对接脚,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形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对应露出本体部及外壳模组外的可动端子对接脚,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形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俯视所述可动端子,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并排而平行设置且同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相邻的一侧缘延伸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向着所述本体部的同一侧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本体部弯折而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形成第一简支部位。6.根据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邰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