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155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9:26
多圆弧轴承具备:与轴(8)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为包括多个圆弧(lobe)的形状的轴承面(20a);供油槽(20e),其设置于轴承面并在轴的轴向上延伸,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端部(20h)中的轴承空隙(cl1)比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端部(20i)中的轴承空隙(cl2)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支撑轴的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所熟知轴在轴承外壳上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的增压器。在轴的一端设置涡轮叶轮,在另一端设置压缩机叶轮。增压器连接于发动机,通过从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涡轮叶轮旋转。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增压器叶轮通过轴旋转。如此,增压器伴随压缩机叶轮的旋转压缩空气并向发动机输送。增压器的轴例如通过半浮轴承轴支撑。半浮轴承是环状部件。在半浮轴承的内周面形成轴承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搭载所谓多圆弧轴承的增压器。多圆弧轴承的轴承面为在垂直于轴的剖面中连结了多个圆弧的形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93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润滑轴与轴承面之间的润滑油的粘性依存于油温。因此,若流入轴与轴承面的间隙(从间隙流出)中的油量过多,则由润滑油引起的油膜的冷却效果就会变得过高。由于油膜温度变低,润滑油的粘性不会下降,机械损失就会变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润滑油充分地升温而降低机械损失的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多圆弧轴承具备与轴的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为包括多个圆弧的形状的轴承面和供油槽,该供油槽设置于轴承面,在轴的轴向上延伸,并且轴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比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小。供油槽配置于在轴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圆弧之间,轴承面可以在旋转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在旋转方向上连续且轴承空隙扩大的扩大部、在旋转方向上连续且轴承空隙缩小的缩小部。前方侧端部可以与缩小部连续,后方侧端部可以与扩大部连续。可以是具备在内周面上形成有轴承面的环状的主体部的半浮轴承。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增压器具备上述多圆弧轴承。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使润滑油充分地升温而降低机械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图1中单点划线部分的抽出图。图3(a)是表示图2中的III-III线剖面的图,图3(b)是将图3(a)中的虚线部分抽出并表示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关于适当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字等只是为了容易地理解的示例,除了个别不允许的情况外并不限定结构。并且,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关于具有实质性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元件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图1是增压器C的概略剖面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将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而构成。该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外壳2。在轴承外壳2的左侧通过连结螺栓3连结涡轮外壳4。另外,在轴承外壳2的右侧上通过连结螺栓5连接压缩机外壳6。轴承外壳2、涡轮外壳4、压缩机外壳6被一体化。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的轴承孔2a。另外,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从外部向该轴承孔2a导入润滑油的供油通路7。轴承孔2a被从供油通路7所供给的润滑油注满。在轴承孔2a中收纳半浮轴承S。通过该半浮轴承S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轴8。在轴8的左端部一体化地固定涡轮叶轮9。该涡轮叶轮9可自由旋转地被收纳于涡轮外壳4内。另外,在轴8的右端部上一体化地固定压缩机叶轮10。该压缩机叶轮10可自由旋转地被收纳于压缩机外壳6内。在压缩机外壳6上形成向增压器C右侧开口的吸气口11。吸气口11连接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另外,在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轴承外壳2与压缩机外壳6的状态下,通过轴承外壳2与压缩机外壳6的对置面形成使空气增压的扩散流路12。该扩散流路12从轴8的径向内侧向外侧环状地形成。扩散流路12在上述径向内侧通过压缩机叶轮10连通于吸气口11。另外,在压缩机外壳6上设置环状的压缩机涡旋流路13。压缩机涡旋流路13相比于扩散流路12位于轴8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连通。压缩机涡旋流路13也连通于扩散流路12。因此,若压缩机叶轮10旋转,则从吸气口11向压缩机外壳6内吸入空气。另外,被吸入的空气在流通压缩机叶轮10的叶片间的过程中增速增压。被增速增压的空气在扩散流路12以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中增压(恢复压力)并被导入发动机。在涡轮外壳4上形成排出口14。排出口14向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另外,排出口14连接于未图示的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在涡轮外壳4上设置流路15、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6。涡轮涡旋流路16相比于流路15位于轴8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16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向气体流入口引导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尾气。另外,涡轮涡旋流路16也连通于上述流路15。因此,从气体流入口向涡轮涡旋流路16导入的尾气通过流路15以及涡轮叶轮9被引导至排出口14。被导入至排出口14的尾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9旋转。并且,上述涡轮叶轮9的旋转力通过轴8向压缩机叶轮10传递。通过压缩机叶轮10的旋转力,如上述,空气增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中。图2是图1中单点划线部分的抽出图。如图2所示,半浮轴承S具备环状的主体部20。主体部20被收纳于轴承孔2a中。在主体部20的内周上,分别在涡轮外壳4侧以及压缩机外壳6侧形成轴承面20a。涡轮外壳4侧的轴承面20a、压缩机外壳6侧的轴承面20a在轴8的轴向上隔离。另外,在主体部20中、两个轴承面20a之间形成销孔20b。销孔20b是在与轴8的轴向相交的方向,在这里在轴8的径向上贯通主体部20。贯通孔2b压入、固定限制销21。贯通孔2b设置于与销孔20b对置的位置上。被固定于贯通孔2b中的限制销21使其前端进入销孔20b内。由此,半浮轴承S限制轴8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在主体部20的外周面与轴承孔2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23。在主体部20的外周面,在轴8的轴向两端上分别形成减震面20c。该减震面20c是形成于主体部20与轴承孔2a之间的间隙23最小的部分。通过将向减震面20c与轴承孔2a的内周面之间供给的润滑油作为减震而发挥功能,能抑制轴8的振动。另外,在轴8上,在位于轴承孔2a内的部分设置凸缘部8a。该凸缘部8a相比于插入半浮轴承S的主体部20中的部位外径大。凸缘部8a与主体部20中的、轴8轴向的一个(在这里,图2中,左侧)端面对置。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0中、轴8轴向的另一(在这里,图2中,右侧)端面上对置配置挡油部件22。挡油部件22被固定于轴8上。挡油部件22使从半浮轴承S向压缩机叶轮10的润滑油向轴8的径向外侧飞散。其结果,能抑制向压缩机叶轮10的润滑油的泄漏。如此,半浮轴承S位于轴8的凸缘部8a与挡油部件22之间。另外,主体部20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凸缘部8a和挡油部件22对置。因此,半浮轴承S在两个轴承面20a上承受轴8的径向负荷。另外,半浮轴承S承受来自凸缘部8a以及挡油部件22的推力负荷。并且,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从外部向轴承孔2a中引导润滑油的供油通路7。该供油通路7在轴承外壳2内分支为两个通路。供油通路7分别向涡轮外壳4侧的减震面20c以及压缩机外壳6侧的减震面20c开口。该供油通路7的两个开口部7a位于轴承面20a的径向外侧。另外,在主体部20中、与两个开口部7a对置的位置上分别形成导油孔20d。导油孔20d从减震面20c贯通至轴承面20a。导油孔20d在涡轮外壳4侧以及压缩机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圆弧轴承,其特征在于,具备:与轴的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为包括多个圆弧的形状的轴承面;和供油槽,其设置于上述轴承并在上述轴的轴向上延伸,在上述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比上述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7.16 JP 2015-1421581.一种多圆弧轴承,其特征在于,具备:与轴的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为包括多个圆弧的形状的轴承面;和供油槽,其设置于上述轴承并在上述轴的轴向上延伸,在上述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比上述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端部中的轴承空隙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圆弧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油槽配设于在上述轴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圆弧之间,上述轴承面在上述旋转方向上交替地配设轴承空隙在上述旋转方向上连续地扩大的扩大部和轴承空隙在上述旋转方向上连续地缩小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田朗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