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油封构造及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130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9:15
油封构造具备:轴(9)的轴承部(8),其收纳于形成在外壳的收纳孔;以及对置部件(24),其在轴(9)的轴向上与轴承部(8)对置,并且具有包括对置面的主体部,该对置面开设有供轴(9)插通的插通孔(24b)。对置部件(24)具备油槽(28),该油槽(28)形成于对置面,向远离轴承部的方向凹陷,并且至少一部分与轴承部对置,在对置面上,开设插通孔的部位比油槽中最深的最深部(28b)更向轴承部侧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油封构造及增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润滑了轴承部的润滑油的漏出进行抑制的油封构造及增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一种增压器,一端设有涡轮叶轮且另一端设有压缩机叶轮的轴旋转自如地被轴承座支撑。将这样的增压器连接于发动机,利用从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使涡轮叶轮旋转,并且利用该涡轮叶轮的旋转,经由轴使压缩机叶轮旋转。这样,增压器随着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压缩空气,并输送至发动机。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形成于轴承座的收纳孔配设有滚动轴承的结构。在该收纳孔与压缩机叶轮之间设有油封部。在油封部形成有供轴插通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内表面设有密封环。另外,油封部具有与收纳孔对置的对置面。该对置面向压缩机叶轮侧凹陷,形成接住从收纳孔流出的润滑油的空间,将该润滑油导向形成于铅垂下侧的排油口。排油口从轴承座的内部向外部排出润滑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68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从收纳孔流出的润滑油的大部分从收纳孔与油封部之间的空间经由排油口而排出。但是,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油封部的贯通孔,向压缩机叶轮侧漏出。虽然通过设置密封环能够抑制润滑油的漏出,但是期望研发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的技术。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密封性的油封构造及增压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油封构造,其主旨在于,具备:轴的轴承部,其收纳于形成在外壳的收纳孔;以及对置部件,其在轴的轴向上与轴承部对置,并且具有包括对置面的主体部,上述对置面开设有供该轴插通的插通孔,对置部件具备油槽,该油槽形成于对置面,向远离轴承部的方向凹陷,并且至少一部分与轴承部对置,在对置面中,开设插通孔的部位比油槽中最深的最深部更向轴承部侧突出。油槽可以从插通孔向轴的径向外侧连续地形成。形成油槽的壁部中与插通孔连续的部分可以包括锥形部,锥形部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远离轴承部的方向倾斜。锥形部可以从与插通孔连续的位于轴的径向最内侧的最内径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油封构造还可以具备:环状的涡旋流路,其形成于主体部的内部,比插通孔更向轴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插通孔连通;倾斜面,其从轴的径向外侧围绕涡旋流路,并且越靠轴的径向内侧,越向远离轴承部的方向倾斜;以及环状的折返部,其从倾斜面向轴的径向内侧连续地形成,使主体部的内部朝向轴承部侧突出,并且在内周侧形成插通孔。对置部件可以是抑制润滑油从收纳孔向设于轴的叶轮侧漏出的密封板。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是增压器,其主旨在于,具备第一方案的油封构造。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是增压器的概要剖视图。图2是抽出图1中用点划线围住的部分的图。图3是抽出图2中用双点划线围住的部分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公开而示例的例子,不对本公开进行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单元标注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图1是增压器C的概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作为表示增压器C的左侧的方向,将箭头R作为表示增压器C的右侧的方向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座2(外壳)、利用紧固机构3连结于轴承座2的左侧的涡轮外壳4;以及利用紧固螺钉6连结于轴承座2的右侧的压缩机外壳7。它们被一体化。此外,增压器C具备设于轴承座2与压缩机外壳7之间的电动机5。电动机5例如包括马达转子、定子线圈、外壳等构成零件。图1简略化地示出了电动机5的内部构造。轴承座2在涡轮外壳4的附近具有外周面。在该外周面设有突起2a。突起2a在轴承座2的径向上突出。另外,涡轮外壳4在轴承座2的附近具有外周面。在该外周面设有突起4a。突起4a在涡轮外壳4的径向上突出。轴承座2和涡轮外壳4利用紧固机构3紧固突起2a、4a,从而互相固定。例如,紧固机构3由夹持突起2a、4a的G连接器构成。在轴承座2形成有收纳孔2b。收纳孔2b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轴承座2。在收纳孔2b设置滚动轴承(轴承部)8。滚动轴承8旋转自如地支撑轴9。在轴9的左端部固定有涡轮叶轮10。涡轮叶轮10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涡轮外壳4内。另外,在轴9的右端部固定有压缩机叶轮11。压缩机叶轮11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压缩机外壳7内。在压缩机外壳7形成有吸气口12。吸气口12向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连接于空气过滤器(未图示)。另外,在利用紧固螺钉6连结电动机5和压缩机外壳7的状态下,由这些电动机5与压缩机外壳7的互相的对置面形成对空气升压的扩散器流路13。扩散器流路13从轴9的径向内侧向外侧形成为环状。另外,扩散器流路13在上述的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1而连通于吸气口12。在压缩机外壳7设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4。压缩机涡旋流路14形成为环状,位于比扩散器流路13靠轴9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4连通于发动机的吸气口(未图示),而且还连通于扩散器流路13。因此,当压缩机叶轮11旋转时,从吸气口12向压缩机外壳7内吸入空气。该被吸入的空气在流通于压缩机叶轮11的叶片间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加速,在扩散器流路13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4升压后,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在涡轮外壳4形成有排出口15。排出口15在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连接于尾气净化装置(未图示)。另外,涡轮外壳4具有:流路16;以及位于比该流路16靠涡轮叶轮10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7。涡轮涡旋流路17连通于对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未图示)的尾气进行引导的气体流入口(未图示),而且还连通于流路16。因此,尾气从气体流入口(未图示)被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7,然后经由流路16及涡轮叶轮10而引导至排出口15。尾气在该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10旋转。涡轮叶轮10的旋转力经由轴9传递至压缩机叶轮11。如上所述,压缩机叶轮11的旋转力将空气升压,并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此外,电动机5在涡轮叶轮10的旋转力不足时,辅助性地使轴9旋转,在涡轮叶轮10的旋转力被充分供给时,随着轴9的旋转发电。图2是抽出图1中用点划线围住的部分的图。如图2所示,增压器C具有油封构造O。在轴承座2设有供给路径2c。供给路径2c从轴承座2的外部向收纳孔2b供给润滑油。在收纳孔2b收纳振动吸收部件20。振动吸收部件20具有圆筒形状的部件主体20a。在部件主体20a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减振器部21。在轴9的径向上,减振器部21位于比滚动轴承8靠外侧,在与收纳孔2b的内壁2d之间保持润滑油,吸收轴9的振动。另外,减振器部21包括向部件主体20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突起21a~21d。环状突起21a~21d在轴9的轴向(以下,简称为轴向)上的部件主体20a的两端侧分别设有两个,总计设有四个。另外,图2中,上侧与铅垂上侧大致一致,下侧与铅垂下侧大致一致。在轴承座2,在位于比收纳孔2b靠铅垂下侧的部分形成有排油口2e。排油口2e从轴承座2的内部向轴承座2的外部排出润滑油。在轴承座2设有排油孔2f。排油孔2f从排油口2e侧贯通至收纳孔2b。排油孔2f从收纳孔2b排出润滑油,并引导至排油口2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孔2b的两端侧分别形成有排油孔2f。排油孔2f的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油封构造及增压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封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的轴承部,其收纳于形成在外壳的收纳孔;以及对置部件,其在上述轴的轴向上与上述轴承部对置,并且具有包括对置面的主体部,上述对置面开设有供该轴插通的插通孔,上述对置部件具备油槽,该油槽形成于上述对置面,向远离上述轴承部的方向凹陷,并且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轴承部对置,在上述对置面中,开设上述插通孔的部位比上述油槽中最深的最深部更向上述轴承部侧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7.22 JP 2015-1447441.一种油封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的轴承部,其收纳于形成在外壳的收纳孔;以及对置部件,其在上述轴的轴向上与上述轴承部对置,并且具有包括对置面的主体部,上述对置面开设有供该轴插通的插通孔,上述对置部件具备油槽,该油槽形成于上述对置面,向远离上述轴承部的方向凹陷,并且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轴承部对置,在上述对置面中,开设上述插通孔的部位比上述油槽中最深的最深部更向上述轴承部侧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封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油槽从上述插通孔向上述轴的径向外侧连续地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封构造,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油槽的壁部中与上述插通孔连续的部分包括锥形部,上述锥形部随着朝向上述径向外侧而向远离上述轴承部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田贵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