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气岐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6458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岐管,包括本体、进气法兰、排气法兰和多个排气支管,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出气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还包括水套,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水套,所述水套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所述水套的出水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每个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水套,水套中通入冷却液,对每个排气支管进行独立冷却,冷却效果均匀。可以有效降低排温,冷却歧管本体,减少对周围零件的热辐射,避免燃油浪费,节省能耗。

Engine exhaust manifol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gine exhaust manifold, which comprises a body, inlet flange, flange and a plurality of exhaust exhaust pipes, each of the exhaust pipe inlet is arranged on the air inlet flange, each of the exhaust pipe outlet converge to the exhaust flange, including water jacket, each of the exhaust the water jacket tubes are configur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water inlet, the water jacket is arranged on the air inlet flange, the water jacket outlet converge to the exhaust flang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hea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n engine. In the utility model, each exhaust branch pipe is equipped with corresponding water jacket, and the cooling water is inserted into the water jacket, and each exhaust branch pipe is independently cooled, and the cooling effect is uniform.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xhaust temperature, cooling the manifold body, reducing the heat radiation to the surrounding parts, avoiding the waste of fuel and saving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排气岐管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燃机的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岐管。
技术介绍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作用是收集各缸燃烧废气,均匀混合后引入三元催化器进行废气后处理。由其工作特性决定,排气歧管需受到高温废气的热辐射,在高速大负荷工况,歧管本体温度可达600℃,是发动机上热负荷最大的零件之一。为了减缓高温对周围发动机和整车零件的热辐射,排气歧管表面通常装有镀铝隔热罩。目前市面上排气歧管材料主要为铸铁和不锈钢,可以承受最高950℃排气温度。当排温超过排气歧管材料的耐温极限时,发动机会采用增大喷油量、加浓可燃混合气的方式降低排温。但是,这样会造成燃油的浪费,增加能耗。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有效降低排温,冷却歧管本体,减少对周围零件的热辐射,避免燃油浪费,节省能耗的发动机排气岐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降低排温,冷却歧管本体,减少对周围零件的热辐射,避免燃油浪费,节省能耗的发动机排气岐管。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岐管,包括本体、进气法兰、排气法兰和多个排气支管,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出气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还包括水套,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水套,所述水套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所述水套的出水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进一步地,所述水套为开设在所述本体中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排气支管的空心腔体,所述空心腔体用于通入冷却液。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对应的所述水套包括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进水口包括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进一步地,所述上水套包围所述排走支管的上半周,所述下水套包围所述排气支管的下半周。进一步地,所述水套的拐角处采用大圆角过渡。进一步地,发动机排气岐管由铝合金整体铸造制成。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种的发动机排气岐管,冷却液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流入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回水流入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气岐管出水管,所述出水口通过所述排气岐管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连通。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子节温器,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回水管路和小循环回水管路;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开闭,使回水流入到所述大循环回水管路或小循环回水管路。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排气温度和岐管温度来控制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开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由于每个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水套,水套中通入冷却液,对每个排气支管进行独立冷却,冷却效果均匀。可以有效降低排温,冷却歧管本体,减少对周围零件的热辐射,避免燃油浪费,节省能耗。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气岐管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气岐管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气岐管的水套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分解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0-发动机排气岐管20-排气岐管出水管30-电子节温器40-大循环回水管路50-小循环回水管路60-缸盖70-垫片41-大循环进水口1-本体2-进气法兰3-排气法兰4-进气口5-出气口6-上水套7-下水套8-出水口61-上进水口71-下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如图1-2所示,发动机排气岐管10,包括本体1、进气法兰2、排气法兰3和多个排气支管,每个排气支管的进气口4设置在进气法兰2上,每个排气支管的出气口5汇聚到排气法兰3,还包括水套,每个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水套,水套的进水口设置在进气法兰2上,水套的出水口8汇聚到排气法兰3。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个排气支管对应的水套包括上水套6和下水套7,进水口包括上进水口61和下进水口71。具体为,排气支管和水套均布置在本体1中,进气法兰2上开设有四个进气口4、上进水口61和下进水口71,上进水口61位于进气口4的上方,下进水口71位于进气口4的下方。四个排气支管的出气端汇聚成一个出气口5,四个上进水口61和下进水口71的出水端汇聚成一个出水口8。进气支管中通入燃烧废气,水套中通入冷却液,水套中的冷却液对本体1进行冷却,防止发动机排气岐管10的温度超过岐管材料的耐温极限。发动机排气岐管10对周围零件热辐射显著降低,无需再装配排气歧管隔热罩。并且,每个进气支管均配置有一套独立水套,对各进气支管独立冷却,冷却效果均匀。此外,发动机无需为了降低排温进行喷油加浓,可燃混合气保持理论空燃比,燃烧效率高,HC排放显著降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水套为开设在本体1中至少部分包围排气支管的空心腔体,空心腔体用于通入冷却液。上水套6包围排走支管的上半周,下水套7包围排气支管的下半周。上水套6和下水套7能够对排气支管的周围进行冷却,能够均匀、快速吸收排气支管中燃烧废气的温度。可选地,每个排气支管也可以只配置一个水套,水套的横截面可以为圆环形,或多半圆环形,围绕排气支管。此外,每个排气支管还可以配置两个以上的水套。较佳地,水套的拐角处采用大圆角过渡,避免产生水流死区,影响冷却效果。优选地,发动机排气岐管由铝合金整体铸造制成。铝合金的重量轻,便于铸造成型。如图4所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种的发动机排气岐管10,冷却液从发动机冷却系统流入进水口,出水口8的回水流入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发动机冷却系统布置在发动机中,主要负责发动机的缸盖60的冷却。发动机排气岐管10的进气法兰2通过垫片70与缸盖60连接,缸盖60上设置有与进气口4对接的废气出气口,缸盖60中的燃烧废气通入进气口4;缸盖60上设置有与进水口对应的冷却液出水口,冷却液流入进水口。燃烧废气在发动机排气岐管10中冷却后,从出气口5排出,进入到催化器中,与催化器入口气体均匀混合。由于从缸盖60引入冷却液,冷却后的高温水直接回到发动机冷却系统,不会额外增加缸盖热负荷。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排气岐管出水管20,出水口8通过排气岐管出水管20与发动机冷却系统连通。出水口8的回水通过排气岐管出水管20流出,进入到发动机冷却系统连通回水管路中。无需重新设计缸盖的气道和水套,利用了发动机现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仅增加一根排气岐管出水管20,结构紧凑、简单。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子节温器30,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回水管路40和小循环回水管路50;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电子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排气岐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排气岐管,包括本体、进气法兰、排气法兰和多个排气支管,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出气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套,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水套,所述水套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所述水套的出水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排气岐管,包括本体、进气法兰、排气法兰和多个排气支管,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每个所述排气支管的出气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套,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均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水套,所述水套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气法兰上,所述水套的出水口汇聚到所述排气法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为开设在所述本体中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排气支管的空心腔体,所述空心腔体用于通入冷却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排气支管对应的所述水套包括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进水口包括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包围所述排气支管的上半周,所述下水套包围所述排气支管的下半周。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的拐角处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大洋徐蔡舟张南刘杰郑有能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