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梁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876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33
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加强部件的弯折强度和压缩强度来增加车辆碰撞时的载荷吸收量的车辆用梁构造。具备:外钣金(2a);内钣金(2b),与外钣金(2a)一起构成前后延伸的主闭合截面(C);第2加强件(12),在主闭合截面(C)内与外钣金(2a)一起构成前后延伸的副闭合截面(c);筋条部(9),形成在内钣金(2b)的与第2加强件(12)对应的部分,并且形成前侧梁(2)因碰撞载荷而向第2加强件(12)侧弯折的起点;第2安装部件(14),设置在比第2加强件(12)更靠前侧位置,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将第2加强件(12)向弯折方向压溃,第2安装部件(14)具备形成在主闭合截面C内的节状部件(23)。

Beam structure for vehicle

A vehicle beam structure is provided that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load absorption of vehicle collis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bending strength and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the components. Have: sheet metal (2a); (2b), in sheet metal and metal (2a)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main closing s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tension (C); second (12),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ain closed section (C) and metal (2a) side closed section toget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extension (c) ribs; Department (9),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sheet metal (2b) and second (12) corresponding to the reinforcement par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front beam (2) due to the second collision load reinforcement (12) starting point side bending; second mounting member (14), set in second (than reinforcement 12) nearer to the front position, when the vehicle collision, can be second pieces (12) to strengthen the bending direction of crushing, second installation parts (14) have formed nodular components in the main closed section within the C (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梁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梁构造,该车辆用梁构造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在主闭合截面内与外钣金和内钣金之中的一个钣金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副闭合截面。
技术介绍
以往,在高张力钢板制的前侧梁的前端部分设置可进行轴压缩变形的溃缩盒,通过采用从前侧梁的途中部到后端部能够积极地弯折变形的多个冲击吸收机构,由此,增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量,在前方碰撞时保护乘客。在这样的冲击吸收机构中,在溃缩盒进行轴压缩变形后,由前侧梁的弯折变形吸收的冲击载荷占到能量吸收量整体的大半,所以弯折变形的能量吸收特性与压缩变形的能量吸收特性相比,给EA(EnergyAbsorption)性能带来的影响更大。在此,本申请人提出如下的梁构造:对于与梁的主闭合截面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相邻地形成的多个副闭合截面,使其横比比纵比更大,在弯折变形过渡时,能够扩大对于产生的载荷有贡献的梁区域,换言之,已经提出了在弯折变形中的一定行程的期间,能够维持适于冲击能量吸收的载荷的梁构造。专利文献1的梁构造,第1加强部件与主闭合截面一起形成上下相邻的5个副闭合截面,该第1加强部件具备:第1分隔壁部,具有第1压缩侧分隔部和第1拉伸侧分隔部;以及第2分隔壁部,具有第2压缩侧分隔部和第2拉伸侧分隔部,彼此相对的拉伸侧棱线部的上下间隔相比于彼此相对的压缩侧棱线部的上下间隔更小地形成,当输入载荷时,前侧区域的前端部分的第1、第2压缩侧分隔部的横向宽度和第1、第2拉伸侧分隔部的横向宽度之差,比前侧区域的后半部分的第1、第2压缩侧分隔部的横向宽度和第1、第2拉伸侧分隔部的横向宽度更小地形成。由此,在梁发生弯折后,彼此相对的拉伸侧棱线部尽早地抵接,各分隔壁部一起在拉伸侧构成衍架构造,抑制伴随着弯折变形的截面塌缩。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3084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梁构造,能够将允许极限载荷增加到材料的塑性区域,增加梁的弯折变形时的EA效率。但是,专利文献1的加强部件虽然能够通过加强部件所保有的弯折强度来增加EA效率,但是完全没有考虑轴压缩变形,加强部件所保有的压缩强度没有充分地贡献到梁的弯折变形时的EA效率增加。即,如果除了加强部件的弯折强度之外,还能够使用压缩强度来吸收冲击载荷,能够进一步增加EA效率,能够增加载荷吸收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加强部件的弯折强度和压缩强度来增加车辆碰撞时的载荷吸收量的车辆用梁构造等。方案1的车辆用梁构造具备:外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外侧壁部;内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并且与所述外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闭合截面;以及加强部件,在所述主闭合截面内与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一个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闭合截面,该车辆用梁构造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弯折促进部,形成在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另一个钣金的与所述加强部件对应的部分,并且形成所述车辆用梁因碰撞载荷而向所述加强部件侧弯折的起点;以及压溃机构,设置在比所述加强部件更靠前端侧位置,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将所述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在该车辆用梁构造中,具有弯折促进部,该弯折促进部形成在所述外钣金和内钣金之中的另一个钣金的与所述加强部件对应的部分,并且形成所述车辆用梁因碰撞载荷而向所述加强部件侧弯折的起点,所以能够使加强部件通过冲击载荷而在预先设定的起点发生弯折变形。在比所述加强部件更靠前端侧位置具有压溃机构,该压溃机构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将所述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所以压溃机构能够将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能够通过加强部件的压缩强度来吸收冲击载荷。方案2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压溃机构具备形成在所述主闭合截面内的节状部件。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现有的刚性部件即节状部件来将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方案3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压溃机构与所述另一个钣金接合。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另一个钣金的变形来使压溃机构向弯折方向移位。方案4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加强部件从所述另一个钣金分离。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冲击载荷相对于另一个钣金开始预先规定的弯折变形,能够带有时间差地使加强部件发生弯折变形。方案5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压溃机构具备辅机安装用筒部件。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现有的高刚性部件即辅机安装用筒部件将加强部件可靠地向弯折方向压溃。方案6的专利技术,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节状部件形成为朝向所述另一个钣金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并且前后端部与所述另一个钣金接合。根据该构成,由U字状的节状部件和另一个钣金在俯视时形成闭合截面,能够在碰撞时与加强部件接触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压溃。方案7的专利技术,在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具备在所述节状部件的U字状截面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辅机安装用筒部件。根据该构成,在碰撞时使上述闭合截面与加强部件接触而压溃时,能够通过配置在内方的筒部件来抑制闭合截面塌缩。方案8的专利技术,在方案2、6、7中任一项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内钣金由侧壁部、上壁部、下壁部、以及从上壁部及下壁部的侧端分别向上下延伸的内钣金突缘部构成,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帽状截面形状,所述内钣金突缘部分别与形成于所述外钣金且分别向上下延伸的外钣金突缘部接合,所述节状部件具备节状部件突缘部,该节状部件突缘部与所述内钣金中的侧壁部、上壁部、下壁部接合,并且从上端及下端分别向上方及下方延伸,所述节状部件突缘部夹在所述内钣金突缘部和所述外钣金突缘部之间而三重接合。根据该构成,在碰撞时压溃机构与加强部件接触而加强部件逐渐被压溃时,能够抑制压溃机构抵挡不住加强部件的压溃方向的耐力而另一个钣金的相反侧相对于另一个钣金向前方侧移位。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车体前部的平面图。图2是从发动机舱内侧上方观察右侧前侧梁的侧面图。图3是从右侧前侧梁省略了内钣金的侧面图。图4是图2的IV-IV线截面图。图5是图2的V-V线截面图。图6是表示第2加强件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c)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图7是表示第2安装部件的图,(a)是平面图,(b)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c)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图8是说明车辆碰撞后的第2加强件和第2安装部件的举动的图。符号的说明:V车辆;C主闭合截面;c副闭合截面;2前侧梁;2a外钣金;2b内钣金;9筋条部;12第2加强件;14第2安装部件;23节状部件;24衬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将本专利技术应用到车辆的前侧梁,但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物或其用途不限于此。另外,在图中,箭头F方向表示前方,箭头L方向表示左方,箭头U方向表示上方。【实施例1】以下基于图1~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首先,简洁地说设置有前侧梁的前部车体构造。如图1、图2所示,车辆V包括:发动机隔板1,向上下及左右延伸,分隔出发动机舱E和车厢;左右1对前侧梁2(车辆用梁),在该发动机隔板1的前侧沿前后延伸;左右1对悬架塔罩部3,在上述1对前侧梁2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以塔罩形状分别立设;左右1对裙板部4,沿上下及前后延伸,将上述1对悬架塔罩部3和前述的发动机隔板1分别连结;左右1对裙板加强件5,从上述1对裙板部4上端分别向前后延伸;以及桶状的护罩单元6,将1对悬架塔罩部3的后侧上端部连结。另外,该前部车体构造是左右对称构造,所以主要说明车体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梁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梁构造,具备:外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外侧壁部;内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并且与所述外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闭合截面;以及加强部件,在所述主闭合截面内与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一个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闭合截面,该车辆用梁构造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弯折促进部,形成在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另一个钣金的与所述加强部件对应的部分,并且形成所述车辆用梁因碰撞载荷而向所述加强部件侧弯折的起点;以及压溃机构,设置在比所述加强部件更靠前端侧位置,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将所述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13 JP 2016-1782251.一种车辆用梁构造,具备:外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外侧壁部;内钣金,形成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并且与所述外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闭合截面;以及加强部件,在所述主闭合截面内与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一个钣金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闭合截面,该车辆用梁构造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弯折促进部,形成在所述外钣金和所述内钣金之中的另一个钣金的与所述加强部件对应的部分,并且形成所述车辆用梁因碰撞载荷而向所述加强部件侧弯折的起点;以及压溃机构,设置在比所述加强部件更靠前端侧位置,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将所述加强部件向弯折方向压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梁构造,所述压溃机构具备形成在所述主闭合截面内的节状部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梁构造,所述压溃机构与所述另一个钣金接合。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龟井丈广花﨑雅宣河村力元木正纪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