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8363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0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柴油机动力输出系统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包括第一输出齿轮、第二过渡齿轮、第二输出齿轮以及过渡轴;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第二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齿轮与第一输出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第二过渡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通过第五液压摩擦式离合器与第一过渡轴构成离合传动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液压摩擦式离合器控制前驱动力的通断,控制方式简便,响应速度快。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forerunner clu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柴油机动力输出系统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
技术介绍
变速箱是机动车必不可少的动力输出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按照不同的传动比传递出去,以实现速度的大范围调节。对于农用或工程车辆而言,一般要求车辆要比家用车具有更多的档位,这就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柴油机变速箱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换挡时响应速度较慢,无法适应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幻灯更灵活、换挡响应速度更快的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包括第一输出齿轮、第二过渡齿轮、第二输出齿轮以及过渡轴;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第二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齿轮与第一输出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第二过渡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通过第五液压摩擦式离合器与第一过渡轴构成离合传动配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液压摩擦式离合器控制前驱动力的通断,控制方式简便,响应速度快。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换挡变速箱的总装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合传动机构的局部视图;图3是图2的I局部放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箱体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输入轴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外挂机械驱动机构的局部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后轮驱动机构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8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换挡变速箱,包括离合传动机构10、换挡传动机构20、以及动力输出机构30;所述离合传动机构10包括第一输入轴11和第一输出轴12、所述换挡传动机构20包括第二输入轴21和第二输出轴22;所述第一输入轴11与发动机输出轴构成传动配合,所述第一输出轴12与第二输入轴21构成传动配合,所述第二输出轴22与动力输出机构30构成传动配合,所述离合传动机构10被装配为第一输入轴11能够驱动第一输出轴12在正转和反转两工位间进行切换;所述换挡传动机构20被装配为第二输入轴21和第二输出轴22能够在多个不同的传动比之间进行切换。优选的,所述离合传动机构10还包括箱体101,所述第一输入轴11和第一输出轴12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箱体101内的轴承座上,所述第一输入轴11上设有第一主动齿轮13和第二主动齿轮14,其中第一主动齿轮13为单齿轮,第二主动齿轮14为双联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12上设有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6,其中第一从动齿轮15为双联齿轮,第二从动齿轮16为单齿轮,所述箱体101内还设有第一过渡齿轮18;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3与第一从动齿轮15的左侧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14的左侧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15的右侧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14的右侧齿轮与第一过渡齿轮18啮合,第一过渡齿轮18又与第二从动齿轮16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3、第二主动齿轮14分别通过第一、第二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a、17b与第一输入轴11构成离合传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5、第二从动齿轮16分别通过第三、第四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c、17d与第一输出轴12构成离合传动。所述第一输出轴12与第二输入轴21通过一对齿轮40构成传动配合。所述第三、第四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c、17d用来控制第一输出轴12的正、反转,而第一、第二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a、17b用来控制第一输入轴11与第一输出轴12之间的传动比。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入轴11内部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开设有第一充液油路112、第二充液油路113和第一润滑油路111,第一、第二充液油路112、113分别通过径向或斜向开设的充液孔与第一、第二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a、17b的活塞腔连通;第一输入轴11的动力输入端凸伸至箱体101外部,该端的轴面上设有三道环形油槽114,三道环形油槽114分别通过径向通孔107与第一、第二充液油路112、113和第一润滑油路111连通,所述箱体101外侧凸伸设置有一截与油槽所在轴面相配合的第一滑套104,所述第一滑套104上设有三个分别与三道环形油槽114一一对应连通的进油孔,其中与第一润滑油路111连通的一个进油孔通过管路与润滑油供油管路相接,与第一、第二充液油路112、113连通的两进油孔分别通过管路与电磁阀102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12内部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开设有第三、第四充液油路和第二润滑油路,两条充液油路分别通过径向或斜向开设的充液孔与第三、第四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c、17d的活塞腔连通;第一输出轴12的一端凸伸至箱体101外部,该端的轴面上设有三道环形油槽114,三道环形油槽114分别通过径向通孔107与第三、第四充液油路和第二润滑油路连通,所述箱体101外侧凸伸设置有一截与油槽所在轴面相配合的第二滑套105,所述第二滑套105上设有三个分别与三道环形油槽114一一对应连通的进油孔,其中与第二润滑油路连通的一个进油孔通过管路与润滑油供油管路相接,与第三、第四充液油路连通的两进油孔分别通过管路与电磁阀102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第二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a、17b与第一从动齿轮15上的左、右两齿轮之间的环槽对应设置;第三、第四液压摩擦式离合器17c、17d与第二主动齿轮14上的左、右两齿轮之间的环槽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电磁阀102安装在箱体101的侧壁上。优选的,所述箱体101的内壁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内开设有集成充液油路103,所述集成充液油路103的一端与电磁阀102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第一滑套104、第二滑套105所在端面上。优选的,所述箱体101的内壁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内开设有集成润滑油路,所述集成润滑油路的一端与箱体101外壁上设置的润滑接有管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第一滑套104、第二滑套105所在端面上。优选的,所述箱体101为前后贯通的筒状结构,包括用于容纳联轴器的圆柱段以及用于容纳第一输入轴11和第一输出轴12的矩形段,所述圆柱段与矩形段之间设有一隔板106,该隔板106靠圆柱段的一侧即为第一、第二滑套104、105所在的端面,该隔板106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输入轴11和第一输出轴12轴承的轴承座。优选的,所述圆柱段的轴线与第一输入轴11的轴线共线。优选的,所述矩形段上远离圆柱段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换挡传动机构20壳体的螺纹孔108,且该端面上开设有供第一输入轴11、第一输出轴12凸伸至换挡传动机构20壳体内的通孔107。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入轴11、第一输出轴12以及第一过渡齿轮18的转轴远离圆柱段的一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设置换挡传动机构20的壳体内。优选的,相邻两环形油槽114之间以及两端的两环形油槽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出齿轮(32)、第二过渡齿轮(33)、第二输出齿轮(34)以及过渡轴(35);所述第一输出齿轮(32)与第二输出轴(22)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齿轮(33)与第一输出齿轮(32)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34)与第二过渡齿轮(33)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34)通过第五液压摩擦式离合器(36)与第一过渡轴(35)构成离合传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液控制前驱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出齿轮(32)、第二过渡齿轮(33)、第二输出齿轮(34)以及过渡轴(35);所述第一输出齿轮(32)与第二输出轴(22)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齿轮(33)与第一输出齿轮(32)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齿轮(34)与第二过渡齿轮(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泽伟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悦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