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1611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包括主体、设置于主体上部的螺旋桨、设置于主体底部的支架系统,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其形成有缸体;第二支架,其形成有杆状体,杆状体伸入至缸体中;第一弹簧,其设置于缸体中;其中:使杆状体在缸体内的动作与第一弹簧的变形状态配置成:当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当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从而每个缓冲周期能够使第一弹簧进行多个弹性变形周期,从而能够快速将无人机着陆时的动能消耗,从而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UA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
本专利技术一种飞行器,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飞行器的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通常,无人机包括主体、设置于主体上方的螺旋桨、设置于主体下方的支架。主体上用于安装功能部件以及动力部件等。支架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应未飞行的无人机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二是,无人机在落地时对无人器起到缓冲及减震作用以防止无人机在下落时受到较大冲击而使无人机上的部件损坏或者松动。现有技术中,具有缓冲及减震作用的支架通常利用弹簧实现。具体地,将支架分为两部分,即,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固定在主体的底部,第一支架上具有缸体,第二支架位于第一支架下方,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二支架上具有伸入缸体内的活塞杆,弹簧设置在缸体内。当无人机垂直下落于地面的过程中,第二支架首先接触地面,地面对第二支架反冲力(或称冲击力)传导至活塞杆,活塞杆相对缸体上移,弹簧此时被活塞杆压缩,弹簧在压缩过程中具有减缓活塞杆上移的作用,随着弹簧不断的被压缩,或者称随着活塞杆伸入缸体的深度不断增大,弹簧对活塞杆的作用力不断增大,这种增大对缓冲并无好处。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说,弹簧对活塞杆作用力的增大对抗地面对支架的反作用力,使得无人机震动增大,这也正是当弹簧的刚度(弹性系数)较大时(当弹簧的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不具有缓冲作用),缓冲作用几乎消失的原因,然而,当选用弹性系数较小的弹簧时,活塞杆的速度又得不到有效减弱,这会使得支架变成一个柔性体,从而也不利于缓冲。从能量守恒角度,缓冲过程,实际上是将无人机的动能消耗的过程,动能消耗主要通过弹簧的弹性变形实现,而由于活塞杆在缸体内进行一次往复运动时,弹簧仅能够进行一次压缩和复位的变形,使得弹簧所消耗的动能较少且较慢,从而导致不能实现对无人机的快速缓冲,减震作用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机,包括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上部的螺旋桨、设置于所述主体底部的支架系统,所述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其形成有缸体;第二支架,其形成有杆状体,所述杆状体伸入至所述缸体中;第一弹簧,其设置于所述缸体中;其中:使所述杆状体在所述缸体内的动作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变形状态配置成:当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优选地,所述缸体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所述第二缸体垂直于所述第一缸体并与所述第一缸体贯通;所述杆状体伸入所述第一缸体中,所述杆状体用于伸入所述第一缸体中的一段形成丝杠段,所述第一缸体内设置有丝母,所述丝杠穿设所述丝母并与所述丝母形成螺旋传动;所述丝母上套设有偏心轮;所述第一缸体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向下推抵所述杆状体;所述第二缸体内设置有阀芯以及设置于所述阀芯上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弹簧用于向所述偏心轮方向推抵所述阀芯以使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偏心轮的轮面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优选地,所述偏心轮的上、下两端设置有推力轴承。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比大于4。优选地,所述丝杠段上设置有第一挡环,所述第一缸体内部设置有第二挡环,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挡环与所述第二挡环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缸体内设置有第三挡环,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挡环与所述阀芯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缸体和所述第二缸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二缸体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斜梁和横梁,所述斜梁连接与所述横梁的位置形成第一缸体,所述横梁连接所述斜梁的位置形成第二缸体。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撑杆,所述杆状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用于支撑于地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机的有益效果是:在无人机下落地面的过程中,地面对第二支架的反作用力传导至杆状体,杆状体不断在缸体内上、下移动(即,杆状体在缸体内的深度增大并在增大后减小)以实现缓冲减震。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以及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过程实现一个周期的缓冲。当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杆状体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从而每个缓冲周期能够使第一弹簧进行多个弹性变形周期,从而能够快速将无人机着陆时的动能消耗,从而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异极相对)。图4为图3的局部B的放大视图。图5为图1的A-A向剖视图(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同极相对)。图6为图5的局部C的放大视图。图中:10-第一缸体;20-第二缸体;30-丝杠段;40-丝母;50-偏心轮;60-阀芯;70-第一弹簧;80-推力轴承;81-第一本体;82-第二本体;91-第一挡环;92-第二挡环;93-第三挡环;94-第二弹簧;95-第一磁体;96-第二磁体;100-支架系统;101-第一支架;1011-斜梁;1012-横梁;102-第二支架;1021-杆状体;1022-支撑杆;200-主体;300-螺旋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包括主体200、设置于主体200上部的螺旋桨300、设置于主体200底部的支架系统100,支架系统100包括:第一支架101、第二支架102、第一弹簧70。第一支架101形成有缸体;第二支架102形成有杆状体1021,杆状体1021伸入至缸体中;第一弹簧70设置于缸体中;并使杆状体1021在缸体内的动作与第一弹簧70的变形状态配置成:当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第一弹簧70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根据上述可知,在无人机下落地面的过程中,地面对第二支架102的反作用力传导至杆状体1021,杆状体1021不断在缸体内上、下移动(即,杆状体1021在缸体内的深度增大并在增大后减小)以实现缓冲减震。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以及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过程实现一个周期的缓冲。当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杆状体1021在伸入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第一弹簧70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从而每个缓冲周期能够使第一弹簧70进行多个弹性变形周期,从而能够快速将无人机着陆时的动能消耗,从而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能够使第一弹簧70在杆状体1021的一个缓冲周期实现多次变形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缸体包括第一缸体10和第二缸体20,第二缸体20垂直于第一缸体10并与第一缸体10贯通;杆状体1021伸入第一缸体10中,杆状体1021用于伸入第一缸体10中的一段形成丝杠段30,第一缸体10内设置有丝母40,丝杠穿设丝母40并与丝母40形成螺旋传动;丝母40上套设有偏心轮50;第一缸体10内设置有第二弹簧94,第二弹簧94用于向下推抵杆状体1021;第二缸体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人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人机,包括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上部的螺旋桨、设置于所述主体底部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其形成有缸体;第二支架,其形成有杆状体,所述杆状体伸入至所述缸体中;第一弹簧,其设置于所述缸体中;其中:使所述杆状体在所述缸体内的动作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变形状态配置成:当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包括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上部的螺旋桨、设置于所述主体底部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其形成有缸体;第二支架,其形成有杆状体,所述杆状体伸入至所述缸体中;第一弹簧,其设置于所述缸体中;其中:使所述杆状体在所述缸体内的动作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变形状态配置成:当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增大的过程中或者所述杆状体在伸入所述缸体的深度较小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簧进行多次压缩-复位的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所述第二缸体垂直于所述第一缸体并与所述第一缸体贯通;所述杆状体伸入所述第一缸体中,所述杆状体用于伸入所述第一缸体中的一段形成丝杠段,所述第一缸体内设置有丝母,所述丝杠穿设所述丝母并与所述丝母形成螺旋传动;所述丝母上套设有偏心轮;所述第一缸体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向下推抵所述杆状体;所述第二缸体内设置有阀芯以及设置于所述阀芯上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弹簧用于向所述偏心轮方向推抵所述阀芯以使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偏心轮的轮面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飞陈冠瑜王仕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红旗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