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676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复合的聚酯薄膜层、聚酯油墨层、聚氨酯胶粘层、防粘聚酯层和热熔胶层;聚酯薄膜层为双向拉伸薄膜;聚酯薄膜层的下表面为电晕处理面,聚酯油墨层由聚酯油墨印刷于聚酯薄膜层的电晕处理面而形成;聚氨酯胶粘层由聚氨酯胶粘剂印刷于聚酯油墨层而形成;防粘聚酯层由混合有液体石蜡的饱和聚酯树脂印刷于聚氨酯胶粘层而形成;热熔胶层由混合有钛白粉和阻燃剂的耐冷性热溶胶涂布于防粘聚酯层而形成。该热熔胶胶膜结构具有较高的聚酯油墨层和热熔胶层的剥离力和粘金属力,其整体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以及耐热和耐冷性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熔胶膜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在低温下高剥离力和粘金属力的热熔胶膜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扁平线材用的热熔胶膜使用愈来愈普及和广泛,特别是市场上对于一定的低温环境中(-3℃)有较强的剥离力和粘金属力的热熔胶膜的需求愈来愈大,来提升打印机、电脑,各种小家电的扁平连接线在较低温环境下胶膜与胶层不容易开裂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低温下高剥离力和粘金属力的热熔胶膜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复合的聚酯薄膜层、聚酯油墨层、聚氨酯胶粘层、防粘聚酯层和热熔胶层;聚酯薄膜层为双向拉伸薄膜;聚酯薄膜层的下表面为电晕处理面,聚酯油墨层由聚酯油墨印刷于聚酯薄膜层的电晕处理面而形成;聚氨酯胶粘层由聚氨酯胶粘剂印刷于聚酯油墨层而形成;防粘聚酯层由混合有液体石蜡的饱和聚酯树脂印刷于聚氨酯胶粘层而形成;热熔胶层由混合有钛白粉和阻燃剂的耐冷性热溶胶涂布于防粘聚酯层而形成。进一步地,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2-75μm,聚酯油墨层的厚度为1-6μm,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1-10μm,防粘聚酯层的厚度为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热熔胶膜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复合的聚酯薄膜层、聚酯油墨层、聚氨酯胶粘层、防粘聚酯层和热熔胶层;所述聚酯薄膜层为双向拉伸薄膜;所述聚酯薄膜层的下表面为电晕处理面,所述聚酯油墨层由聚酯油墨印刷于所述聚酯薄膜层的电晕处理面而形成;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由聚氨酯胶粘剂印刷于所述聚酯油墨层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熔胶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复合的聚酯薄膜层、聚酯油墨层、聚氨酯胶粘层、防粘聚酯层和热熔胶层;所述聚酯薄膜层为双向拉伸薄膜;所述聚酯薄膜层的下表面为电晕处理面,所述聚酯油墨层由聚酯油墨印刷于所述聚酯薄膜层的电晕处理面而形成;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由聚氨酯胶粘剂印刷于所述聚酯油墨层而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熔胶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2-75μm,所述聚酯油墨层的厚度为1-6μm,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防粘聚酯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热熔胶层的厚度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王文锋梁韵湘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莱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