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amping die with high durability compared to the past, and a workpiece forming method that can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the stamping die. In the punching lower die (50) of the invention, the end opening (13D) of the first lubricant supply path (13) is opened in the part of the thinning part (42) on the inside side of the forming hole (40), so the lubricating oil (L) is coated on the side of the workpiece (W) after passing the thinning part (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压下模以及工件成形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用于将工件拉深成形或减薄成形的成形孔的冲压下模、以及使用这种冲压下模时的工件成形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冲压下模,已知有在成形孔内向工件涂敷润滑剂以提高耐久性的冲压下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6-028733号公报(图1)然而,相对于上述现有的冲压下模,谋求冲压下模的耐久性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进行“减薄成形”的情况下,磨损的发生比进行“拉深成形”的情况更早,因此,强烈谋求耐久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耐久性高的冲压下模以及能够使冲压下模的耐久性提高的工件成形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冲压下模在对工件进行拉深成形或减薄成形的成形孔的内侧面开设有润滑剂供给路的末端,并向所述成形孔内供给润滑剂,其中,所述润滑剂供给路具备末端开口,该末端开口位于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的比最窄的最小缩颈部靠里侧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工件成形方法中,在向冲压下模的成形孔压入工件而进行了成形之后,在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的比最窄的最小缩颈部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下模,其具有成形孔,在所述成形孔内使工件向一方向移动并对该工件进行拉深成形或减薄成形,然后使该工件向另一方向移动而从所述成形孔排出,在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开设有对润滑剂进行供给的润滑剂供给路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供给路具备末端开口,该末端开口位于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中的比最窄的最小缩颈部靠里侧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2 JP 2016-2352841.一种冲压下模,其具有成形孔,在所述成形孔内使工件向一方向移动并对该工件进行拉深成形或减薄成形,然后使该工件向另一方向移动而从所述成形孔排出,在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开设有对润滑剂进行供给的润滑剂供给路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供给路具备末端开口,该末端开口位于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中的比最窄的最小缩颈部靠里侧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孔的内侧面的比所述最小缩颈部靠里侧的部分形成有包围工件的通过区域的孔内环状槽,所述末端开口位于所述孔内环状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下模包括:具有所述成形孔的模具;以及具有供所述模具嵌合的模具收纳孔的模具座,所述模具在所述成形孔的轴向上被分割为具有所述最小缩颈部的模具主体和比该模具主体靠所述成形孔的里侧的隔离物,且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隔离物彼此重合,在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隔离物彼此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所述润滑剂供给路的一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具主体以及所述隔离物的各内侧面具备一对锥部,该一对锥部的内径朝向这些模具主体以及隔离物彼此的重合面而逐渐扩径。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启二,若杉圭祐,
申请(专利权)人:旭精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