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1839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转向部和行车部,所述行车部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多个转向架,多个所述转向架可移动地跨座在所述轨道上,所述转向架分别与行车部的逃生通道的内底面和所述转向部配合,所述转向架通过所述行车部行进且通过所述转向部转向,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其中,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或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成本低、占用空间小、轨道承重小、稳定性高,且转向灵活或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高、载客量大等优点。

Rail transit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ail transit system, including rail, the rail comprises a steering part and driving part, construction of the traffic department has a recess to form an escape passage; and a plurality of rail vehicles, vehicle bogie comprising a rail vehicle, a plurality of the bogie can move across the seat in on the orbit, the steering and driving escape frame are respectively the inner bottom surface and the steering part with the bogie through the driving and steering steering moving through the multiple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body comprise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rail which are hinged in sequence; each of the carriages, the bottom is connected with one of the bogie; or each of the carriage is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teering rack two.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the rail transit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low cost, small occupied space, small track bearing, high stability, flexible steering, high stability to vehicle body support, large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 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诸如跨座式单轨列车等轨道交通系统,在实际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故障或其它因素而导致紧急停车,此时,为了便于维修或出于乘客安全的考虑,需及时疏散车内乘客,为此,一些跨座式单轨列车设有逃生通道以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用。但相关技术中具有逃生通道的跨座式单轨列车,成本较高、占用空间较大,且轨道承重过大,稳定性存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作出的:相关技术中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为了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设置了独立的逃生通道。具体而言,通过在轨道上额外设置构架,构架通常连接在轨道的侧部并向外侧伸出,然后在构架上铺设地板以形成疏散乘客的通道。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现,相关技术中设有逃生通道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之所以存在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稳定性存在隐患等不足,正是由上述逃生通道的结构而导致的,具体原因如下:由于构架及其上铺设的地板均是独立于轨道之外的额外增设结构,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体发生紧急情况的地点并不能预测,因此需要在轨道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除了站台处)均额外设置这种结构的逃生通道,工程量巨大,不仅大幅增加了成本,而且构架和地板位于轨道的侧部,相当于在轨道的宽度方向上额外延伸出一部分,占用了大量空间。此外,构架和地板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无论车辆是否发生紧急情况,构架和地板均架设在轨道上,也就是说,即使车辆正常行驶,轨道仍然要承载构架和地板的重量,这样加大了轨道的承重量,对轨道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成本低、占用空间小、轨道承重小、稳定性高、能够与轨道构成完整而牢固的防护、提高运行时的安全性,且转向灵活或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高、载客量大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转向部和行车部,所述行车部连接在所述转向部上且所述行车部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多个转向架,多个所述转向架可移动地跨座在所述轨道上,所述转向架分别与行车部的逃生通道的内底面和所述转向部配合,所述转向架通过所述行车部行进且通过所述转向部转向,所述车体与所述转向架相连且由所述转向架牵引沿所述轨道行驶,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其中。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或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成本低、占用空间小、轨道承重小、稳定性高、能够与轨道构成完整而牢固的防护、提高运行时的安全性,且转向灵活等优点或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高、载客量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每个所述车厢底部的一个转向架位于该车厢的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每个所述车厢底部的两个转向架分别位于该车厢的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车厢进一步柔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车厢在下部铰接且在上部柔性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架上设有用于分别避让所述逃生通道的两侧壁的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所述逃生门的第一端可翻转地安装在对应的车厢上,所述逃生门的第二端在所述逃生门打开时向下倾斜且嵌入所述逃生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逃生门的内表面设有滑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所述车体的所述至少一端的车厢的内地板上设有逃生口和逃生盖板,所述逃生盖板与所述逃生门联动且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门打开时所述逃生盖板打开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门关闭时所述逃生盖板关闭所述逃生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逃生口内设有通向所述逃生通道的逃生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逃生梯具有用于驱动所述逃生梯伸缩的伸缩驱动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行车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转向部上;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上且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逃生通道,所述底板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底壁,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两侧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行车部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与转向部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转向部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转向部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两侧边沿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的与所述转向部连接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底板的其余部分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构架,所述转向架构架具有跨座在所述轨道上的轨道凹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侧板伸入所述第一避让槽且所述第二侧板伸入所述第二避让槽;走行轮,所述走行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走行轮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转向部的正上方;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所述走行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架构架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之间的走行轮安装槽,所述走行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走行轮安装槽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走行轮为多个,多个所述走行轮分别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均配合在所述底板上,多个所述走行轮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均位于所述转向部的正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架还包括:若干第一水平轮,所述若干第一水平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转向部的一侧表面上;若干第二水平轮,所述若干第二水平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转向部的另一侧表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架构架上设有从所述转向部的一侧伸至所述底板下方的若干第一水平轮安装肢和从所述转向部的另一侧伸至所述底板下方的若干第二水平轮安装肢,所述第一水平轮安装在所述第一水平轮安装肢上且所述第二水平轮安装在所述第二水平轮安装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水平轮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水平轮同步运动且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水平轮的外直径的第一水平安全轮,所述第二水平轮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水平轮同步运动且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水平轮的外直径的第二水平安全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第一水平轮和所述若干第二水平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水平轮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转向部和行车部,所述行车部连接在所述转向部上且所述行车部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多个转向架,多个所述转向架可移动地跨座在所述轨道上,所述转向架分别与行车部的逃生通道的内底面和所述转向部配合,所述转向架通过所述行车部行进且通过所述转向部转向,所述车体与所述转向架相连且由所述转向架牵引沿所述轨道行驶,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其中,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或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21 CN 2016108390635;2016.09.21 CN 201610831.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转向部和行车部,所述行车部连接在所述转向部上且所述行车部构造有凹部以形成逃生通道;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多个转向架,多个所述转向架可移动地跨座在所述轨道上,所述转向架分别与行车部的逃生通道的内底面和所述转向部配合,所述转向架通过所述行车部行进且通过所述转向部转向,所述车体与所述转向架相连且由所述转向架牵引沿所述轨道行驶,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其中,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或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每个所述车厢底部的一个转向架位于该车厢的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两个所述转向架,每个所述车厢底部的两个转向架分别位于该车厢的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车厢进一步柔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车厢在下部铰接且在上部柔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上设有用于分别避让所述逃生通道的两侧壁的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所述逃生门的第一端可翻转地安装在对应的车厢上,所述逃生门的第二端在所述逃生门打开时向下倾斜且嵌入所述逃生通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门的内表面设有滑道。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所述车体的所述至少一端的车厢的内地板上设有逃生口和逃生盖板,所述逃生盖板与所述逃生门联动且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门打开时所述逃生盖板打开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门关闭时所述逃生盖板关闭所述逃生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口内设有通向所述逃生通道的逃生梯。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梯具有用于驱动所述逃生梯伸缩的伸缩驱动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转向部上;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上且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逃生通道,所述底板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底壁,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两侧壁。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部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与转向部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转向部的宽度。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转向部的宽度。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两侧边沿上。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与所述转向部连接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底板的其余部分的厚度。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构架,所述转向架构架具有跨座在所述轨道上的轨道凹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侧板伸入所述第一避让槽且所述第二侧板伸入所述第二避让槽;走行轮,所述走行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走行轮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转向部的正上方;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所述走行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构架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之间的走行轮安装槽,所述走行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走行轮安装槽内。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走行轮为多个,多个所述走行轮分别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均配合在所述底板上,多个所述走行轮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均位于所述转向部的正上方。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若干第一水平轮,所述若干第一水平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转向部的一侧表面上;若干第二水平轮,所述若干第二水平轮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配合在所述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林曾浩刘俊杰彭方宏向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