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升降副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318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升降副翼,设置在舵面(1)边缘,包括大升降副翼(2)以及嵌接在该大升降副翼(2)一侧上的小升降副翼(3),大升降副翼(2)与小升降副翼(3)能够相互独立偏转,并且大小两升降副翼在非偏转状态时与舵面(1)共同构成水滴形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复合升降副翼,不但具备常规舵面的所有能力,而且在危险区域巡航飞行控制时可以规避飞机下表面的棱边散射,降低敌地面雷达的可探测性。

A kind of compound lift aileron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mposite lifting aileron, rudder (1) arranged on the edge, including large elevons (2) and in the big scarf elevons (2) small elevons on one side (3), large elevons (2) and (3) to elevon independent deflection. And the size of two elevons in non deflected state and the rudder (1) constitute a teardrop shape. The composite elevating aileron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has all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conventional rudder surface, but also avoids the edge scattering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aircraft and reduces the detectability of the enemy ground radar when cruising control in the dangerous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升降副翼
本技术属于飞机翼面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升降副翼。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飞机的高隐身特性,飞翼布局得到迅速发展。纵观国内外的飞翼布局,基本采用升降舵进行纵向控制、副翼进行横向控制,或者采用升降副翼进行纵横向控制。虽然飞翼布局本身具备非常好的隐身特性,但舵面下偏转产生棱边散射会降低其隐身特性。有试验结果表明:舵面偏转可以使全机隐身指标下降20%左右。而实际上,飞翼布局仅在危险区域飞行时需要高隐身,而非全程高隐身。所以,必须设计新的控制舵面规避飞翼布局在危险区域的舵面棱边散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升降副翼,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升降副翼,设置在舵面边缘,包括大升降副翼以及嵌接在该大升降副翼一侧上的小升降副翼,该大升降副翼与该小升降副翼能够相互独立偏转,并且大小两升降副翼在非偏转状态时与舵面共同构成水滴形状。优选地是,所述小升降副翼的横截面是一端呈锐角三角形另一端呈半圆形的扇形形状,扇形形状的小升降副翼与所述大升降副翼共同构成一个一端呈锐角三角形另一端呈半圆形的大扇形形状。优选地是,所述大升降副翼与所述小升降副翼的偏转范围均为0~90°。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升降副翼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但具备常规舵面的所有能力,而且在危险区域巡航飞行控制时可以规避飞机下表面的棱边散射,降低敌地面雷达的可探测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复合升降副翼中大小升降副翼不偏转时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复合升降副翼中大小升降副翼协调正偏转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复合升降副翼中大小升降副翼协调负偏转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复合升降副翼中小升降副翼单独偏转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复合升降副翼中大小升降副翼不协调偏转示意图。附图标记:1-舵面、2-大升降副翼、3-小升降副翼。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复合升降副翼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升降副翼,设置在舵面1边缘,包括大升降副翼2以及嵌接在该大升降副翼2一侧上的小升降副翼3,其中小升降副翼3选用的是横截面是一端呈锐角三角形另一端呈半圆形的扇形形状,同时扇形形状的小升降副翼3与大升降副翼2共同构成一个一端呈锐角三角形另一端呈半圆形的大扇形形状。该大升降副翼2与该小升降副翼3能够相互独立偏转,大小两升降副翼的偏转范围在0~90°之间,见图2至图5,当大小两升降副翼在非偏转状态时与舵面1共同构成水滴形状。开裂式的复合升降副翼的原理是在一个大的升降副翼顶部嵌入一个小的升降副翼。低速起降时,大、小升降副翼协同偏转,如图1至图3所示,具有很强的纵、横向操纵能力,满足飞机侧风着陆、飞行中突风需求。空中游弋时,大升降副翼2不动,小升降副翼3偏转,如图4所示,满足飞行状态略变化引起的纵、横向控制需求,实现空中高隐身游弋。下滑降落时,大、小升降副翼全张开,如图5所示,起到增加阻力的作用,缩短下滑时间。从而不仅满足飞机低速起降、飞行中突风等基本控制能力需求,同时在危险区域巡航飞行控制时可以规避飞机下表面的棱边散射,降低敌地面雷达的可探测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复合升降副翼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升降副翼,设置在舵面(1)边缘,其特征在于,包括大升降副翼(2)以及嵌接在该大升降副翼(2)一侧上的小升降副翼(3),该大升降副翼(2)与该小升降副翼(3)能够相互独立偏转,并且大小两升降副翼在非偏转状态时与舵面(1)共同构成水滴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升降副翼,设置在舵面(1)边缘,其特征在于,包括大升降副翼(2)以及嵌接在该大升降副翼(2)一侧上的小升降副翼(3),该大升降副翼(2)与该小升降副翼(3)能够相互独立偏转,并且大小两升降副翼在非偏转状态时与舵面(1)共同构成水滴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升降副翼,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霞管德会蔡为民詹光何光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