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602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属于飞机作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作动器控制器(1)、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机械回中杆(3)以及支座(4)。作动器安装在垂尾后梁上,机械回中杆(3)一端与作动器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4)连接,支座(4)安装在舵面上。电传模态下,作动器控制器(1)接收来自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后转换为输出指令送到作动器,作动器响应作动器控制器(1)的指令运动进而驱动舵面偏转,此时作动器上的机械回中机构处于悬浮状态,不响应作动器接收的指令。当由电传控制模态转换为机械回中模态后,作动器上的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通过机械回中杆对舵面位置的反馈,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

An aircraft actuating system with mechanical return func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ircraft actuating system with mechanical return func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ircraft actuation system, including actuator controller (1), actuator with mechanical return mechanism (2), mechanical return rod (3) and support (4). Actuator mounted on the rear tail, back to the mechanical rod (3)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tuator, and the other end bearing (4) connection, support (4) mounted on the rudder. Telex mode, actuator controller (1) receives from the flight control computer instructions into output commands to the actuator, the actuator response actuator controller (1) instruction movement and drive the rudder deflection, the actuator of the mechanical aligning mechanism in suspension, no response the actuator receives the instruction. When the mode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tele control mode to the mechanical return mode, the mechanical return mechanism on the actuator starts to work, and the steering surface is driven back to neutral position by feedback from the mechanical return lever to the rudder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作动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
技术介绍
飞机在任何正常配平位置的飞行中,俯仰、滚转、偏航都应呈现出确实的回中,尤其是某舵面对应的控制系统失效后,为了尽量降低该系统失效后的影响,一般都要求该舵面回中。舵面回中的实现与飞机作动系统的功能配置紧密相关。现有技术中,一般的舵面回中都是通过电传机构实现,然而在电传控制失效后,会对机械回中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在作动器上设置回中机构及机械回中接口,并通过与机械回中杆的连接实现与舵面的间接连接,通过机械回中杆对舵面位置的反馈,从而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了舵面的机械回中。当控制系统有电传模态转换到机械回中模态后,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并根据机械回中杆对舵面位置的反馈,控制作动器运动,从而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本专利技术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包括作动器控制器、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机械回中杆以及支座,作动器控制器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安装在垂尾后梁上,机械回中杆一端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连接,支座固定安装在舵面上,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具有电传控制模态与机械回中模态,所述电传控制模态下,作动器控制器接收来自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后转换为输出指令送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作动器响应作动器控制器的指令运动进而驱动舵面偏转,此时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上的机械回中机构处于悬浮状态,不响应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接收的指令;所述机械回中模态下,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的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并将舵面位置反馈给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由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优选的是,所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为电气双余度配置。优选的是,所述机械回中杆为长度可调拉杆。优选的是,所述机械回中杆包括与舵面连接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螺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作动器上设置机械回中机构及机械回中接口,满足了飞机舵面的回中需求;将机械回中杆设置为长度可调节的拉杆,抵消了设计、生产及安装误差所带来的误差累计,满足机械回中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调整需求。该方法简化了飞机的机械回中系统,提高了舵面回中的可靠性,保证了飞机飞行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按照本专利技术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架构图。其中,1为作动器控制器,2为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3为机械回中杆,4为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作动器控制器、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机械回中杆以及支座,作动器控制器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安装在垂尾后梁上,机械回中杆一端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连接,支座固定安装在舵面上,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具有电传控制模态与机械回中模态,所述电传控制模态下,作动器控制器接收来自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后转换为输出指令送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作动器响应作动器控制器的指令运动进而驱动舵面偏转,此时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上的机械回中机构处于悬浮状态,不响应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接收的指令;所述机械回中模态下,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的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并将舵面位置反馈给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由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为电气双余度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回中杆为长度可调拉杆,以适应设计、生产及安装误差所带来的误差累计,满足机械回中系统的调整需求。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回中杆包括与舵面连接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螺接。通过两部分相对旋转调节机械回中杆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相互远离的两个端部设置有转动机构,通过转动机构连接其它设备,以便在调节机械回中杆长度时,保证支座与机械回中机构的稳定。本实施例通过在作动器上设置机械回中机构及机械回中接口,并将该接口与具有长度可调节的机械回中杆连接,再通过机械回中杆连接到固定在舵面的支座上,从而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机械回中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有电传模态转换到机械回中模态后,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并根据机械回中杆对舵面位置的反馈,控制作动器运动,从而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设计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第二步:设计机械回中杆及与舵面连接的支座;第三步:建立机械回中系统的线系并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分别确定作动器、机械回中杆及支座的安装位置;第四步:根据设计及计算进行机械回中系统的安装调试。第五步:调试完成后通过试验测试机械回中系统的回中功能和性能,若满足要求则表明该机械回中系统成功。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作动器上设置机械回中机构及机械回中接口,满足了飞机舵面的回中需求;将机械回中杆设置为长度可调节的拉杆,抵消了设计、生产及安装误差所带来的误差累计,满足机械回中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调整需求。该方法简化了飞机的机械回中系统,提高了舵面回中的可靠性,保证了飞机飞行安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器控制器(1)、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机械回中杆(3)以及支座(4),作动器控制器(1)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安装在垂尾后梁上,机械回中杆(3)一端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4)连接,支座(4)固定安装在舵面上,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具有电传控制模态与机械回中模态,所述电传控制模态下,作动器控制器(1)接收来自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后转换为输出指令送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作动器(2)响应作动器控制器(1)的指令运动进而驱动舵面偏转,此时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上的机械回中机构处于悬浮状态,不响应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接收的指令;所述机械回中模态下,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连接的机械回中机构开始工作,并将舵面位置反馈给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由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驱动舵面回到中立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器控制器(1)、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机械回中杆(3)以及支座(4),作动器控制器(1)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安装在垂尾后梁上,机械回中杆(3)一端与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4)连接,支座(4)固定安装在舵面上,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具有电传控制模态与机械回中模态,所述电传控制模态下,作动器控制器(1)接收来自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后转换为输出指令送到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作动器(2)响应作动器控制器(1)的指令运动进而驱动舵面偏转,此时带机械回中机构的作动器(2)上的机械回中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