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8950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是以无菌水作为保存载体对稻瘟病菌进行保存,具体是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稻瘟病菌菌种接种在培养基的中心处,使稻瘟病菌菌种在22℃下生长和繁殖,再将生长好的稻瘟病菌菌块转接于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于22‑25℃放置,实现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快速和中长期保存。本发明专利技术保存方法简单、方便、快速,经处理后的稻瘟病菌菌种保存周期长、菌种性状稳定,且保存周期内不用定期的移植,这样不仅节省保存成本和空间,方便快速,随时都能保存所需菌种,还可使稻瘟病菌种活化更加方便,对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水稻的抗病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学和植物保护学
,具体涉及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
技术介绍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anamorphPyriculariaoryzae)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病害,也是我国和世界水稻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超过1亿t。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稻瘟病菌通过与水稻相互接触,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植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并增殖,最终导致病斑扩展,水稻组织坏死。多年来,用水稻抗病品种来防治稻瘟病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某些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使一个抗病品种的寿命只能保持3-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病原菌(稻瘟病菌)产生新的小种并形成流行的优势小种,从而使原有的抗病品种失去抗性,是造成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个水稻品种抗性的丧失是与病原菌(稻瘟病菌)产生新的小种,和由于品种栽培的单一性,人为造成病菌群体的定向发展有关,鉴定和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对抗病育种、主栽品种推广和抗病性变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而稻瘟病菌的保存是完成这一科研工作的基础。常用的真菌菌种保存方法有定期移植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法、L-干燥法、超低温冻结保藏法、矿油封藏法。其中,其中定期移植法是指将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中,最适条件下培养,待生长充分后,于4-6℃进行保存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培养的菌种保藏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冷冻真空干燥法、L-干燥法及超低温冻结保藏都对真菌室的设备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普通的实验室很难达到。矿油保存法是在生长好的菌种斜面上加上一层灭菌的石蜡油,石蜡油的量超过菌种斜面顶部1㎝,可以室温或冰箱保存,此法的优点是制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且不需经常移种;缺点是保存时必须直立放置,所占位置较大,同时也不便携带。从液体石蜡下面取培养物移种后,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时,培养物容易与残留的液体石蜡一起飞溅,应特别注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中长期简易的保存方法,其操作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且保存的菌种性状稳定、不易变异、不用定期移植,对提高菌种保存的效率和质量有显著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是用无菌水作为稻瘟病菌的保存载体对稻瘟病菌进行保存;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平板中,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用手术刀切下一块待保存的稻瘟病菌块置于培养基中心处,使其菌丝面向上;所述培养基为稻瘟病菌固体培养基,其成分为:葡萄糖30g,酵母粉5g,水解酪蛋白5g,琼脂粉20g,水1000mL,pH自然;步骤2:用封口膜将两个培养皿之间的缝隙封住;步骤3:将培养皿平板放置于22℃恒温培养箱培养至菌种长满培养皿;步骤4:用手术刀将稻瘟病菌块切成小菌块;步骤5:用镊子将切好的菌块夹出放置于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步骤6:用无菌透气封口膜封住瓶口,膜上加两层与封口膜大小的报纸,将瓶口用棉线扎紧;步骤7:在报纸上标注菌种信息及保存日期;步骤8:将三角瓶置于22-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存。步骤1所述培养皿直径为90㎜,所取的稻瘟病菌块大小为10㎜×10㎜;步骤2所用封口膜宽为100㎜;步骤4所取的稻瘟病菌菌块大小为5㎜×5㎜;步骤5所用三角瓶容量为500mL;步骤6封口所用透气封口膜为100㎜×100㎜。上述步骤中,步骤1、步骤2、步骤4、步骤5、步骤6均须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无菌操作,且操作中所用到的培养基、水、培养皿、手术刀、镊子、三角瓶均需预先在121℃条件下灭菌处理15min。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以无菌自来水作为保存载体对稻瘟病菌进行保存,为稻瘟病的生长提供一定的环境,可以避免营养过剩引起稻瘟病菌种的退化,保存的稻瘟病菌菌种生长良好,且性状稳定;(2)按本专利技术进行保存,可使菌种周期延长,且保存周期内不用定期移植,节省了保存成本;(3)该保存方法简单快速,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相对较低,任何一个实验室均可以对菌种进行保存;(4)按照本专利技术保存的菌种活化方便,即将封口膜撕开,用镊子夹出菌丝或者菌块放在稻瘟病菌固体培养基上就可以进行活化培养,而将三角瓶再次封口放入恒温培养箱仍可继续保存,同时可将一个菌种再分装多个小三角瓶,每次使用一个三角瓶,可避免多次活化菌种造成的污染;另外活化菌种的同时又可进行菌种的保存,只需有无菌水即可,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移入菌种保存的培养示意图。图2为菌种固体培养基活化示意图,图3为菌种完全培养基活化示意图,图4为菌种缺氮培养基活化示意图。图中:1-无菌水,2-稻瘟病菌菌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操作中所用培养基、培养皿、手术刀、镊子、三角瓶(水500mL)均需预先在121℃条件下灭菌处理15min;且所述步骤中步骤1、步骤2、步骤4、步骤5、步骤6均须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实施案例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灭菌的稻瘟病菌固体培养基倒入灭菌的直径为90㎜的培养皿平板中,待其冷却;所述稻瘟病菌固体培养基的成分为:葡萄糖30g,酵母粉5g,水解酪蛋白5g,琼脂粉20g,水1000mL,pH自然;步骤2: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灭菌的手术刀挑取一块待保存的、大小为10㎜×10㎜的菌块,将其置于稻瘟病菌固体培养基中心处,使其菌丝面朝上;用封口膜将两个培养皿之间的缝隙封住;步骤3:将培养皿平板放置于22℃恒温培养箱培养至菌种长满培养皿;步骤4: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灭菌手术刀将培养好的稻瘟病菌块切成小菌块,大小为5㎜×5㎜;步骤5: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灭菌镊子将切好的菌块夹出放置于盛有无菌水三角瓶中;步骤6:在超净工作台上用10㎜×10㎜无菌透气封口膜封住瓶口,膜上加两层与封口膜大小的报纸,将瓶口用棉线扎紧;步骤7:在报纸上标注菌种信息及保存日期;步骤8:将三角瓶置于22-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存。保存菌种的存活率实验在实施案例中,所保存的菌种分别存放6个月、12个月时进行活化,测定其存活情况,结果见表1。表1保存不同时间后菌种的存活情况由表1可见,本专利技术方法保存稻瘟病菌6个月、12个月后,稻瘟病菌均存活良好,生长性状稳定。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专利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无菌水作为稻瘟病菌的保存载体对稻瘟病菌进行保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无菌水作为稻瘟病菌的保存载体对稻瘟病菌进行保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瘟病菌菌种的简单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平板中,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手术刀切下一块待保存的稻瘟病菌快置于培养基中心处,使其菌丝面向上;步骤2:用封口膜将两个培养皿之间的缝隙封住;步骤3:将培养皿平板置于22℃恒温培养箱培养至菌种长满培养皿;步骤4:用手术刀将稻瘟病菌块切成小菌块;步骤5:用镊子将切好的菌块夹出放置于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步骤6:用无菌透气封口膜封住瓶口,膜上加两层与封口膜大小一样的报纸,将瓶口用棉线扎紧;步骤7:在报纸上标注菌种信息及保存日期;步骤8:将三角瓶置于22-25℃的恒温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罡李恒刘春菊陶南余萍姚春馨丁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