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梁、悬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092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3:04
一种扭转梁、悬架及汽车,所述扭转梁包括横梁、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第一纵臂、第二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横梁包括顶壁和固定设置在顶壁两侧的侧壁,顶壁、侧壁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沿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横梁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之间,相邻两部分之间平滑过渡;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第一部分的另外一端,第一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从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第三部分的另外一端,第三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从而增加了横梁与纵臂之间的焊接区域,进而增大了横梁与纵臂的焊接强度,提高扭转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扭转梁、悬架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扭转梁、悬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架,又称拖拽臂式非独立悬架,是汽车后悬架装置类型的一种,常见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车型;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架将汽车车轮装在一个扭转梁的两端,通过一个扭转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架具有扭转梁,扭转梁包括横梁、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第一纵臂、第二纵臂分别设置在横梁的两侧,第一纵臂上设置有左车轮安装构件,可连接左后车轮,第二纵臂上设置有右车轮安装构件,可连接右后车轮;横梁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纵臂、第二纵臂固定连接。这种悬挂结构简单,左右两侧车轮处所用的空间较少;可以用较少的成本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路面不平整、转弯行驶等状况,汽车车轮会出现跳动,一侧车轮的跳动会通过扭转梁传递至另一侧的车轮;因此,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扭转梁经常会受到较大的应力。传统的扭转梁中的横梁往往采用U形或V形横梁,在沿其长度方向上,横梁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和大小;因此,汽车在实际行使过程中,扭转梁所受到的应力不能有效的分布在整根横梁上,往往集中在横梁和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的焊接区域;焊接区域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影响汽车行驶安全,降低扭转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扭转梁所受到的应力集中在横梁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的焊接区域,容易产生疲劳裂纹,降低扭转梁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扭转梁,包括横梁、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第二纵臂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横梁包括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相邻两部分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纵臂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二纵臂设置在第三部分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从所述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可选的,所述横梁包括顶壁和固定设置在顶壁两侧的侧壁,所述顶壁、侧壁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口方向与所述空腔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在所述第三部分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空腔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可选的,沿所述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纵梁相接的一端,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纵梁相接的一端。可选的,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逐渐增大;从所述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逐渐增大。可选的,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用于加强所述第二部分的刚度。可选的,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一纵臂焊接,所述第三部分与第二纵臂焊接。可选的,扭转梁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一纵臂;所述第二加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部分和第二纵臂。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第一加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纵臂焊接;所述第二加固件分别与所述第三部分、第二纵臂焊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悬架,包括以上所述的扭转梁。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悬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方案的扭转梁,包括横梁和设置在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第二纵臂,使横梁的中间区域至横梁的两端,横梁的宽度逐渐增大。从而增加了横梁与纵臂之间的焊接区域,进而增大了横梁与纵臂的焊接强度。由于横梁中间区域宽度相对较小,扭转梁所受到的应力能够部分的分散至横梁的中间区域,避免应力集中在横梁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的焊接区域,从而提高扭转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扭转梁还包括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强件固定连接第一纵臂和横梁,第二加强件固定连接第二纵臂和横梁。进一步的增大了扭转梁与纵臂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区域产生疲劳裂纹,从而提高扭转梁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扭转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扭转梁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扭转梁的仰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横梁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横梁的正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横梁与第一纵臂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6,扭转梁100,包括横梁10、第一纵臂20和第二纵臂30,第一纵臂20、第二纵臂30分别固定设置在横梁10的两端,横梁10包括顶壁11和固定设置在顶壁两侧的侧壁12,顶壁11、侧壁12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13。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横梁10包括第一部分10a、第二部分10b、第三部分10c,第二部分10b设置在第一部分10a、第三部分10c之间,相邻两部分之间平滑过渡,第一纵臂20设置在第一部分10a的一端,第二纵臂30设置在第三部分10c的一端。第一部分10a与第二部分20b相接的一端至第一部分10a的另外一端,第一部分10a的宽度逐渐增大,第三部分10c与第二部分10b相接的一端至第三部分10c的另外一端,第三部分10c的宽度逐渐增大。将横梁10设计为从中间区域向其两端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作用在于:相较于现有的在各个位置具有相同宽度的横梁,本专利技术的横梁10增大了两个端部的宽度,从而增加了横梁10与第一纵臂20、第二纵臂30之间的焊接区域,增大了横梁10与第一纵臂20、第二纵臂30之间的焊接强度。在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扭转梁100所受到的应力即使集中在横梁10与第一纵臂20、第二纵臂30之间的焊接区域,焊接区域也不容易产生疲劳裂纹,降低扭转梁100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扭转梁100所受到的应力能够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整条横梁10上,第一部分10a、第二部分10b、第三部分10c之间平滑过渡,第一部分10a、第三部分10c宽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平滑的,即不存在某个区段上,横梁10的宽度产生突变,造成应力集中。横梁10中间区域的宽度小于横梁10两端的宽度,因而扭转梁100所受到的应力能够部分的分散至横梁10中间区域,能够避免应力全部集中在横梁10与第一纵臂20、第二纵臂20的焊接区域,从而提高扭转梁100的使用寿命。当应力分布至横梁10上时,横梁10的弯曲变形能够缓减因车轮跳动而引起的驾乘室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参照图4、图5,在第一部分10a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a,第一凹槽11a开口方向与空腔结构13的开口方向相反;在第三部分10c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1c,第二凹槽的11c开口方向与所述空腔结构13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凹槽11a、第二凹槽11c的作用在于:加强第一部分10a、第三部分10c的刚度,使得在汽车行使过程中,第一部分10a、第三部分10c不易发生变形;第一凹槽11a相当于第一部分10a的加强筋,第二凹槽11c相当于第三部分10c的加强筋。第一凹槽11a、第二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扭转梁、悬架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转梁,包括横梁、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第二纵臂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相邻两部分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纵臂固定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二纵臂固定设置在第三部分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从所述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转梁,包括横梁、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第二纵臂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相邻两部分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纵臂固定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二纵臂固定设置在第三部分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从所述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部分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逐渐增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顶壁和固定设置在顶壁两侧的侧壁,所述顶壁、侧壁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口方向与所述空腔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在所述第三部分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空腔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梁,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纵梁相接的一端,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辉李华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