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7937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作业机,该作业机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构成将散热器配设于离开发动机的位置时的散热器风扇及正反转切换机构的配设构造。从发动机(3)向散热器风扇(70)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设置的正反转切换机构(6)能够将散热器风扇(70)的旋转方向切换为通过散热器(7)的通气面向散热器风扇(70)侧导入冷却风的正转状态和从散热器风扇(70)侧向通气面侧吹送冷却风的反转状态,作业机具有能够对利用正反转切换机构(6)实现的正转状态与反转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促动器(100),散热器风扇(70)、正反转切换机构(6)及促动器(100)支承于冷却部支承框架(8),该冷却部支承框架(8)位于离开发动机(3)的位置。

Operat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working machine, which can form a configuration structure of a radiator fan and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switching mechanism when the radiator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away from the engine through a simple structure. From the engine (3) to the radiator fan (70) positive transfer switch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in the system power (6) to (70) the radiator fan rotation direction switch through the radiator (7) ventilation for radiator fan (70) into the side of the cooling air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state and the radiator fan (70 the reverse side ventilation) surface side blowing cooling air, machine has to use the reversible switching mechanism (6) actuator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rotation state and reverse switch operation of the radiator fan (100), (70) positive and negative switching mechanism (6) and an actuator (100) supported on the cooling portion of a support frame (8), the cooling portion of a support frame (8) is located in the left position of the engine (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业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作业机,该作业机具有散热器风扇和正反转切换机构,散热器风扇能够选择切换为正转状态与反转状态中的任一旋转状态,正反转切换机构将该散热器风扇的旋转方向向正反向切换。
技术介绍
作为具有能够正反转的散热器风扇和使该散热器风扇正反转的正反转切换机构的作业机,存在如下构造的作业机。即,作业机具有第一传动带、内接轮体和外接轮体,第一传动带卷绕于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与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内接轮体能够以内接状态接触于该第一传动带,外接轮体能够以外接状态接触于第一传动带,并且作业机还具有第二传动带,该第二传动带卷绕于所述内接轮体、外接轮体和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内接轮体和外接轮体被装备于摆动体,该摆动体能够绕与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的旋转轴心相同的轴心摆动。在这样构成的正反转切换机构中,通过对摆动体进行摆动操作,能够在内接轮体接触于第一传动带的正转状态和外接轮体接触于第一传动带的反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3063号公报(第〔0022〕、〔0023〕段,图2至图5)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的作业机中,无需对散热器风扇个别装备正转驱动系统专用的传动带和传动带轮及反转驱动系统专用的传动带和传动带轮,在能够多用化从而实现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方面较为有用。然而,在该构造中,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与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均支承于发动机侧,并集中配设在发动机的横向侧部位置,因此散热器的位置也不能配设于离开发动机的横向侧部的位置,故而在想要变更散热器的位置的情况下难以采用该构造,在这一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以简单的构造构成将散热器配设于离开发动机的位置时的散热器风扇及正反转切换机构的配设构造。本技术中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散热器,其冷却所述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其被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旋转驱动;在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风扇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设有正反转切换机构,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能够将与所述散热器对置配置的所述散热器风扇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在所述正转状态下,从与该散热器风扇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通过所述散热器的通气面向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引入冷却风,在所述反转状态下,从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向所述通气面侧吹送冷却风,所述作业机具有能够对利用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实现的正转状态与反转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促动器,所述散热器风扇、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及所述促动器支承于冷却部支承框架,该冷却部支承框架位于离开所述发动机的部位。根据本技术,散热器风扇及正反转切换机构和用于对该正反转切换机构进行切换操作的促动器支承于离开发动机的位置的冷却部支承框架。由此,能够与发动机的输出部的位置等无关地在冷却部支承框架上自如地设定散热器风扇、正反转切换机构及促动器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作为从发动机的输出部至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的传动机构,易于采用自由的配设位置和构造,另外还具有散热器风扇、正反转切换机构及促动器的配设位置及其支承构造也易于自如地设定的优点。并且,由于散热器风扇、正反转切换机构及促动器以适当地维持了彼此的位置关系的状态集中支承于冷却部支承框架,因此不会受到从发动机的输出部至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的距离的大小、传动机构的构造、制作精度等带来的影响,易于高精度地配设于适当的位置。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具有对所述散热器风扇的风扇主轴进行枢转支承的风扇支承部,在从该风扇支承部延伸成悬臂状的延伸臂部的自由端侧部位具有能够安装所述促动器的促动器支承部。通过具有本结构,使促动器支承部被设置在与风扇支承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固定的延伸臂部,因此易于在高精度地设定了与风扇支承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配设促动器。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促动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风扇支承部被配设在与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相反的一侧,动力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部经由传动机构传递到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该输入部。通过具有本结构,使促动器支承部与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被配设为隔着风扇支承部分配于两侧的状态。由此,易于形成将风扇支承部周围的配设空间和设备重量分配于两侧的状态,从而平衡地进行配设。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具有:作为输入部的输入带轮,动力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部经由传动机构传递到该输入带轮;输出带轮,其装备于所述风扇主轴;传动带,其卷绕于该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所述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安装于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通过具有本结构,使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出带轮与输入带轮都安装于冷却部支承框架,因此易于高精度地对彼此的位置进行定位。因此,正反转机构,包含卷绕于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出带轮与输入带轮的传动带和对该传动带进行操作的机构在内,易于高精度地构成。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具有能够抵接于所述传动带的外周侧的外接轮体、能够抵接于所述传动带的内周侧的内接轮体、卷绕于这些外接轮体及内接轮体和所述输出带轮的正反转传动带和对所述外接轮体及所述内接轮体进行支承的摆动体,所述摆动体被枢转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风扇主轴的轴心相同的摆动轴心摆动。通过具有本结构,从而利用对能够抵接于传动带的外周侧的外接轮体和能够抵接于传动带的内周侧的内接轮体进行支承的摆动体,对正反转传动带的正反转进行切换,易于以简单的构造构成正反切换机构。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促动器具有摆动操作体,该摆动操作体被绕沿着所述摆动体的摆动轴心的方向的另一轴心进行摆动操作,将该摆动操作体与所述摆动体连结的连结部件分配配设在将所述摆动体的摆动轴心与所述另一轴心连结的虚拟线段的两侧。通过具有本结构,将促动器配备在离开摆动体的所在位置的位置,从而能够通过利用促动器对摆动操作体进行操作而经由连结部件对摆动体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将促动器配置于从各种操作机构交错存在的摆动体附近的位置离开的部位,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构造的简化。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散热器风扇相比于所述发动机在后方侧配设于更高的位置,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比所述散热器风扇靠前上方侧配置,所述促动器比所述散热器风扇靠后下方侧配设。通过具有本结构,将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配备于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将从发动机向所述输入部的传动机构相对于地面配设得较高。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比发动机更靠后方侧的传动机构的下方侧空间,可以容易地进行发动机周围的维护。尽管如此,由于促动器相比于散热器风扇更靠后下方侧配设,因此不会妨碍比散热器风扇更靠前方侧的传动机构和各种设备,易于从后下方侧的较低的位置进行维护作业。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机体框架上立设有作业部框架,该作业部框架用于对配备于比所述散热器风扇高的位置的作业部进行支承,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的下端侧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的上端侧连结于所述作业部框架。通过具有本结构,能够利用作业部框架对冷却部支承框架的上端侧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通过作业部框架的有效利用来提高冷却部支承框架的支承强度。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在机体后部从机体框架立设。通过具有本结构,易于绕到冷却部支承框架的机体后方侧而从机体后方侧进行维护作业等。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作业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散热器,其冷却所述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其被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旋转驱动;在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风扇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设有正反转切换机构,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能够将与所述散热器对置配置的所述散热器风扇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在所述正转状态下,从与该散热器风扇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通过所述散热器的通气面向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引入冷却风,在所述反转状态下,从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向所述通气面侧吹送冷却风,所述作业机具有能够对利用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实现的正转状态与反转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促动器,所述散热器风扇、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及所述促动器支承于冷却部支承框架,该冷却部支承框架位于离开所述发动机的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8 JP 2016-091240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散热器,其冷却所述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其被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旋转驱动;在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风扇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设有正反转切换机构,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能够将与所述散热器对置配置的所述散热器风扇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在所述正转状态下,从与该散热器风扇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通过所述散热器的通气面向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引入冷却风,在所述反转状态下,从所述散热器风扇侧向所述通气面侧吹送冷却风,所述作业机具有能够对利用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实现的正转状态与反转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促动器,所述散热器风扇、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及所述促动器支承于冷却部支承框架,该冷却部支承框架位于离开所述发动机的部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具有对所述散热器风扇的风扇主轴进行枢转支承的风扇支承部,在从该风扇支承部延伸成悬臂状的延伸臂部的自由端侧部位具有能够安装所述促动器的促动器支承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风扇支承部被配设在与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相反的一侧,动力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部经由传动机构传递到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该输入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具有:作为输入部的输入带轮,动力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部经由传动机构传递到该输入带轮;输出带轮,其装备于所述风扇主轴;传动带,其卷绕于该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所述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安装于所述冷却部支承框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具有能够抵接于所述传动带的外周侧的外接轮体、能够抵接于所述传动带的内周侧的内接轮体、卷绕于这些外接轮体及内接轮体和所述输出带轮的正反转传动带和对所述外接轮体及所述内接轮体进行支承的摆动体,所述摆动体被枢转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风扇主轴的轴心相同的摆动轴心摆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器具有摆动操作体,该摆动操作体被绕沿着所述摆动体的摆动轴心的方向的另一轴心进行摆动操作,将该摆动操作体与所述摆动体连结的连结部件分配配设在将所述摆动体的摆动轴心与所述另一轴心连结的虚拟线段的两侧。7.如权利要求1至3、5、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风扇相比于所述发动机在后方侧配设于更高的位置,所述正反转切换机构的输入部比所述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博昭丹后芳史崎山洋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