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7342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次级线圈的冷却与壳体的破损的检测的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受电装置具备:次级线圈,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的送电装置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其以在与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收容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其被填充于空间;计测部,其计测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以及检测部,其基于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效率的变化来检测壳体的破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非接触电力传送技术的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对搭载于由电动机驱动的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等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考虑到充电时的便利性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技术受到注目。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利用非接触电力传送技术的受电装置的车辆。该受电装置具有由树脂构件对线圈以及铁芯单元进行密封的构造,从线圈以及铁芯单元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由树脂构件而散发至外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5720号公报上述所说明的专利文献1的受电装置使用螺栓等而固定于车辆主体的底面即地板,因此对线圈以及铁芯单元进行密封的树脂构件有可能接受来自外部的冲击而破损。树脂构件的破损有可能产生与散热性能的降低、阻抗变化相伴的受电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而不优选。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受电装置中,没有公开、启示用于检测树脂构件的破损等的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次级线圈的冷却和壳体的破损的检测的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受电装置,其具备:次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次级线圈31),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初级线圈L)的送电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T)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32),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空间S)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绝缘性流体F),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计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计测部34),其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以及检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检测部37),其基于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受电装置,其具备:次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次级线圈31),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初级线圈L)的送电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T)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32),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空间S)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绝缘性流体F),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计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计测部34),其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耦合系数;以及检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检测部37),其基于第二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相对于第一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所述第二时刻是比所述第一时刻前进的时刻。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受电装置具备传感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加速度传感器38),该传感器检测对所述受电装置的冲击,在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所述传感器未检测出冲击且由所述计测部计测出的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的变化或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是阈值以上的减少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受电装置具备获取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通信部33),该获取部获取连接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的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所涉及的信息,在所述信息不表示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且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或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为阈值以上的减少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受电装置具备:传感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加速度传感器38),其检测对所述受电装置的冲击;和获取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通信部33),其获取连接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的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所涉及的信息,在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所述传感器未检测出冲击,且所述信息不表示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并且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或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是阈值以上的减少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包括支承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基板32a),该支承部对所述次级线圈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具有比所述次级线圈高的热传导率。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绝缘性流体的热传导率高。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受电装置具备发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通信部33),该发送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的情况下,向所述送电装置发送停止对所述次级线圈送电的停止指令。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具有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受电装置的输送设备。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检测方法,其是受电装置所进行的检测方法,所述受电装置具备:次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次级线圈31),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初级线圈L)的送电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T)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32),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空间S)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以及绝缘性流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绝缘性流体F),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所述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基于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检测方法,其是受电装置所进行检测方法,所述受电装置具备:次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次级线圈31),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初级线圈L)的送电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T)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32),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空间S)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以及绝缘性流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绝缘性流体F),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所述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耦合系数,基于第二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相对于第一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所述第二时刻是比所述第一时刻前进的时刻。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9以及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中,在收容有次级线圈的壳体内的空间填充有绝缘性流体,因此能够通过该绝缘性流体进行对流来冷却次级线圈。若壳体破损,则从破损部位漏出绝缘性流体、或从破损部位向空间内混入气泡,因此次级线圈周边的导磁率发生变化,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发生变化。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9以及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中具有对上述效率进行计测的计测部,因此能够根据该效率的变化来检测壳体的破损。这样,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9以及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以低成本实现次级线圈的冷却和壳体的破损的检测。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9以及技术方案11的专利技术中,在收容有次级线圈的壳体内的空间填充有绝缘性流体,因此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受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检测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电装置,其具备:次级线圈,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的送电装置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计测部,其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以及检测部,其基于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7 JP 2016-1264431.一种受电装置,其具备:次级线圈,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的送电装置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计测部,其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的效率;以及检测部,其基于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2.一种受电装置,其具备:次级线圈,其在与具有初级线圈的送电装置对置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壳体,其以在与所述次级线圈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收容所述次级线圈;绝缘性流体,其被填充于所述空间;计测部,其计测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耦合系数;以及检测部,其基于第二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相对于第一时刻的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壳体的破损,所述第二时刻是比所述第一时刻前进的时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装置具备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对所述受电装置的冲击,在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所述传感器未检测出冲击且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或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是阈值以上的减少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装置具备获取部,该获取部获取连接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的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所涉及的信息,所述信息不表示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电力系统的电力变动且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期间的所述效率或所述耦合系数的变化是阈值以上的减少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壳体的破损。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装置具备:传感器,其检测对所述受电装置的冲击;和获取部,其获取连接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的电力系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米泰尚小野友照岩本卓也藤田创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